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婚姻堡垒之战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h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是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12部长篇小说、47篇短篇小说、4本游记和大量的散文。劳伦斯的作品融传统与现代于一炉,既具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又有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特征, 其作品多以英格兰中部诺丁汉一带的矿区与乡村为背景,描绘英国在工业革命后,人们在精神上、道德上和相互关系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下层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生活现实。劳伦斯的作品内容多以工业革命后英国村镇中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和爱情事件为主,围绕家庭生活中的两性关系及性爱展开,涉及大量性爱描写。因而其作品从一开始就受到多方禁毁。劳伦斯遂成为20世纪最有争议的作家。1960年10月,英国法庭做出了公正判决,劳伦斯的作品也终获解禁,劳伦斯研究随即成为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研究的显学。
  劳伦斯的代表作品有:《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虹》《儿子与情人》《亚伦之杖》《袋鼠》,诗集有《爱神》(1916)、《如意花》(1929)等。对两性婚姻模式的展现与探询,以及对女性自身生命历程和生命体验的展现,构成了劳伦斯作品的主要内容。
  在这些作品中,劳伦斯对传统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生活准则、两性关系等问题做出了大胆的质疑与否定,同时也展现了随着时代发展的新的两性关系和婚姻关系的新动态。同时这些记录女性对婚姻态度的变化,以及女性自我人格成长的作品,可为研究西方当代婚恋观、探索两性婚姻结合的一般心态找到依据,深化国人对西方婚姻观的文化解读。
  劳伦斯的时代与人生
  劳伦斯生活的时代是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后期,也是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向垄断资本转化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底层劳动者生活困苦,环境恶劣。劳伦斯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他的作品从婚姻和家庭的角度,通过作品中人物情感与爱情主题,揭示了这个变动的时代,批判资本主义兴起所引起人的生活改变,人性改变;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和谐情感的愿望。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女权主义运动高涨的时期,劳伦斯作品中所描写的女性正是处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作者从女性角度出发,深入她们内心世界,探索她们的心理需求与变化,试图找到女性自我解放的道路,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女性的理解。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劳伦斯本人于1885年9月11日出生在英国南方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镇的一个矿工家庭,二十一岁时入诺丁汉大学学习。他的父亲是一位矿工,所受教育仅仅够艰难读报,母亲莉迪亚则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讀过很多书籍,喜欢和有教养的男人讨论宗教、哲学等问题。这样的家庭十分不和谐,父亲喜欢和矿工们喝酒,纵欲享乐;母亲却一生戒酒,古板拘谨。劳伦斯幼年时,家里母亲的尖声争吵常常和父亲雄壮的咒骂混合在一起。劳伦斯在一封信件中提到他父母的婚姻是一场血淋淋的战斗。这样的家庭环境极大地影响了他,他身体孱弱,异常敏感,富于观察,记忆力极佳,同时为母爱所控制。《儿子与情人》中就有他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影子。成年后他内心缺少和谐和自信,怀疑的心理伴随了他一生。
  童年时对父母不和谐婚姻的恐惧,使劳伦斯一生都在对婚姻这一两性结合的模式进行探询和思索。他在作品中展现了种种不幸的婚姻,同时也探索了理想的婚姻。在其作品中他将十分熟悉的家庭生活和两性关系的矛盾与冲突这些当时人们认为十分禁忌的话题呈现出来,并通过作品展现了传统两性婚姻结合中的危机。在对婚姻与感情的探询中,女性自然成为其关注的主要对象。因而,女性成长的生命体验、对情爱的感受以及她们的个性解放和个性独立成为劳伦斯作品的主要内容。
  女性形象是劳伦斯小说的重点和亮点,其小说中的女性大都是值得骄傲和赞扬,她们大多不甘被束缚和捆绑,不甘被礼教所侵蚀,作者将女性这一群体在婚姻中的挣扎、欲望和自我个性诉求表达出来,符合人性,也符合女性自我人格发展的要求,这也是其作品社会进步意义之所在。
