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泗洪进入我们的视野,是从一首古诗开始的: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这诗中所说的泗水与汴水,就是流经泗洪的两条大河。它们在洪泽湖西岸交汇,泥沙堆积,最终形成了一块富庶的绿洲——泗洪。在农业社会。泗洪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工业和信息社会,泗洪人日益感到自己的脚步老迈沉重,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越拉越大。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正像《国际歌》所吟唱的那样,泗洪人没有自甘平庸和落后,而是勇立潮头。开始实施旨在超越历史、超越自我的泗洪经济社会振兴行动计划。他们将这个“振兴行动计划”的生长点落脚到基础教育上。于是,一场既有宽度又有厚度的“强师强教育”工程在泗洪拉开序幕。我们这里记述的,虽然只是泗洪“强师强教育”活动中的几个独到之处,但是透过它们,我们仍然可以领略到泗洪教育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身影。
从“入格”到“升格”、“风格”
20世纪末、21世纪初,泗洪教育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骨干教师“东南飞”——优秀教师向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无序流动,造成许多学校骨干缺失、队伍断层;另一方面是青年教师“大跃进”——70后、80后教师大量涌入校园,且被迫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怎样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成为摆在泗洪教育人面前的一道世纪难题。
为此,泗洪教育人着手调查并研究教师的成长规律。他们发现:一名青年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一般要经历适应期、稳定期和创新期。在“适应—稳定—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又有两个重要的转化期值得关注:一是从教育的新手向教育的能手转化,二是从教育的能手向学者型的教师转化。于是。泗洪教育人根据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从“人格”到“升格”和“风格”的培养要求。
泗洪教育人所说的“人格”培养,就是针对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的情况,采取“引导—历练—帮扶”等措施对教师进行培养的模式,目的在于使他们尽快进入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胡盼,泗洪县上塘中学一名刚参加工作两年的语文教师。刚工作那会儿,他经常为如何掌控课堂纪律或如何处理学生提问等犯愁。学校领导知道情况后,很快就给他派了两位指导老师,一位是资深的语文老师,来听他的课,对他的业务进行单独指导;一位是有丰富班主任工作经验的老教师,指导他如何做班主任工作——因为刚工作的胡盼被学校任命为初一的班主任。学校还针对他的具体情况为他订立了近期发展目标。随着教学工作的展开,学校经常派胡盼到县内优秀的学校听课、学习,每次回来都要他上汇报课,让所有的语文老师来听课、评课。在校内,学校每周都开公开课,每个星期都开展年级集体备课,胡盼都被要求参加;学校每学期还定期举行备课比赛、说课比赛,根据各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在刚工作的那一年里,胡盼还有了两次到外地学习的机会,暑期还和同事一起到山东杜郎口参观考察。回来之后,学校鼓励他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让他和其他老师一样每天写课后反思,看一天收获了多少,又有哪些要注意、改正的环节。学校还特别把胡盼所任教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这样一段时间下来,胡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2006年泗洪县西南片语文教师集体备课比赛中获课件比赛一等奖,在2007年泗洪县青年教师语文优课评选中从西南片脱颖而出,参加了县里举行的上课比赛……应该说,经过两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胡盼一步一步“人格”了。
回顾走过的路,胡盼深有感触地说,成绩只是我表面上所得到的收获,还有许多看不到但确实让我进步的东西。比如说我对待班级管理,以前更多的是机械地完成任务,现在心里有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经常在想如何将这些学生带好带活带出成绩来;在教学方面,我也更想往里钻了,努力想在教材、学生和课堂之间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和方法。总之,一切都有些“渐入佳境”的感觉。在泗洪,数以千计的70后、80后教师,都有跟胡盼相似的“渐入佳境”的成长经历。
泗洪教育人所说的“升格”和“风格”培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所谓“升格”就是针对青年教师缺乏进取精神和信心不足的情况,采取“引领—指导—激励”的方法对教师进行培养的模式,目的在于使他们自身专业素质得到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知识功底扎实,思想比较敏锐,但欠缺的是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锐意进取的工作热情。此一阶段主要是引领青年教师树立信心,给他们以科学方法的指导,激励他们自觉学习、积极进取,增强工作责任感,为他们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推波助澜。所谓“风格”培养,就是针对骨干教师专业素质比较优秀的情况,采取“学习—实践—反思—展示”的方法对教师进行培养的模式,目的在于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上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甚至是艺术风格。
赵晓娟是江苏省淮北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1985年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凭着读大学时练就的扎实基本功,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带着青春的朝气,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20多个年头。她潜心教研,立志成“家”。学校也处处为她提供机会,搭建舞台,帮助她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2000年10月至12月,赵晓娟赴北京参加教育部举办的“跨世纪同丁工程”全国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陶家级培训;2001年7月至8月,教育部又选派她到英国伦敦大学参加英语教学法培训;她自己也多次到北京、上海等地,向刘道义、龚亚夫、张思中等国家级英语教学大师请教。平时教学中,她注重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总结,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反思,陆续写成并发表了2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同时,赵晓娟还广泛涉足教科研领域,主持多项研究课题。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赵晓娟逐渐探索出“任务型英语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效率,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室主任龚亚夫教授称她的教学法“符合现代英语教学特点,实用性强,易于推广”。赵晓娟老师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006年又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面对各种荣誉,赵晓娟老师说:我能有今天,应该感谢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因为他们不仅给我机会,而且还给我舞台和掌声……
县教科室的乔正军主任对记者说,“格”,就是给教师一个目标。从而改变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成长的形态。使成长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动。“入格”、“升格”和“风格”正是基于对教师成长规律的认识,贴近每位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使具有发展需求的教师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在这个目标体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同时通过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带动全校乃至全县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
