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逸人生天地宽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caGu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紫紫砂壶艺经几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系统的中国传统技艺。在这过程中紫砂壶往往被赋予了超越茶器本身的人文内涵,“玉斗提梁壶”就是如此。其以“玉斗”与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两大元素入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阐发了二者内里共同蕴含的“飘逸人生天地宽”的主题,升华了“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的旷达情怀,是一款兼具艺术形象和人文内涵的紫砂作品。
  关键词 玉斗提梁壶;造型与装饰设计;人文寓意
  紫砂壶以丰富多样的造型取胜,紫砂方器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方器造型讲究线与面挺括平正,线条轮廓清晰分明,紫砂方器造型中以四方形器为最多。虽为方器,也富有变化,比如边线在直线与弧线间转换,这些基于方壶基本造型的变化,更赋予整把壶开阔的艺术境界。“玉斗提梁壶”(见图1)就是十分鲜明的方中寓圆的四方造型结构,它造型简洁,气质儒雅大方,寓意深刻,彰显出特有的鲜明个性,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是一款兼具艺术形象和人文内涵的紫砂作品。
  1 紫砂“玉斗提梁壶”造型与装饰设计
  紫砂“玉斗提梁壶”的主体造型是从传统“玉斗”的形象中提炼加工而来的。玉斗是指玉制的酒器。四方壶身上窄下宽,整体造型似“金字塔”,具稳固之美。壶面的倾斜角度看似无奇,实则是整件作品中最难掌握的部分,要协调多个平面相对角度的一致性,人眼对对称性非常敏感,因此每一个面和角度都必须精心处理。此壶线面交接干净利落;壶面两两对称,微微凸起,具有一定的弧度,壶身因而显得更为饱满厚重,给人以丰润的质感,缓解了方器普遍单调的观感;壶底条状七形足支撑四角,与壶身相协调并融为一体,巧妙地提升了壶整体上的空间感。
  壶身向上内收于圆形壶口,方圆相融、刚柔相济、各臻其妙,过渡处自然形成滑肩;上收肩线与底脚折线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主视面,使壶体匀称而又层次丰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壶盖微凸与滑肩一脉相承,压于壶口,唇线极为轻盈,盖与壶口严丝合缝;一颗方柱形壶钮置于盖顶中央,形状是倒置且缩小的壶身,一小一大、上下对应;四方三弯流壶嘴方中寓圆,自壶身中部微微上翘胥出,线条流畅,款款生情;提梁把是这把壶的特征之一,在经典造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采用了不对称前置的手法,营造出一个开放的空间,随意而不乱章法,古朴中又蕴含了些许现代元素,富有意境,提携倾倒也极为顺手。整把壶在造型上严格遵循方器法度,将方器的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壶嘴、把大量应用自由曲线,其走向自由、变化丰富,在曲伸起伏、抑扬宛转、张弛急缓中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和张力。
  “玉斗提梁壶”的装饰也别具一格,壶两侧主视面上部各贴塑了一个常见于玉器的吉祥图案,平添了一份古朴与厚重,视觉上更为平衡。壶身四侧镌刻有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诗,融入了厚重的人文内涵,传递深层寓意,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壶器沉稳而内敛,庄重而大方,刚柔相济,彰显出坦荡的君子风度。此壶采用传统的泥片镶接法制作而成,泥为上品,色调深紫,周身光华隐现,包浆明润,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2 紫砂“玉斗提梁壶”的人文寓意
  紫砂“玉斗提梁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此壶以玉制的酒器“玉斗”为主体器型,借酒解百愁的立意,劝人忘却人世的忧愁和烦恼,以洒脱豁达的心态笑对人生坎坷;不如意的事情转眼流逝不必耿耿于怀,留出更多的空间来存储快乐的回忆。同時又以壶身所镌刻的李白《早发白帝城》诗的艺术化处理,彰显了“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的旷达情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只有忘却一时的烦恼忧虑,心灵才能复归宁静,与主体器型的寓意一脉相承,共同点明了“飘逸人生天地宽”的主题。只有在顺境中不陶醉,在逆境中不气馁,才称得上是人生的勇者,其人文寓意与精神内涵极为深刻。
  3 结 语
  “玉斗提梁壶”在追求传统方器风格的基础上强调线与面的巧妙组合与转变。它造型简洁,气质儒雅大方,彰显出特有的鲜明个性,给人以十分自然的审美感受。
  紫砂壶的创作理念具有感性形象与人的内心情感高度统一的特点,作者总会在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的智慧与内心的诉求铸进作品。“玉斗提梁壶”通过独特的造型设计托物言志,同时通过在壶身镌刻李白《早发白帝城》诗,表达了作品的人文主题。生命中总有一些事不尽如人意,与其为之扼腕并深深叹息,不如看淡一时的不顺,追求自由悠闲的生活。捧一壶清茶,在冥想中慢慢修整疲惫的心,飘逸人生天地宽,这是“玉斗提梁壶”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其他文献
紫砂壶的造型变化万千,紫砂素器的美是材质、造型和实用性的有机结合。古代文人将紫砂壶誉为人间珠玉,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时光历炼中依旧美不胜收。每一把看似简单的紫砂壶,无不凝聚了制壶艺人的创作智慧,它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泥的捶打、火的淬炼,最终成型。紫砂茗壶不仅具备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更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启迪。  人文内涵是体现一把壶的重要表现内容,“笑樱壶”(见图1)对文化内涵的阐述非常清晰。
