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要求我们树立“大生物观”,启发引导学生在曾经学习过的祖国优秀古诗中觅到千姿百态的生物学知识。事实证明,教者适时适度地把蕴含生物知识的古诗引入教学中是有效帮助学生拓展、巩固和运用生物知识的又一资源与途径。为此,我谈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古诗的一些体会。
一、新课伊始引入——激发学趣
在不少教师眼中,生物是一门枯燥单调、乏味无趣的学科,概念繁多难懂,叙述纷繁复杂,要想在新课伊始就引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不亚于登珠峰。其实不然,问题很可能出在教者没有很好地利用旧知唤起学生对新知的追求,导致学生学趣淡化,提不起学劲。例如,学习新课“生态系统类型”伊始,我对学生说:“今天学习新课前,老师恭请各位同学复习曾经学习过的一首古诗,然后告诉老师这首古诗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生物知识?”接着播放有声课件,大屏幕依次出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字幕和一幅硕大的蓝天、草原、牛羊图。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和美轮美奂的草原画面,学生笑了,被曾经学过的古诗吸引住了,想急于说出古诗中蕴含的知识,却又扬言欲止,说不出所以然,急得挠耳抓头。我见学生窘态状,莞尔一笑,亲切地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生物知识就蕴含在古诗中,让我们一起踏上愉快学习之旅吧!”然后迅速在大屏幕上抛出问题:1.古诗中描写了哪种生态系统?2.这种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特征?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欣然批文入境,孜孜追求答案,整堂课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下课后,学生团团围着我就古诗中透露出來的点点滴滴生物知识信息侃侃而谈,不愿散去。
二、学习过程引入——加深理解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解读领会掌握运用的程度因人而异,不尽相同。为解决学生个体差异问题,我借用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弥补学生对生活中呈现出来的生物知识的不足,教给学生获取生物新知的金钥匙。例如,在讲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为使大多数学生较好地走进文本、对话文本、理解文本、运用文本,我引入了诸多学生倒背如流的古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来耐心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从古诗中寻找蕴含的大量生物知识内容。通过反复诵读思考,学生恍然大悟,终于“嗅”出了这些古诗句其实从另一侧面告诉后人们,不管是春天梨花的开放,还是山寺桃花四月才绽放,或是鸭知春水暖,其实都形象科学地都揭示了温度、光照、水分、气候、地域等非生物因素差异对动植物的生长、分布、开花的联系与影响,进一步使学生懂得了要辩证地看待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科学道理。
三、结课环节引入——巩固知识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生物课堂教学亦然。教者重视利用学生熟悉的古诗句设计生物课结课,有利于学生梳理小结本堂课内容,理清知识脉络,巩固新知,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例如,学习完“植物茎的向光性”,我引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结束:红杏之所以出墙,是因为单侧阳光照射引发了植物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了红杏的根茎具有向光性。又如,讲完“细胞的结构”后,我引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告诉学生:被秋霜打过的枫叶之所以比二月春花还艳丽耐看,夏天的荷叶荷花之所以碧绿粉红好看,皆是因为这两种植物的液泡中的花青素含量增加导致的。随着夏秋交替、春夏更迭,气候气温发生了变化,而植物的花青素也随之变化,导致了植物的花或叶的色彩也随着改变。实践证明,在生物课结课环节引入古诗,能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较好地落实义务教育生物课标倡导的新理念。
四、复习阶段引入——培养能力
鉴于近年来初中生物段考、期考、月考、模拟考、中考都出现了拿古诗句命题作答的趋势,我在生物复习阶段也模仿拟题,出示一两句古诗后,给出四个答案供学生选项作答。一是考查学生掌握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从学生答题中获取信息,以便改进教法。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植物的开花受哪种因素影响:()。a.水分,b.温度,c.光照,d.光照与温度;“儿童疾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的活动不能用哪种特性解释:()。a.变异性,b.适应性,c.应激性,d.遗传性;“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水泛绿是因哪类植物大量繁殖引起的:()。a.裸子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藻类植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描述了生物生命现象的哪种特征()。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c.生物能够繁衍后代,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从历次考试答题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对这类题型选项全对,得分率高,达到了预期目标。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古诗,一方面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到丰富多彩的生物知识,树立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的理念;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进一步感悟古诗的色彩斑斓与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黄春香)