  他的作品更关注婚姻中的女性心理、女性权利,而不是男性化社会主导下的“公共伦理”,比起后者,这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伦理。有些虽然有违公认道德,但却更闪现人性的光辉。这也是其作品为什么日后广受欢迎,成为女性婚姻和“女性维权”代言人的原因。
  劳伦斯作品《虹》中对两性婚姻模式的展现
  《虹》与其姊妹篇《恋爱中的女人》并称为劳伦斯的代表作,特别是《虹》代表了劳伦斯在女性与婚姻思想方面的最高成就。
  《虹》以祖孙三代女性(祖母,母亲,女儿)的婚姻为主要描写内容,展现了三代女人在两性婚姻中走过的历史性动态历程,她们由最初的实用性、目的性婚姻动机,到注重自我的个性与情感为出发点,向世人展现了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从起初,女性希望通过婚姻,依靠男人,作为未来生活依靠的生活目标。到最后,女性在婚姻中,更加注重自我个性,注重恋人之间性格要素,并最终希望通过婚姻达到自身幸福的人生目标。实现了祖母,母亲,她,这三代女性在婚姻模式中重大的转变与飞跃。在这追求和选择的过程中,女性的人格独立、自我个性也得到了成长与张扬。这也是劳伦斯对于两性婚姻模式在各历史阶段的总结和女性个体意识成长的记录。
  作品以劳伦斯的家乡诺丁汉郡一带的矿区和农村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布兰温一家三代人的恋爱婚姻,小说自然分成三部分。
  第一代,汤姆·布兰温与莉迪娅的婚姻
  第二代,安娜·布兰温与威尔的婚姻
  第三代,厄秀拉·布兰温与斯克里本斯基的爱情
  第一代夫妻结合的婚姻基础是:二人有国家、社会阶层的差别,婚姻的目的是生存,婚后的生活逐渐消弭两人的个性。婚姻是妥协的。   第二代夫妻结合的特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城乡差别、个性差别,家庭和孩子成为婚姻的目的。婚后的生活展现了两人的个性,婚姻和生子是女性的事业,而男人的责任则是攒钱养家。婚姻是斗争的。
  第三代夫妻结合的特点是:女性主义个人意识的觉醒。女性个性独立,家庭、婚姻与恋爱首先要以感情优先,不再违背个性,不再重蹈两性斗争的覆辙,无爱和个性不合的婚姻成为女性的桎梏,她们更追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女性在婚姻和社会中体现个性和生命意志。
  作者通过三代女性,描写了她们面对婚姻所走过的三个阶段,展现了自农业社会以来到工业化时代,女性在两性婚姻之中的动态历史演进过程。
《虹》

  同样,到了婚姻与恋爱的人生阶段,她的这一代,除了外在社会标准的门当户对,个体生理需要的肉体结合之外,她更注重心灵的相合,性格和个性上的彼此欣赏与一致。她与母亲一代不同的是,她更渴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而不是像她祖母一样,压抑自我,也不希望像她母亲那一代那样,为了婚姻而扭曲自我,改变自我。她希望在婚姻中实现自我,从而实现灵与肉的完美结合,这才是女性婚姻长久与幸福的保障,不委屈自己,也不强求别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她这一代对于婚姻的理解,更多从她对情人斯克里本斯基态度的不断变化中体现出来,由此也体现了新一代女性自我反省和完善的过程。开始,她也曾迷恋过身体的激情,她热烈地爱过他,崇尚他,但随着生活的积累,她不断地反省、不断地完善自己,逐渐意识到光有肉体的感情并不和谐,她渴望灵肉合一,注重感情的交流。当她意识到他是一个没有主见、不明是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的时候,她没有沉迷在肉体的快感中,而是自主地把握住了自己。她拒绝了斯克里本斯基的求婚,她要繼续坚守自己的个性,追求自己的人生,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成就自我生命的价值,而不想成为他人的生命的附庸。因此,她勇敢地打破传统的婚姻关系和女性自身内在固有的依附意识和软弱心理,勇敢地与性格不合的恋人说不,并在继续求索中,希望在未来婚姻中找到一座完美沟通的彩虹。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其他文献
德国剧作家、诗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同所有艺术大师一样,目光远大,襟怀宽广,如海纳百川,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作为营养,化为自己的艺术血肉。他不仅批判继承了欧洲的戏剧传统,而且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中汲取精华,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戏剧理论和舞台艺术。  从中国戏曲中发现“陌生化效果”  布莱希特是戏剧艺术的革新家,他打破亚里士多德