泗洪教育人的良苦用心,其实就是要在教师成 长的转折点,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力量。给教师添一把柴,助一把力,使他们能够向着既定的目标——格。更快更好地成长。
制度第一 校长第二
影响教师成长有许多外部因素。据一项调查显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干群、同事和谐”、“学校合理的教师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是影响教师发展的两项重要外部因素。
泗洪教育人从这个调查中受到启示:教师的成长,既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还需要一个合理的教师发展制度。于是,他们响亮地提出一个口号:制度第一,校长第二。
在泗洪县梅花中学和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记者都听到这样一个新奇的说法,“我们的先进是算出来的”。长期以来,学校的先进不都是评出来的吗?先是群众评,后是领导定,所谓“先进”就这样“民主与集中”出来了。在梅花中学就不是这样。校长何彦飞告诉记者,以前评先进的做法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缺少透明度,特别是校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主观臆断”,一些教师很有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重新制定了“教师常规考核方案”,每到学期结束。对全校教师一学期表现进行综合打分,其中教育科研占20分,常规管理占40分,教学质量占20分,民主测评占10分,领导评议占10分,附加分占20分——附加分就是教师在“强师强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如优课评选获奖、论文获奖、课题研究获奖等,这样把每一项的得分加起来,谁最高谁就是先进。一目了然,大家心服口服。
在开展“强师强教育”活动之前,泗洪县教育系统就进行了“五制”(全员聘用制、竞争上岗制、岗位目标责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目标考核奖惩制)改革,并通过公推公选、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等一系列形式。公开选拔了县第三中学、实验小学校长等24位校级领导,所有新任中层教干均通过竞争上岗形式走上了领导岗位。这些制度的实施和不断完善真正体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导向,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这个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泗洪的许多学校重新梳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努力创设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同。
泗洪县青阳小学引进竞争机制,激活用人机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一是教干“上得去、下得来”,较好地解决了学校中层管理中的梗阻问题:其次是让教师队伍“稳定而流动”,解决了一线教师工作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基层板结”如冬雪初融,学校面貌为之一新。龙集小学以服务为宗旨,制定了学校高层领导教研制度、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教研组管理制度等,以制度立校。各项制度对事不对人。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制度之上,实现了教代会、教职工大会、公示议事等多元而檄具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在这里,教师人人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制度的制定者,学校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对学校制度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每项制度都必须通过全体教职工大会的审议才能通过。青阳镇教育助理余可易告诉记者,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他们严格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可操作性——制度原本就是为执行而拟定出来的,学校制度的制定要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从而使每位师生员工明确本岗位每天要干什么、为何干、怎么干、何时干、干得怎样、后果如何;二是合理性——如果希望更多地用制度来管理,那合理的制度就是我们最需要的,不但要考虑“效率优先”。更要考虑到“兼顾公平”;三是创新性——在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时,学校不仅要关注师生员工行为与规章制度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还要查找制度是否存在与文化理念相冲突的地方。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以此促进制度的全面落实和学校制度文化的发展。
显然,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并能让教师在一个公平、科学、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地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才智的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还可以形成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教师不但能愉快地教学,同样也能尽情地享受生活。但是,这种只认制度、不认校长(领导)的学校管理理念,对校长的领导能力平和水平提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泗洪县在“强师强教育”活动中特别注意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暑期有专门的校长论坛,不定期组织校长外出进行专题考察,一批精业务懂管理的校长正在成长,他们活跃在教学一线,服务于教学一线,有的主动代课,有的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有的为解决教师生活问题而奔波,校长们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第四中学校长王杰、临淮镇教育助理李业辉、龙集镇教育助理苟定永等坚持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对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了然于心:梅花中学校长何彦飞、魏营中学校长潘成新能坚持参加学科组教研活动,并提出指导性意见;雪枫中学顾青校长,尽管学校事筹繁忙,仍主动接带基础较差的初三(6)班数学课,一手抓好学校管理,一手抓好班级教学……这些校长们立志做一名质量型校长,做一名业务型校长,做一名专家型校长。他们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教师做出了榜样,体现了他们强烈的质量意识和高度的负责精神。这是一种无声的管理、无痕的管理,也是一种最有效的管理,
泗洪县教育局副局长张涛涛说,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广大教师发展营造公正、科学、和谐环境的重要举措,更是思想引领、职业信念引领的需要 制度建设的关键是实事求是、结合校情,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校长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通过相关制度,适时加以调整,最终通过制度化的刚性管理与人本化的柔性管理的相互结合、有效统一,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考、考、考
泗洪县教育局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教师素质现状及其成长机制的调研。在调研中他们发现,本县教师进取意识淡薄、继续教育滞后、整体素质偏低,一些教师满足现状,夜郎自大,不思进取,教学成了毫无创新的机械重复。泗洪县教育局人事股李光晗股长对记者说,我们经常在想:为什么虽然同在一所学校,同处一个环境,但有的教师能获得很好的业绩,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有的教师却成绩平平,难有作为?