一、新课伊始引入——激发学趣
在不少教师眼中,生物是一门枯燥单调、乏味无趣的学科,概念繁多难懂,叙述纷繁复杂,要想在新课伊始就引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不亚于登珠峰。其实不然,问题很可能出在教者没有很好地利用旧知唤起学生对新知的追求,导致学生学趣淡化,提不起学劲。例如,学习新课“生态系统类型”伊始,我对学生说:“今天学习新课前,老师恭请各位同学复习曾经学习过的一首古诗,然后告诉老师这首古诗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生物知识?”接着播放有声课件,大屏幕依次出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字幕和一幅硕大的蓝天、草原、牛羊图。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和美轮美奂的草原画面,学生笑了,被曾经学过的古诗吸引住了,想急于说出古诗中蕴含的知识,却又扬言欲止,说不出所以然,急得挠耳抓头。我见学生窘态状,莞尔一笑,亲切地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生物知识就蕴含在古诗中,让我们一起踏上愉快学习之旅吧!”然后迅速在大屏幕上抛出问题:1.古诗中描写了哪种生态系统?2.这种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特征?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欣然批文入境,孜孜追求答案,整堂课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下课后,学生团团围着我就古诗中透露出來的点点滴滴生物知识信息侃侃而谈,不愿散去。
二、学习过程引入——加深理解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解读领会掌握运用的程度因人而异,不尽相同。为解决学生个体差异问题,我借用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弥补学生对生活中呈现出来的生物知识的不足,教给学生获取生物新知的金钥匙。例如,在讲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为使大多数学生较好地走进文本、对话文本、理解文本、运用文本,我引入了诸多学生倒背如流的古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来耐心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从古诗中寻找蕴含的大量生物知识内容。通过反复诵读思考,学生恍然大悟,终于“嗅”出了这些古诗句其实从另一侧面告诉后人们,不管是春天梨花的开放,还是山寺桃花四月才绽放,或是鸭知春水暖,其实都形象科学地都揭示了温度、光照、水分、气候、地域等非生物因素差异对动植物的生长、分布、开花的联系与影响,进一步使学生懂得了要辩证地看待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科学道理。
三、结课环节引入——巩固知识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生物课堂教学亦然。教者重视利用学生熟悉的古诗句设计生物课结课,有利于学生梳理小结本堂课内容,理清知识脉络,巩固新知,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例如,学习完“植物茎的向光性”,我引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结束:红杏之所以出墙,是因为单侧阳光照射引发了植物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了红杏的根茎具有向光性。又如,讲完“细胞的结构”后,我引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告诉学生:被秋霜打过的枫叶之所以比二月春花还艳丽耐看,夏天的荷叶荷花之所以碧绿粉红好看,皆是因为这两种植物的液泡中的花青素含量增加导致的。随着夏秋交替、春夏更迭,气候气温发生了变化,而植物的花青素也随之变化,导致了植物的花或叶的色彩也随着改变。实践证明,在生物课结课环节引入古诗,能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较好地落实义务教育生物课标倡导的新理念。
四、复习阶段引入——培养能力
鉴于近年来初中生物段考、期考、月考、模拟考、中考都出现了拿古诗句命题作答的趋势,我在生物复习阶段也模仿拟题,出示一两句古诗后,给出四个答案供学生选项作答。一是考查学生掌握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从学生答题中获取信息,以便改进教法。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植物的开花受哪种因素影响:()。a.水分,b.温度,c.光照,d.光照与温度;“儿童疾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的活动不能用哪种特性解释:()。a.变异性,b.适应性,c.应激性,d.遗传性;“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水泛绿是因哪类植物大量繁殖引起的:()。a.裸子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藻类植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描述了生物生命现象的哪种特征()。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c.生物能够繁衍后代,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从历次考试答题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对这类题型选项全对,得分率高,达到了预期目标。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古诗,一方面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到丰富多彩的生物知识,树立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的理念;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进一步感悟古诗的色彩斑斓与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