华丽逆袭  1999年年初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一部名叫《我希望有人在什么地方等我》的小说在“游历”了法国大大小小十几家出版社之后,终于来到了它长途旅行的最后一站──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社Le Dilettante。一如它的书名,这部由不知名文艺女青年安娜·加瓦尔达完成的处女作终于“有人在什么地方等”它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该小说出版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热销全法,之后又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我看了很长时间,大概3个星期吧,每天只能在临睡之前慢慢读上几十页,因为总有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感觉,害怕惊扰和打乱了书中人时间旅行的步伐,那个“脱离时间的男人”、他的妻子——有被丈夫形容为“一碗牛奶中的一滴红血”般的双颊,以及他们之间“思念的协议” 。  非线,是电视制作领域中的一个术语,也就是非线性编辑,是直接从计算机的硬盘中以帧或文件的方式迅速、准确地存取素材,进
在中国给韩国留学生讲课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韩国男生一上大学二年级就突然消失了,过了两周又添了几张新面孔,新面孔看上去明显比同龄人多了几分沧桑和成熟。原来,消失的男生去服兵役了,而新面孔正是退役后复学的同学。当然,这种现象同样会发生在韩国的大学。韩国大学生普遍选择上完大一再去服兵役,从申请休学到复学,一般为两年。等他们服完兵役回来,同一年入学的女同学已经开始实习和找工作了,如此一来,男生进入社会
悲惨、血腥、残暴,抑或疯狂?读罢《桑松-刽子手世家传奇(1688-1847)》一书,不由得人们要发出如此的感慨。历史的巧合或是机缘,使得桑松家族走上了以刽子手为职业的道路,而在七代人之后,又戏剧性地终结了这个家族的不幸命运。  作者贝尔纳·勒谢尔博尼埃从历史学家的角度,以桑松家族七代人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这个家族和刽子手这个职业的不幸,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作为历史见证人的目光,反
有这么个小说,故事里的男主角爱上一个未成年的小姑娘。说到这里,有个名字恐怕已经呼之欲出——洛丽塔。没错,这正是小说的题目。  可这里说的,不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那部名作,而是一个短篇小说,作者德国人,笔名海因茨·封·里希贝尔格。此人曾作为骑兵军官参加过“一战”,退役后进入报 界。1929年,他成为“齐柏林号”飞艇环游世界的随行记者,全程报道此次创纪录的空中航行,因此薄有文名。希特勒上台后,他像很
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恩(1837—1909),和罗塞蒂兄妹、威廉·莫里斯、乔治·梅瑞迪斯一起,同为拉斐尔前派诗人,他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后的一位重要诗人,一位颇具争议的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崇尚希腊文化,接受了雨果、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追求“形象的鲜明华丽与大胆新奇,声调的和谐优美和婉转轻柔”,创造出英国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创造了回旋诗体,参与了编写著名的第十一版《大英百科全书》,从1
自16世纪初期莫卧儿帝国宫廷绘画对基督教艺术的模仿与借鉴开始,印度基督教绘画艺术就已不经意间开启了基督教绘画艺术本土化的探索。在随后的近五个世纪里,印度数代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基督教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从耶稣形象的变化中可窥见一斑。无论是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还是创作风格的选择,都已拥有了显著的印度特色,呈现出印度艺术家对基督教与耶稣本土化方面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努力,为世界基督教绘画艺术积累了大
黑客之城  从首都布加勒斯特出发,沿罗马尼亚7号国道开车约三个小时,汽车开始缓缓爬升到南喀尔巴阡的山脚区域。一路上所见到的绵延草原此时已变成零星分布的房屋,一些鸡群在住宅前的院子里徜徉,洗过的衣服悬挂在晾衣绳上。当你看到奔驰轿车的一家销售代理门店时,你就会知道到达了一个叫做勒姆尼库沃尔恰的小城。奔驰轿车门店的四周被草坪所覆盖,透过玻璃幕墙,可以目睹到里面所展示的漆光闪闪的轿车。这家门店的右邻是另一
创造三人共同获奖纪录  2017年3月1日,普利兹克建筑奖(国际上公认的建筑界最高荣誉)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宣布,将2017年第39届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西班牙建筑师拉斐尔·阿兰达(Rafael Aranda)、卡莫·皮格姆(Carmen Pigem)和拉蒙·比拉尔塔(Ramon Vilalta),颁奖典礼于5月20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他们创造了普利兹克奖历史上三位建筑师共同获奖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