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教师的成长固然需要和谐有利的外部环境,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教师个人的品质、能力、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等。
怎样才能唤醒教师的进取、向上的意识呢?泗洪教育人的选择是:考。
魏营中学的潘老师告诉记者,2006年6月7日,听说教育局将在暑假组织全县万名教师“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程”考试的消息时,心头为之一震,从教十多年来。虽也参加过多次考试,但多为进修考试或选拔考试,像这种大规模以检测教师业务水平为目的的考试,他还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起初,潘老师和他周围的很多人都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又一次走过场的考试罢了,等到进考场、拿到考卷、兑现奖惩,许多人的第一感觉就 是“这回教育局是动真格的了”。试卷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45分,考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105分,考学科基础知识应用。结果,平时认真学习、积极研究教育教学的教师自然一个个脱颖而出,并且得到教育局具有实际意义的奖励:单科前三名教师,可以报名参加进县城工作的选拔考试。2007年,教育局再次组织了同样的考试。同年,有近20位考得优秀的农村教师通过选拔如愿以偿进入县城中小学工作。而那些平时不烧香的教师,这回可真正是“傻了眼”,等待他们的是继续学习,来年补考。
考本来是教师的法宝,现在却成了泗洪教育行政部门手中的武器。其实,考试并不是目的。考什么,怎么考,如何利用考试的结果才是关键。贴近现实问题,发现实践中的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才是泗洪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中开展各种考试的初衷。比如。考理论是为了解决农村教师理论储备不足的问题,通过考试逼得他们学,而这些理论又是与实践相结合的,从而引导教师把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样的考有实效。在推进万人考试时,也有梗阻,一些教师写信来说,天气这么热。就不能让我们清闲清闲?!但他们不理解,新课改已使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不仅许多教师不知道新课程标准对课堂的指导作用。像泗洪这样的农村地区,大量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知识储备等都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另一方面,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许多地方的教育已经藉课改的东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如果我们不抓住机遇,奋力发展,就可能落后得更多。”泗洪教育局局长马斯兵告诉记者,“我们就是要通过考试。以考促学、以考促培、以考促研、以考促评,通过考试来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考试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基层学校也以考为抓手和推力。结合本校教师实际,制订各有特色的教师校本培训计划。不少学校形成了“两热”——一是进修热。如计算机、英语双考90%的青年教师通过考核,100%的青年教师取得普通话培训合格证书,部分青年教师参加计算机中级培训,青年教师基本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考试;二是教研热,学校广泛组织教师开展磨课活动,以“新精活实”为目标,坚持上挂牌课、精品课,定期组织对外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好课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有的学校针对教师的必读书目、学科专业知识、现代化技术教育的运用、板书设计等教学基本功,以校组织考试,考试成绩计入个人业务档案。
考试改变了涸洪教师的精神状态。许多教师感慨地对记者说:“作为学习者是艰苦的,多少次拥书而眠,多少次因反思而辗转反侧;作为学习者又是快乐的,当与学生共创美好的课堂,当在自己的成长中发现美丽的风景,那种快乐是独一无二的。”
这样的变化正是泗洪教育行政部门孜孜以求的。他们由此深刻地认识到,“除非人自己想改,否则什么也改变不了”。真正有效果的管理来自于推动教师内心世界的变革。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到“主动”。从“麻木”到“自觉”,在教师内心世界的这场变革中,泗洪教育行政部门以考促学、以考促发展,显然是抓到了点子上。
推门听课
教育的实践性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原则。是教师 教育教学实践的,不管教师发展:就得进课堂,就得面对学生,因而教师的发展是基于 离不开教育教学文践,离不开对考。教师工作越踏实,对教学问题思考越深入,发展的就越快。
当老师的,没有不怕被别人听课的。老教师如此,新教师自然更不用说了。泗洪县第四中学的陈利娟,是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在听到学校要求所有的课堂门要开着,随时会有人听课时更是紧张,心里七上八下的。越是害怕,陈利娟教室的门越是被“推开”了。陈利娟对记者说。虽然当时戚主任和陈老师一个劲儿说是来学习的,但自己还是心跳加快,整个人都僵掉了,脸发烫,事后孩子们说她的脸是“火烧云”。课后,她主动去找戚主任和陈老师,请求“批评指正”。戚主任真诚地对她说:“你的情感表达有点过,课堂上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语调的处理要即时进行调整,争取让孩子们能感受到你的语言魅力。”得着戚主任的鼓励,陈利娟抓紧一切空余时间钻研教材,研究自己的曝堂教学。并且经常去推同行的门。一段时间下来,陈利娟说她都能听到自己拨节生长的声音。现在,她不仅不惧怕别人推门,而且盼着每一个老师都能到她的课堂里来,和她一起分享教学的快乐。
泗洪县第四中学一开始推行“推门听课”时,有的老师不理解,认为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因为听课要事先打个招呼,这是一个礼节的问题:也有老师认为这样听课会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比如本来这节课是考试的,总不能让听课老师静坐吧?本来今天是安排做练习,可是做练习不能表现老师的水平,领导对自己的教学水平低估怎么办?于是,有的老师只得临时换教学内容。“怕什么呢?应该高兴才对。”这是四中校长王杰常对老师们说的一句话。王杰对老师们说,有同事“推门听课”,是挑战。也是机会,是压力,更是动力。只有这样,也必须这样,个人的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调动,思维的创造性才能得到真正激发。“准备好了,就不会害怕了。”这是王杰的另外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想要上好一节公开课,那就必须得在课前做足工夫:想要上好每一节课,那就必须时刻准备着,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王杰对记者说,面对“推门听课”,我们得坚定这样一种信念:课堂是我的,上课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而是用来提高自我的,课堂更是学生的,上课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学生。
县教研室张家明主任告诉记者,推门听课,有利于检验集体备课的成效,有利于实践过程管理的思路,有利于让名师的效应得以充分的发挥。有利于校领导和师生之间“零距离”地沟通,推门听课看似小作为,实为大舞台。
在泗洪,“推门听课”还有许多变式,比如,骨干教师示范课、新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评优课和备课组试验课,等等。不管是哪一类课,上课教师都精心准备,组内教师个个参加听课、评课。县里或学校举办的活动大部分也是围绕课堂教学,如现场备课就是通过提高备课水平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赛课、优质课、基本功等比赛也都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水平。许多学校提出了“源于实践,为了实践,推动实践”的教科研思路:一方面,他们明白基层学校搞科研不是为了让老师研究出多少惊天动地的科研成果,而是要实实在在地研究教材教法、课堂结构、训练技艺和创新能力,从中找出最便利、最快捷、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强调用研究者的眼光,对自已的教育实践和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审视、反思、分析、探索(反思的记录就是很好的科研札记),这样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他们引导教师开展既能提高理性认 识又能改进实践的反思研究,比如课例研究、叙写教学案例或教学故事、做教学情况调查等,寻找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法。在这样的研究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在真实和实在地发展着。
