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相关论文
从古至今,历代书家的书风形成都离不开其书学思想与创作实践。但现如今,从书家的创作实践中往往难寻其书学思想和书法理论。本文以......
明清之际,书法风格发生重大变革:由清雅秀逸的手札尺牍书风向大幅纵式大草书纵肆排奡风格发展。王铎在这场书法思潮之中扮演着重要的......
王铎(1592—1652)书法注重字形的夸张变化和作品整体的安排设计,甚至大胆地运用涨墨,弱化了笔法而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对书法作......
《拟山园帖》是由王铎的临古、书信等墨迹刊刻而成,是王铎书法艺术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本文重点抽出《拟山园帖》的行书和行草书......
尺牍多写日常生活,大多数为私事、琐事、小事,是话家常,晚明人称作“如面谈”。尺牍中的家书类最受推崇,甚至被奉为“文章”典范。......
顺治二年五月,王铎在南京与钱谦益等弘光朝臣献城投降,次年正月在北京接受新廷任命,从而成为一名贰臣。在入清以后的数年中,王铎不......
康熙年间,由周亮工、赵宾选定,王允明刊刻的《孟津诗》《续孟津诗》收录了王铎、王鑨及其子侄数人的诗作.王铎、王鑨各有诗集行世,......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边塞屯田策》奏稿册,是王铎充满独特个人气质之作.此册为明朝末年王铎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时,写......
黄庭坚是北宋草书大家,在运笔、风格上变更古法,追求书法胸怀、意境,开拓一代新风。王铎是明末清初草书大家,将“涨墨法”、“连绵......
王铎是晚明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大家,是当时书坛革故鼎新的中坚力量,其一生临古创新书法实践从未间断.经过近四十年的人生历练和书法......
王铎(1592一1652年),字觉斯。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贫苦,但学习努力。1622年考中进士。曾于明末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清后......
彭聚学的书法,巍巍然间见古意。其字如山势奇变,有王维“分野中峰变,阴晴重壑殊”的笔下之境,书法审美上深谙书法家王铎的骨气风神,在当......
近几年,草书在拍场盛行,王铎的草书作品更是藏家的香饽饽,撑起古代草书专场的大半江山。 撰文>>>陈树生 当遗民是种怎样的体验?......
唐朝时,京都长安人口众多,粮食供应严重不足。所以,每年朝廷都要从长江、淮河一带将粮食经水路运往京城。但因沿途出现的问题颇多,所以......
《投语谷上人诗卷》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书法家王铎的行书书法作品。作品独有的攲侧不稳、左倾右斜、昂扬飞动的笔法结构和章法布局......
顺治十六年(一六五九年)五月二十八日,王无咎刻成,在跋文中,他声称王铎此前已有、、、等刻帖传世;至友张缙彦在为王铎所写的传记中......
继元代回归晋唐书风之后,在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冲击下,晚明书坛异军突起,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纵横豪迈酣畅淋漓地一扫前人的温文尔雅......
余自8岁写字,18岁进入专业训练,5年学唐楷,8年学魏碑,30岁转向行草书学习,自明末清初的张瑞图、王铎、黄道周入手,上溯宋代米芾,再......
晚明时期个性解放思潮兴起,各个领域的文化环境皆受到影响。在书法上,晚明书家对“师古”与“师心”之间关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
山东博物馆藏王铎《贺玄圃南年伯八十寿序》手稿真迹,为首次发布,其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弥足珍贵.序文收录于《拟山园选集》清顺......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十樵、嵩樵,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书法家。《为景圭先生临圣教序》是王铎临古的经典之作,......
王铎是明末清初书坛上的一位巨匠,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推陈出新的人物.王铎在书法的创新方面有别于前人而又不失其合理性,师古而不......
中国的书法中,王铎的作品非常具有独特的风格,他的形式感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自明清以来,政治因素的影响,大多书法家潜移默......
王铎撰《郑端清世子赐葬神道碑》是研究朱载堉生平事略的重要资料。清人曾三次校勘此碑文。近20多年来,研究者相继进行考订与注释。......
胡秋萍是当代书坛著名的女书法家之一。早年,她以一手王铎基调的作品饮誉书坛,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2002年,她曾在河南博物院举办......
在中国帖学史上,王铎是个绕不开的人物,尤其是他那些入古而又能出新的行草书帖,其凝重沉郁、酣畅淋漓、纵横豪迈的气势所形成的书......
2010年6月,河南省青年书协举办学术提名展,简杰作为这次展览的作者之一,携带即将展出的作品请我点评,于是我写下了以下文字:简杰习......
黄庭坚是宋代闻名遐迩的书法家、诗人及文学家。黄庭坚的草书成就要高于行书,他的草书经过了长达四十年的酝酿,终自成一家,他也由此成......
本文由明末清初这个新旧王朝更替的历史时期、书法文化显示出特定的文化特点入手,指出了以文人士大夫为创作主体的书法艺术所受到......
在书法艺术史上,有一部分书家对古典颇为关注。他们对“古”孜孜不倦地探索,却由于时代、人生经历等诸多不同,对“古”的理解产生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