期刊
紫砂壶是我国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品,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紫砂壶艺不断传承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竞艳姿态,延续着不朽的艺术生命力。紫砂壶既是品茗泡茶的实用器具,又是汇聚文化内蕴的精神产品,透过丰富的艺术形象满足人们不同的品茶情趣和审美需求,以产生人与壶的交流共鸣。  紫砂壶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深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和美学观念的影响,因此,对于壶艺创作者而言,“有形亦有蕴”是一个
期刊
纵观历史發展,紫砂壶艺术的前行总是离不开文人雅士的推崇与青睐。从诗词的赞赏到书画的篆刻,文人对于紫砂的喜爱大大提升了紫砂艺术的价值,也不断推进了紫砂艺术的发展进程。因此,紫砂艺术散发着不同寻常的文化涵韵。在社会历史的演进中,中华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气息,激发着紫砂艺人的创作思维与精神意境,并通过紫砂艺人对于紫砂泥不同形态的完美塑造,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和谐与融合。可以说,紫砂艺术绝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更
期刊
宜兴紫砂陶艺是一门集实用与艺术、造型与装饰、思想与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手工技艺,纵观其漫长的发展经历,以紫砂壶为突出载体的紫砂陶艺,充分继承和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丰富的造型、多彩的装饰来诠释壶艺精髓,可以说,造型和装饰是紫砂壶最为重要的两个元素,当我们开始创作或鉴赏一把紫砂壶的时候,通常便是从造型和装饰两方面来具体进入的,造型是实际存在的必然实体,而装饰更是讲究运用发散思维,对整把壶进行艺
期刊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紫砂已走过几百年的历程,并逐渐从实用茗器转变为集功能性、艺术性、人文性为一体的手工艺品,历经漫长的岁月凝练,以独特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传统文化之林屹立不倒,兼收并蓄、去粗取精,演变为独具艺术特色的紫砂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1 造型设计  中国人自古崇尚“天圆地方”的思想,在造型上也沿袭此观点,紫砂壶分为方器和圆器两种基本形制。行话说:“一方抵十圆”,足见紫砂方器的制作难度之
期刊
宜兴紫砂陶作为一种赏用兼具的器物,雅俗共赏,上可登庙堂殿宇,下可伴平民生活,同时也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紫砂的脚步不止于此,读了由法国陶瓷文化研究学者帕特里斯·万福莱先生写作、宜兴陶博馆馆长周小东先生主编出版的《宜兴紫砂陶对欧洲的影响》后,我们可以知道,早在十七世纪初,紫砂陶就已经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开启了传奇的旅程。  帕特里斯·万福莱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对古陶瓷尤其是东方陶瓷产生浓厚的兴趣
期刊
张正中浓密但不突兀的络腮胡,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个性豪放不拘,很有艺术家的气度。谈到紫砂壶,张正中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千万不要把紫砂壶当做另类艺术,其实在艺术层次上它和书画、雕塑等并无二致,只是媒介材料、工具、表现工艺角度不同,它是完全可以和所有艺术品项放在同一个天平来评论的。”他善于从生活的大视角来定义艺术:“当一道料理端上桌的时候,你可以单纯地把它想成一道食物,但若是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把它当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珍藏景德镇官窑粉彩瓷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中国古代“海上陶瓷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了清三代景德镇官窑粉彩外销瓷在造型设计、装饰纹样、粉彩颜色上展现的艺术魅力,及其对形成马来民族独有的艺术特征和宗教色彩所产生的影响。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总结出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制瓷技术的结合,创新设计出符合马来民族审美要求的粉彩外销瓷的结论。  关键词 伊斯兰文化;粉
期刊
摘 要 将“仿‘字’象形,以‘文’化壶”作为“艺文壶”的创作主旨,构成了其新颖独特的壶体形态,其嘴、把与壶肩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壶底的“双足三趾”打破了原有对称三角鼎形与圆方圈足的陈式,壶肩平面可书画亦可镌刻。赏壶、读书、品茗,修身、陶情、冶性。其文秀柔巧、文静婉转的内外气质,让人产生不同以往、虚灵空远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 艺文壶;仿“字”象形;以“文”化壶;创意理念;造型结构;审美效果  中国最
期刊
宜兴紫砂壶以其独特的矿料、涵香纳味的特点享有盛誉。它古朴典雅、静默无声、素面素心,它的美历经岁月沉淀,遗世独立,不事骄矜。以纯朴包容的心性泡上一盏茶,任茶叶浮沉、人来人往,它始终温润如君子、丽娴如佳人,站成静默永恒的一道风景。大爱无言、大美无声,含蓄而质朴,是美的至高境界。  1 “期待壶”的设计理念  紫砂壶的常见壶型有几何形态、自然形态、筋纹形态。此壶乃自然形态。顾名思义,自然形态取材于自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