教师“超女秀”
2005年,“超女”现象风靡全国。“超女”比赛以其广泛的参与性、即时的互动性、热烈的现场氛围和明星效应取得极大成功。
泗洪教育人目睹此情此景,灵机一动,何不把超女模式引进培训机制?泗洪教育局领导认为,没有竞赛,培训很难见成效,而开展系列竞赛活动,则有利于让教师队伍中的“超女”脱颖而出。于是,“百名教师推新人大赛”、“千名教师现场备课(说课)比赛”等竞赛活动应运而生。
钱维老师是“千人备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在2006年的5月中旬,“泗洪县千人备课大赛”的通知下发到各学校,要求每所学校选取5至10人到县教育局参加集中备课比赛,备课材料由教育局统一选定,赛后由教育局组织评委打分。钱维老师通过“海选”,得到了到县里参加比赛的机会。对像钱维老师这样的县骨干教师、市教学能手来说,备课也许是一件轻车熟路的事,但钱维老师看到要求后也感到“还真不易”。此次备课大赛不同于平时的备课,首先是当场公布备课课题,不提供任何参考资料;其次要在1小时内完成教案设计。钱维老师说:这对平时依赖教参,依赖各种备课资料的我来说不亚于一次高难度的考试。于是,在进入考场前,他还进行了一番准备,慎重地把各册教材又翻了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把特级教师备课的教案仔细研究了几篇,还上网找了一些获奖教案认真揣摩……进入比赛现场。1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了,钱维由于准备充分,加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多年的专业积累,终于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备课比赛之后接着是说课比赛,说课内容也由选手现场抽取,30分钟时间准备,说课时由从外地聘请的评委现场亮分,评出等第,决定进入下一轮的选手50名,入围的再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PK”,最终决出10名优秀选手。获奖的备课稿和说课稿汇编成册,作为范例,供全县教师参考。钱维对记者说,参加这次千名青年教师现场备课比赛,触动很大,作为年轻教师,我们要培养自己即兴备课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学习,要多读书,要学会分析各类文章,注重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积淀,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可以说,“现场备课”让我真正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在组织教师参加“教师超女秀”过程中,许多基层学校发现:一方面,比赛对教师提升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有非常大的促动作用;另一方面,一线的教师学习培训机会太少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太少了。于是,他们调整管理策略,侧重为教师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泗洪县青阳小学设计出了“新课程我能行”教师基本功比赛系列活动。比赛由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和青年教师“教学案”设计比赛i项赛事构成,参赛对象为全镇小学40周岁以下教师。比赛过程,以语文来说,先笔试《语文课程标准》及相关内容,胜出者参加才艺展示(三字一画、演讲、制作、计算机操作、歌舞等)、说课比赛,说课比赛胜出者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胜出者参加课例展示,每一轮成绩均带人下一轮,经过一轮轮的选拔,再让胜出教师代表学校参加市、县的比赛。
泗洪教育人说,他们的教师“超女秀”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固然因为这样一个舞台渗透了时尚的因子——“超女”、“PK”这些时髦字眼就最吸引眼球了,更在于这个舞台为教师的成长起到了示范、引领和推动作用。在这个舞台上,新旧教育理念在碰撞,各种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在展示交流。备课比赛可以让大家了解到别人是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案的,说课比赛可以让大家知道别人是如何处理教材的难、重点的,而课堂教学现场更可以让大家了解到别人是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渗透教育思想方法,从而实现“智慧地教”的。
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将比赛看成是展示、交流教育教学经验、艺术的平台,更是唤醒、激发教师自觉学研、自主发展的动力源,这才是泗洪教育人创办“教师超女秀”的立意所在。如今,一批又一批“教师超女”活跃在泗洪教育的大舞台上,在他们的示范和引领下,广大教师如潮般涌向教改的前沿。
奖励分享
不管那个违反规定的基督教徒球打得如何好,上帝就是不让任何人知道。这是个广为人知的上帝惩罚基督教徒的故事。它昭示这样一个真理:没人分享是一种惩罚!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调查和实践显示,对他们最好的奖励不是物质,而是让他们的成绩、荣誉广泛传播,并有更多的人与他们一起分享。
在泗洪县梅花实验小学,有一个非常令人羡慕的地方,它不是教室,不是办公室,也不是会议室,而是设在多功能教室、摆满鲜花的“教师成果分享台”。梅花实验小学校长赵正田对记者说,纯物质的激励措施并不是万能的,对于教师这群文化人来说,他们更注重精神奖励,这才是至高无上的。梅花实验小学从2005年9月开始设立“教师成果分享台”。他们一方面通过设立荣誉展示台,对获奖、发表文章的教师,及时公开表彰,还充分利用校园广播专题播发喜讯,并把本校教师发表的文章列为全校教师业务学习必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定期展示师生教学成果——师生绘画展、书法展、才艺大展示、教学大比武等等一年总要搞上四五次,让全校师生分享成果,分享成功,分享快乐。
分享成了对教师成长的最好奖赏。如今梅花小学的“分享台”前,已经留下了近20位梅小人的骄傲。
年轻的许玲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1998年8月末,许玲带着一脸的稚气、好奇与心中的梦想来到了梅花实验小学,一走上杏坛,她就接手了一年级一个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学。可是面对一会儿哭一会儿闹,甚至有的还随地大小便的孩子,年轻漂亮爱干净的她傻了,也急坏了,用她自己的话说“简直无法想象”!校领导及时安排优秀班主任江文丽老师帮助她。江老师手把手地教她:“对孩子要有耐心,要学会喜欢孩子,要了解孩子特点,健全班级小组织。”在师傅的指导下,许玲很快转变了角色,孩子也逐渐喜欢上了她。几年来她一直坚持做低年级班主任,并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低年级班级管理经验。学校及时请她站到“分享台”前,给全镇教师做了一个讲座,题目是《让孩子喜欢你——甜甜的管理》。
在泗洪大大小小的校园里,像梅花实验小学这种关注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轻物质奖励、重精神分享的做法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泗洪县临淮实验小学位于洪泽湖畔,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教师难得有机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为了让教师见世面、长见识,他们将“走出去”作为对优秀教师的最高奖励。仅2006一年,他们就奖励教师“走出去”50多次,足迹遍及省内外30余所学校。有人曾经提出疑义;学校经费这样紧张,还让他们出去干什么?每当此时,副校长刘昆总是语气坚决地说:走出一步天地阔,我们就是少吃一顿饭,少喝一瓶酒,少吸一包烟,也要省下钱来让教师“走出去”。临淮小学的教师们就这样一个个一次次走出去了,他们或者是学习进修,或者是培训研修,或者是教学观摩。语文教师陈翠红向记者讲述了她几次难忘的外出学习经历:一次是参加在镇江召开的“小学班主任专业化与现代班集体建设的研究”,听取全国知名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经验;一次是到南京参加“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数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有一次是因为她和同校的几位老师荣获全国教科研成果大赛一等奖,学校奖励他们参加全国语文、数学、体育、信息技术、音乐优质课展评活动。陈翠红说: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每“走出去”一次,对我的心灵都是一次强烈的震撼,聆听专家的报告,让我获益匪浅;观摩名家的教学,让我眼界大开。每次“走出去”回来。我都有一种换过血和充过电的感觉。最让陈翠红这些“走出去”的老师们兴奋和激动的是,每次外出回来。学校总是非常隆重地组织他们向全校教师上汇报课,开汇报讲座,让他们将“走出去”所见的世面、所长的见识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人学习,全校受益,临淮小学的老师们就这样在奖励分享中成长起来。副校长刘昆感慨中带着自豪地说: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是金凤凰,只要给他们一片蓝天,他们就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飞得更美。
