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巨大而深远。人口、资源、粮食、环境已成为全球性的四大问题。这些问题都与人类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归根到底,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正确的环境观。故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1 引言
高中学生是明日社会的生力军。农村高中学生是明日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主力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通过环境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公民素质,这是实现未来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高中学校课程中的地理课程是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科目之一,在整个课程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环境教育作用。
2 环境教育的概念和任务
环境教育是借助教育的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取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的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的目的是:树立环境意识;培养环境感情;强化环境规范,牢固树立环境责任感。
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有如下作用:首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水平,提高环境觉悟。其次,能提高学生的学识水平,形成综合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最后,通过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生观,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发展观。这是每个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3 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1加强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
地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是树立面向21世纪的地理教育观念。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地理教学中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六大目标之一,这恰是环境教育一直所倡导的。
就地理课程性质而言,提到“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地理课程要:“反映全球变化形式,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课程目标中,也列出了: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在中学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已是当务之急。而在涉及环境教育的各个学科中,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地理学科与环境科学的相似性和交叉性较多。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环境,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主旨;都涉及到全球环境问题及对策。
以环境观念审视中学地理教学,要求中学地理应从人地关系着眼,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基础知识,增强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指导思想。"
3.2加强环境教育是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
笔者在农村高中支教的多年实践中,深刻意识到农村高中学生基本上来自学校周边乡镇,整体说来,环境意识滞后,环境保护知识匮乏。这与其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生活圈子狭窄、信息闭塞、视野不开阔。对于周围的环境问题视而不见,甚至在“一切向钱看”的影响下,认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才是第一位考虑的。这种唯利是图的想法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据观察,许多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好,如浪费水电、乱丢乱扔,浪费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
但是另一方面,农村孩子淳朴、可塑性强。同时他们也是今后社会的主力军,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后备力量。故而,对其进行正确的环境观的教育尤其重要。
4.如何加强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4.1结合中学地理教材培养学生的环境观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有着较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高中地理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宇宙环境为开端,依次讲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大气环境、海洋环境以及这些环境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然后学习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人文环境,那就是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最后又归结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教育就像一条红线,贯穿着整个教材。[3]
大量的环境教育素材,同时也为教育确定了大方向。如:讲解全球性的環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在讲环境问题时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20世纪的环境问题已使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高中地理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地理教材,深度挖掘,渗透环境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4.2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增加环境教育的权重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强调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其中就提到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农村高中教师在这些方面向高中学生渗透环境教育就大有文章可做。譬如在研究性学习等课程活动中就可以适当增加有关环境教育的选题,并且增加该类选题鉴定评分的分值(当然这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有前瞻意识、有大胆作为),大力引导高中学生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环境观,坚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
4.3在野外调查实践等活动中紧扣环境教育主题
农村高中教师应该在确保学生出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带学生多走出去,多从实地调研中感受环境问题和环境教育。笔者作为环洞庭湖湖区的一名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就在2018年亲自带领部分学生实地观看了湘阴县政府大规模动用施工机械作业,整治洞庭湖区下塞湖矮围的现场(关于下塞湖矮围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严肃查处了62名公职人员),学生实地观看后,很受震撼。这样的环境教育的效果比单纯课堂上的灌输式教育更立竿见影,影响深远。农村高中学生只有更多地身临其境,他们才会对生态环境问题感受更深,才有可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观。
参考文献
[1]钱金平等著.《环境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2).
[2]牟芳.中学地理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6).
[3]杨珂.基础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契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03).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1 引言
高中学生是明日社会的生力军。农村高中学生是明日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主力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通过环境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公民素质,这是实现未来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高中学校课程中的地理课程是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科目之一,在整个课程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环境教育作用。
2 环境教育的概念和任务
环境教育是借助教育的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取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的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的目的是:树立环境意识;培养环境感情;强化环境规范,牢固树立环境责任感。
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有如下作用:首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水平,提高环境觉悟。其次,能提高学生的学识水平,形成综合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最后,通过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生观,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发展观。这是每个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3 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1加强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
地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是树立面向21世纪的地理教育观念。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地理教学中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六大目标之一,这恰是环境教育一直所倡导的。
就地理课程性质而言,提到“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地理课程要:“反映全球变化形式,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课程目标中,也列出了: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在中学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已是当务之急。而在涉及环境教育的各个学科中,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地理学科与环境科学的相似性和交叉性较多。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环境,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主旨;都涉及到全球环境问题及对策。
以环境观念审视中学地理教学,要求中学地理应从人地关系着眼,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基础知识,增强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指导思想。"
3.2加强环境教育是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
笔者在农村高中支教的多年实践中,深刻意识到农村高中学生基本上来自学校周边乡镇,整体说来,环境意识滞后,环境保护知识匮乏。这与其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生活圈子狭窄、信息闭塞、视野不开阔。对于周围的环境问题视而不见,甚至在“一切向钱看”的影响下,认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才是第一位考虑的。这种唯利是图的想法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据观察,许多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好,如浪费水电、乱丢乱扔,浪费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
但是另一方面,农村孩子淳朴、可塑性强。同时他们也是今后社会的主力军,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后备力量。故而,对其进行正确的环境观的教育尤其重要。
4.如何加强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4.1结合中学地理教材培养学生的环境观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有着较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高中地理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宇宙环境为开端,依次讲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大气环境、海洋环境以及这些环境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然后学习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人文环境,那就是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最后又归结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教育就像一条红线,贯穿着整个教材。[3]
大量的环境教育素材,同时也为教育确定了大方向。如:讲解全球性的環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在讲环境问题时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20世纪的环境问题已使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高中地理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地理教材,深度挖掘,渗透环境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4.2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增加环境教育的权重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强调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其中就提到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农村高中教师在这些方面向高中学生渗透环境教育就大有文章可做。譬如在研究性学习等课程活动中就可以适当增加有关环境教育的选题,并且增加该类选题鉴定评分的分值(当然这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有前瞻意识、有大胆作为),大力引导高中学生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环境观,坚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
4.3在野外调查实践等活动中紧扣环境教育主题
农村高中教师应该在确保学生出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带学生多走出去,多从实地调研中感受环境问题和环境教育。笔者作为环洞庭湖湖区的一名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就在2018年亲自带领部分学生实地观看了湘阴县政府大规模动用施工机械作业,整治洞庭湖区下塞湖矮围的现场(关于下塞湖矮围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严肃查处了62名公职人员),学生实地观看后,很受震撼。这样的环境教育的效果比单纯课堂上的灌输式教育更立竿见影,影响深远。农村高中学生只有更多地身临其境,他们才会对生态环境问题感受更深,才有可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观。
参考文献
[1]钱金平等著.《环境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2).
[2]牟芳.中学地理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6).
[3]杨珂.基础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契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