从“入格”到“升格”、“风格”
20世纪末、21世纪初,泗洪教育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骨干教师“东南飞”——优秀教师向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无序流动,造成许多学校骨干缺失、队伍断层;另一方面是青年教师“大跃进”——70后、80后教师大量涌入校园,且被迫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怎样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成为摆在泗洪教育人面前的一道世纪难题。
为此,泗洪教育人着手调查并研究教师的成长规律。他们发现:一名青年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一般要经历适应期、稳定期和创新期。在“适应—稳定—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又有两个重要的转化期值得关注:一是从教育的新手向教育的能手转化,二是从教育的能手向学者型的教师转化。于是。泗洪教育人根据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从“人格”到“升格”和“风格”的培养要求。
泗洪教育人所说的“人格”培养,就是针对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的情况,采取“引导—历练—帮扶”等措施对教师进行培养的模式,目的在于使他们尽快进入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胡盼,泗洪县上塘中学一名刚参加工作两年的语文教师。刚工作那会儿,他经常为如何掌控课堂纪律或如何处理学生提问等犯愁。学校领导知道情况后,很快就给他派了两位指导老师,一位是资深的语文老师,来听他的课,对他的业务进行单独指导;一位是有丰富班主任工作经验的老教师,指导他如何做班主任工作——因为刚工作的胡盼被学校任命为初一的班主任。学校还针对他的具体情况为他订立了近期发展目标。随着教学工作的展开,学校经常派胡盼到县内优秀的学校听课、学习,每次回来都要他上汇报课,让所有的语文老师来听课、评课。在校内,学校每周都开公开课,每个星期都开展年级集体备课,胡盼都被要求参加;学校每学期还定期举行备课比赛、说课比赛,根据各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在刚工作的那一年里,胡盼还有了两次到外地学习的机会,暑期还和同事一起到山东杜郎口参观考察。回来之后,学校鼓励他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让他和其他老师一样每天写课后反思,看一天收获了多少,又有哪些要注意、改正的环节。学校还特别把胡盼所任教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这样一段时间下来,胡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2006年泗洪县西南片语文教师集体备课比赛中获课件比赛一等奖,在2007年泗洪县青年教师语文优课评选中从西南片脱颖而出,参加了县里举行的上课比赛……应该说,经过两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胡盼一步一步“人格”了。
回顾走过的路,胡盼深有感触地说,成绩只是我表面上所得到的收获,还有许多看不到但确实让我进步的东西。比如说我对待班级管理,以前更多的是机械地完成任务,现在心里有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经常在想如何将这些学生带好带活带出成绩来;在教学方面,我也更想往里钻了,努力想在教材、学生和课堂之间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和方法。总之,一切都有些“渐入佳境”的感觉。在泗洪,数以千计的70后、80后教师,都有跟胡盼相似的“渐入佳境”的成长经历。
泗洪教育人所说的“升格”和“风格”培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所谓“升格”就是针对青年教师缺乏进取精神和信心不足的情况,采取“引领—指导—激励”的方法对教师进行培养的模式,目的在于使他们自身专业素质得到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知识功底扎实,思想比较敏锐,但欠缺的是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锐意进取的工作热情。此一阶段主要是引领青年教师树立信心,给他们以科学方法的指导,激励他们自觉学习、积极进取,增强工作责任感,为他们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推波助澜。所谓“风格”培养,就是针对骨干教师专业素质比较优秀的情况,采取“学习—实践—反思—展示”的方法对教师进行培养的模式,目的在于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上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甚至是艺术风格。
赵晓娟是江苏省淮北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1985年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凭着读大学时练就的扎实基本功,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带着青春的朝气,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20多个年头。她潜心教研,立志成“家”。学校也处处为她提供机会,搭建舞台,帮助她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2000年10月至12月,赵晓娟赴北京参加教育部举办的“跨世纪同丁工程”全国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陶家级培训;2001年7月至8月,教育部又选派她到英国伦敦大学参加英语教学法培训;她自己也多次到北京、上海等地,向刘道义、龚亚夫、张思中等国家级英语教学大师请教。平时教学中,她注重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总结,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反思,陆续写成并发表了2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同时,赵晓娟还广泛涉足教科研领域,主持多项研究课题。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赵晓娟逐渐探索出“任务型英语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效率,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室主任龚亚夫教授称她的教学法“符合现代英语教学特点,实用性强,易于推广”。赵晓娟老师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006年又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面对各种荣誉,赵晓娟老师说:我能有今天,应该感谢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因为他们不仅给我机会,而且还给我舞台和掌声……
县教科室的乔正军主任对记者说,“格”,就是给教师一个目标。从而改变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成长的形态。使成长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动。“入格”、“升格”和“风格”正是基于对教师成长规律的认识,贴近每位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使具有发展需求的教师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在这个目标体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同时通过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带动全校乃至全县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
泗洪教育人的良苦用心,其实就是要在教师成 长的转折点,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力量。给教师添一把柴,助一把力,使他们能够向着既定的目标——格。更快更好地成长。
制度第一 校长第二
影响教师成长有许多外部因素。据一项调查显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干群、同事和谐”、“学校合理的教师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是影响教师发展的两项重要外部因素。
泗洪教育人从这个调查中受到启示:教师的成长,既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还需要一个合理的教师发展制度。于是,他们响亮地提出一个口号:制度第一,校长第二。
在泗洪县梅花中学和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记者都听到这样一个新奇的说法,“我们的先进是算出来的”。长期以来,学校的先进不都是评出来的吗?先是群众评,后是领导定,所谓“先进”就这样“民主与集中”出来了。在梅花中学就不是这样。校长何彦飞告诉记者,以前评先进的做法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缺少透明度,特别是校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主观臆断”,一些教师很有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重新制定了“教师常规考核方案”,每到学期结束。对全校教师一学期表现进行综合打分,其中教育科研占20分,常规管理占40分,教学质量占20分,民主测评占10分,领导评议占10分,附加分占20分——附加分就是教师在“强师强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如优课评选获奖、论文获奖、课题研究获奖等,这样把每一项的得分加起来,谁最高谁就是先进。一目了然,大家心服口服。
在开展“强师强教育”活动之前,泗洪县教育系统就进行了“五制”(全员聘用制、竞争上岗制、岗位目标责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目标考核奖惩制)改革,并通过公推公选、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等一系列形式。公开选拔了县第三中学、实验小学校长等24位校级领导,所有新任中层教干均通过竞争上岗形式走上了领导岗位。这些制度的实施和不断完善真正体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导向,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这个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泗洪的许多学校重新梳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努力创设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同。
泗洪县青阳小学引进竞争机制,激活用人机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一是教干“上得去、下得来”,较好地解决了学校中层管理中的梗阻问题:其次是让教师队伍“稳定而流动”,解决了一线教师工作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基层板结”如冬雪初融,学校面貌为之一新。龙集小学以服务为宗旨,制定了学校高层领导教研制度、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教研组管理制度等,以制度立校。各项制度对事不对人。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制度之上,实现了教代会、教职工大会、公示议事等多元而檄具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在这里,教师人人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制度的制定者,学校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对学校制度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每项制度都必须通过全体教职工大会的审议才能通过。青阳镇教育助理余可易告诉记者,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他们严格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可操作性——制度原本就是为执行而拟定出来的,学校制度的制定要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从而使每位师生员工明确本岗位每天要干什么、为何干、怎么干、何时干、干得怎样、后果如何;二是合理性——如果希望更多地用制度来管理,那合理的制度就是我们最需要的,不但要考虑“效率优先”。更要考虑到“兼顾公平”;三是创新性——在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时,学校不仅要关注师生员工行为与规章制度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还要查找制度是否存在与文化理念相冲突的地方。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以此促进制度的全面落实和学校制度文化的发展。
显然,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并能让教师在一个公平、科学、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地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才智的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还可以形成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教师不但能愉快地教学,同样也能尽情地享受生活。但是,这种只认制度、不认校长(领导)的学校管理理念,对校长的领导能力平和水平提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泗洪县在“强师强教育”活动中特别注意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暑期有专门的校长论坛,不定期组织校长外出进行专题考察,一批精业务懂管理的校长正在成长,他们活跃在教学一线,服务于教学一线,有的主动代课,有的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有的为解决教师生活问题而奔波,校长们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第四中学校长王杰、临淮镇教育助理李业辉、龙集镇教育助理苟定永等坚持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对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了然于心:梅花中学校长何彦飞、魏营中学校长潘成新能坚持参加学科组教研活动,并提出指导性意见;雪枫中学顾青校长,尽管学校事筹繁忙,仍主动接带基础较差的初三(6)班数学课,一手抓好学校管理,一手抓好班级教学……这些校长们立志做一名质量型校长,做一名业务型校长,做一名专家型校长。他们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教师做出了榜样,体现了他们强烈的质量意识和高度的负责精神。这是一种无声的管理、无痕的管理,也是一种最有效的管理,
泗洪县教育局副局长张涛涛说,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广大教师发展营造公正、科学、和谐环境的重要举措,更是思想引领、职业信念引领的需要 制度建设的关键是实事求是、结合校情,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校长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通过相关制度,适时加以调整,最终通过制度化的刚性管理与人本化的柔性管理的相互结合、有效统一,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考、考、考
泗洪县教育局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教师素质现状及其成长机制的调研。在调研中他们发现,本县教师进取意识淡薄、继续教育滞后、整体素质偏低,一些教师满足现状,夜郎自大,不思进取,教学成了毫无创新的机械重复。泗洪县教育局人事股李光晗股长对记者说,我们经常在想:为什么虽然同在一所学校,同处一个环境,但有的教师能获得很好的业绩,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有的教师却成绩平平,难有作为?
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教师的成长固然需要和谐有利的外部环境,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教师个人的品质、能力、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等。
怎样才能唤醒教师的进取、向上的意识呢?泗洪教育人的选择是:考。
魏营中学的潘老师告诉记者,2006年6月7日,听说教育局将在暑假组织全县万名教师“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程”考试的消息时,心头为之一震,从教十多年来。虽也参加过多次考试,但多为进修考试或选拔考试,像这种大规模以检测教师业务水平为目的的考试,他还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起初,潘老师和他周围的很多人都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又一次走过场的考试罢了,等到进考场、拿到考卷、兑现奖惩,许多人的第一感觉就 是“这回教育局是动真格的了”。试卷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45分,考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105分,考学科基础知识应用。结果,平时认真学习、积极研究教育教学的教师自然一个个脱颖而出,并且得到教育局具有实际意义的奖励:单科前三名教师,可以报名参加进县城工作的选拔考试。2007年,教育局再次组织了同样的考试。同年,有近20位考得优秀的农村教师通过选拔如愿以偿进入县城中小学工作。而那些平时不烧香的教师,这回可真正是“傻了眼”,等待他们的是继续学习,来年补考。
考本来是教师的法宝,现在却成了泗洪教育行政部门手中的武器。其实,考试并不是目的。考什么,怎么考,如何利用考试的结果才是关键。贴近现实问题,发现实践中的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才是泗洪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中开展各种考试的初衷。比如。考理论是为了解决农村教师理论储备不足的问题,通过考试逼得他们学,而这些理论又是与实践相结合的,从而引导教师把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样的考有实效。在推进万人考试时,也有梗阻,一些教师写信来说,天气这么热。就不能让我们清闲清闲?!但他们不理解,新课改已使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不仅许多教师不知道新课程标准对课堂的指导作用。像泗洪这样的农村地区,大量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知识储备等都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另一方面,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许多地方的教育已经藉课改的东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如果我们不抓住机遇,奋力发展,就可能落后得更多。”泗洪教育局局长马斯兵告诉记者,“我们就是要通过考试。以考促学、以考促培、以考促研、以考促评,通过考试来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考试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基层学校也以考为抓手和推力。结合本校教师实际,制订各有特色的教师校本培训计划。不少学校形成了“两热”——一是进修热。如计算机、英语双考90%的青年教师通过考核,100%的青年教师取得普通话培训合格证书,部分青年教师参加计算机中级培训,青年教师基本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考试;二是教研热,学校广泛组织教师开展磨课活动,以“新精活实”为目标,坚持上挂牌课、精品课,定期组织对外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好课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有的学校针对教师的必读书目、学科专业知识、现代化技术教育的运用、板书设计等教学基本功,以校组织考试,考试成绩计入个人业务档案。
考试改变了涸洪教师的精神状态。许多教师感慨地对记者说:“作为学习者是艰苦的,多少次拥书而眠,多少次因反思而辗转反侧;作为学习者又是快乐的,当与学生共创美好的课堂,当在自己的成长中发现美丽的风景,那种快乐是独一无二的。”
这样的变化正是泗洪教育行政部门孜孜以求的。他们由此深刻地认识到,“除非人自己想改,否则什么也改变不了”。真正有效果的管理来自于推动教师内心世界的变革。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到“主动”。从“麻木”到“自觉”,在教师内心世界的这场变革中,泗洪教育行政部门以考促学、以考促发展,显然是抓到了点子上。
推门听课
教育的实践性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原则。是教师 教育教学实践的,不管教师发展:就得进课堂,就得面对学生,因而教师的发展是基于 离不开教育教学文践,离不开对考。教师工作越踏实,对教学问题思考越深入,发展的就越快。
当老师的,没有不怕被别人听课的。老教师如此,新教师自然更不用说了。泗洪县第四中学的陈利娟,是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在听到学校要求所有的课堂门要开着,随时会有人听课时更是紧张,心里七上八下的。越是害怕,陈利娟教室的门越是被“推开”了。陈利娟对记者说。虽然当时戚主任和陈老师一个劲儿说是来学习的,但自己还是心跳加快,整个人都僵掉了,脸发烫,事后孩子们说她的脸是“火烧云”。课后,她主动去找戚主任和陈老师,请求“批评指正”。戚主任真诚地对她说:“你的情感表达有点过,课堂上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语调的处理要即时进行调整,争取让孩子们能感受到你的语言魅力。”得着戚主任的鼓励,陈利娟抓紧一切空余时间钻研教材,研究自己的曝堂教学。并且经常去推同行的门。一段时间下来,陈利娟说她都能听到自己拨节生长的声音。现在,她不仅不惧怕别人推门,而且盼着每一个老师都能到她的课堂里来,和她一起分享教学的快乐。
泗洪县第四中学一开始推行“推门听课”时,有的老师不理解,认为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因为听课要事先打个招呼,这是一个礼节的问题:也有老师认为这样听课会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比如本来这节课是考试的,总不能让听课老师静坐吧?本来今天是安排做练习,可是做练习不能表现老师的水平,领导对自己的教学水平低估怎么办?于是,有的老师只得临时换教学内容。“怕什么呢?应该高兴才对。”这是四中校长王杰常对老师们说的一句话。王杰对老师们说,有同事“推门听课”,是挑战。也是机会,是压力,更是动力。只有这样,也必须这样,个人的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调动,思维的创造性才能得到真正激发。“准备好了,就不会害怕了。”这是王杰的另外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想要上好一节公开课,那就必须得在课前做足工夫:想要上好每一节课,那就必须时刻准备着,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王杰对记者说,面对“推门听课”,我们得坚定这样一种信念:课堂是我的,上课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而是用来提高自我的,课堂更是学生的,上课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学生。
县教研室张家明主任告诉记者,推门听课,有利于检验集体备课的成效,有利于实践过程管理的思路,有利于让名师的效应得以充分的发挥。有利于校领导和师生之间“零距离”地沟通,推门听课看似小作为,实为大舞台。
在泗洪,“推门听课”还有许多变式,比如,骨干教师示范课、新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评优课和备课组试验课,等等。不管是哪一类课,上课教师都精心准备,组内教师个个参加听课、评课。县里或学校举办的活动大部分也是围绕课堂教学,如现场备课就是通过提高备课水平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赛课、优质课、基本功等比赛也都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水平。许多学校提出了“源于实践,为了实践,推动实践”的教科研思路:一方面,他们明白基层学校搞科研不是为了让老师研究出多少惊天动地的科研成果,而是要实实在在地研究教材教法、课堂结构、训练技艺和创新能力,从中找出最便利、最快捷、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强调用研究者的眼光,对自已的教育实践和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审视、反思、分析、探索(反思的记录就是很好的科研札记),这样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他们引导教师开展既能提高理性认 识又能改进实践的反思研究,比如课例研究、叙写教学案例或教学故事、做教学情况调查等,寻找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法。在这样的研究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在真实和实在地发展着。
教师“超女秀”
2005年,“超女”现象风靡全国。“超女”比赛以其广泛的参与性、即时的互动性、热烈的现场氛围和明星效应取得极大成功。
泗洪教育人目睹此情此景,灵机一动,何不把超女模式引进培训机制?泗洪教育局领导认为,没有竞赛,培训很难见成效,而开展系列竞赛活动,则有利于让教师队伍中的“超女”脱颖而出。于是,“百名教师推新人大赛”、“千名教师现场备课(说课)比赛”等竞赛活动应运而生。
钱维老师是“千人备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在2006年的5月中旬,“泗洪县千人备课大赛”的通知下发到各学校,要求每所学校选取5至10人到县教育局参加集中备课比赛,备课材料由教育局统一选定,赛后由教育局组织评委打分。钱维老师通过“海选”,得到了到县里参加比赛的机会。对像钱维老师这样的县骨干教师、市教学能手来说,备课也许是一件轻车熟路的事,但钱维老师看到要求后也感到“还真不易”。此次备课大赛不同于平时的备课,首先是当场公布备课课题,不提供任何参考资料;其次要在1小时内完成教案设计。钱维老师说:这对平时依赖教参,依赖各种备课资料的我来说不亚于一次高难度的考试。于是,在进入考场前,他还进行了一番准备,慎重地把各册教材又翻了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把特级教师备课的教案仔细研究了几篇,还上网找了一些获奖教案认真揣摩……进入比赛现场。1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了,钱维由于准备充分,加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多年的专业积累,终于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备课比赛之后接着是说课比赛,说课内容也由选手现场抽取,30分钟时间准备,说课时由从外地聘请的评委现场亮分,评出等第,决定进入下一轮的选手50名,入围的再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PK”,最终决出10名优秀选手。获奖的备课稿和说课稿汇编成册,作为范例,供全县教师参考。钱维对记者说,参加这次千名青年教师现场备课比赛,触动很大,作为年轻教师,我们要培养自己即兴备课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学习,要多读书,要学会分析各类文章,注重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积淀,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可以说,“现场备课”让我真正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在组织教师参加“教师超女秀”过程中,许多基层学校发现:一方面,比赛对教师提升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有非常大的促动作用;另一方面,一线的教师学习培训机会太少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太少了。于是,他们调整管理策略,侧重为教师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泗洪县青阳小学设计出了“新课程我能行”教师基本功比赛系列活动。比赛由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和青年教师“教学案”设计比赛i项赛事构成,参赛对象为全镇小学40周岁以下教师。比赛过程,以语文来说,先笔试《语文课程标准》及相关内容,胜出者参加才艺展示(三字一画、演讲、制作、计算机操作、歌舞等)、说课比赛,说课比赛胜出者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胜出者参加课例展示,每一轮成绩均带人下一轮,经过一轮轮的选拔,再让胜出教师代表学校参加市、县的比赛。
泗洪教育人说,他们的教师“超女秀”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固然因为这样一个舞台渗透了时尚的因子——“超女”、“PK”这些时髦字眼就最吸引眼球了,更在于这个舞台为教师的成长起到了示范、引领和推动作用。在这个舞台上,新旧教育理念在碰撞,各种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在展示交流。备课比赛可以让大家了解到别人是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案的,说课比赛可以让大家知道别人是如何处理教材的难、重点的,而课堂教学现场更可以让大家了解到别人是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渗透教育思想方法,从而实现“智慧地教”的。
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将比赛看成是展示、交流教育教学经验、艺术的平台,更是唤醒、激发教师自觉学研、自主发展的动力源,这才是泗洪教育人创办“教师超女秀”的立意所在。如今,一批又一批“教师超女”活跃在泗洪教育的大舞台上,在他们的示范和引领下,广大教师如潮般涌向教改的前沿。
奖励分享
不管那个违反规定的基督教徒球打得如何好,上帝就是不让任何人知道。这是个广为人知的上帝惩罚基督教徒的故事。它昭示这样一个真理:没人分享是一种惩罚!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调查和实践显示,对他们最好的奖励不是物质,而是让他们的成绩、荣誉广泛传播,并有更多的人与他们一起分享。
在泗洪县梅花实验小学,有一个非常令人羡慕的地方,它不是教室,不是办公室,也不是会议室,而是设在多功能教室、摆满鲜花的“教师成果分享台”。梅花实验小学校长赵正田对记者说,纯物质的激励措施并不是万能的,对于教师这群文化人来说,他们更注重精神奖励,这才是至高无上的。梅花实验小学从2005年9月开始设立“教师成果分享台”。他们一方面通过设立荣誉展示台,对获奖、发表文章的教师,及时公开表彰,还充分利用校园广播专题播发喜讯,并把本校教师发表的文章列为全校教师业务学习必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定期展示师生教学成果——师生绘画展、书法展、才艺大展示、教学大比武等等一年总要搞上四五次,让全校师生分享成果,分享成功,分享快乐。
分享成了对教师成长的最好奖赏。如今梅花小学的“分享台”前,已经留下了近20位梅小人的骄傲。
年轻的许玲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1998年8月末,许玲带着一脸的稚气、好奇与心中的梦想来到了梅花实验小学,一走上杏坛,她就接手了一年级一个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学。可是面对一会儿哭一会儿闹,甚至有的还随地大小便的孩子,年轻漂亮爱干净的她傻了,也急坏了,用她自己的话说“简直无法想象”!校领导及时安排优秀班主任江文丽老师帮助她。江老师手把手地教她:“对孩子要有耐心,要学会喜欢孩子,要了解孩子特点,健全班级小组织。”在师傅的指导下,许玲很快转变了角色,孩子也逐渐喜欢上了她。几年来她一直坚持做低年级班主任,并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低年级班级管理经验。学校及时请她站到“分享台”前,给全镇教师做了一个讲座,题目是《让孩子喜欢你——甜甜的管理》。
在泗洪大大小小的校园里,像梅花实验小学这种关注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轻物质奖励、重精神分享的做法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泗洪县临淮实验小学位于洪泽湖畔,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教师难得有机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为了让教师见世面、长见识,他们将“走出去”作为对优秀教师的最高奖励。仅2006一年,他们就奖励教师“走出去”50多次,足迹遍及省内外30余所学校。有人曾经提出疑义;学校经费这样紧张,还让他们出去干什么?每当此时,副校长刘昆总是语气坚决地说:走出一步天地阔,我们就是少吃一顿饭,少喝一瓶酒,少吸一包烟,也要省下钱来让教师“走出去”。临淮小学的教师们就这样一个个一次次走出去了,他们或者是学习进修,或者是培训研修,或者是教学观摩。语文教师陈翠红向记者讲述了她几次难忘的外出学习经历:一次是参加在镇江召开的“小学班主任专业化与现代班集体建设的研究”,听取全国知名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经验;一次是到南京参加“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数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有一次是因为她和同校的几位老师荣获全国教科研成果大赛一等奖,学校奖励他们参加全国语文、数学、体育、信息技术、音乐优质课展评活动。陈翠红说: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每“走出去”一次,对我的心灵都是一次强烈的震撼,聆听专家的报告,让我获益匪浅;观摩名家的教学,让我眼界大开。每次“走出去”回来。我都有一种换过血和充过电的感觉。最让陈翠红这些“走出去”的老师们兴奋和激动的是,每次外出回来。学校总是非常隆重地组织他们向全校教师上汇报课,开汇报讲座,让他们将“走出去”所见的世面、所长的见识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人学习,全校受益,临淮小学的老师们就这样在奖励分享中成长起来。副校长刘昆感慨中带着自豪地说: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是金凤凰,只要给他们一片蓝天,他们就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飞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