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章句》相关论文
郑玄所注《礼记·中庸》和朱子《中庸章句》,无疑是关于《中庸》最为重要的两个诠释文本。二者在文本形态、文字训诂、理论体系、......
本文以朱子的《中庸章句》为主要研究依据,以朱子在该书中对“性”、“道”、“诚”等传统儒学核心观念的理学解释为具体分析对象,......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倾尽平生精力之作,是宋代理学的重要著作,也是宋代注疏类著作的代表作之一,开启了注释类文体的新篇章。学术界......
朱熹从人与物统一的层面注《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为该三句兼人、物而言,做出了与郑玄、孔颖达所不同的诠释......
朱熹《中庸章句·哀公问政》实为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庸》上篇第十四至十七章和下篇第十八至二十章的合并。这一合......
朱熹的《中庸章句》是宋代《中庸》研究的集大成,是朱熹“四书”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朱熹思想体系和宋代“四书”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
朱熹《中庸章句》对"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了合理而深入的诠释。他将"中"与"和"推到极致,并据此体会人的先天本性,以及与此具有共......
现代朱子学研究多以朱熹《大学章句》为文本依据,牟宗三还认为朱熹以《大学》为中心。然而,在朱熹看来,"四书"中的《大学》是纲领,而......
17世纪意大利耶稣会来华传教士殷铎泽用拉丁语直译《中庸》并以中拉双语对照合刻出《中国政治道德学说》(Sinarum Scientia Politi......
期刊
朱熹《中庸章句》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及"与天地参"的诠释,强调人与物有着共同的"天命之性",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道",......
《中庸章句》共引注9家24处,含汉魏古注和宋儒之注。朱熹秉持公正的经学观、正视汉魏经学功绩并予以合理评述;其善集注家之长,引郑......
汉代儒者师门相传的“家法”传统随着汉唐以来的社会演进而日渐衰落。宋代朱熹在治经学时以儒家“道统”为皈依,既恪守“孔门心法......
《诗》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杨时曰:“则者,性也。各尽其则,则可以践形矣”,这里的“则”就是物之秉性,是物之理,也可以说是......
《中庸》讲"诚",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中庸》把"诚"释为"信";宋朱熹《中庸章句......
朱熹《中庸章句·哀公问政》实为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庸》上篇第十四至十七章和下篇第十八至二十章的合并。这一合并用"诚"......
朱熹《中庸章句》对《中庸》所谓“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强调人对于自然只能起着辅助的作用,认为应当通过与自然的相互补充、相互......
绍熙五年(1194)朱熹(1130—1200)罢免待制侍讲后,十一月归途至江西玉山县,邑宰请至县庠讲学。因学者所讲问而发明要道。程珙起而......
《中庸》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述之一,原为《礼记》的一篇。至唐宋时期,《中庸》独立成书,最终成为“四书”之一。本文以朱熹所写《中庸......
【正】 朱熹(1130-1200年)是南宋的著名学者,他的主要成就在于使理学的系统达到顶峰,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朱熹一生著述颇丰......
朱熹的学术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核心,以《大学章句》的格物致知论为起点、以《中庸章句》的"诚"为归宿。因此,朱熹的学术不仅讲"......
朱熹作《中庸章句》是对《中庸》这一"孔门传授心法"做出诠释,以接续尧、舜、禹至孔、孟以"心"为核心的传道系统。所以,朱熹《中庸......
朱熹《中庸章句》从人与物统一的层面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诠释,强调人与物有着共同的“天命之性”,同时又有各自......
朱熹《中庸章句》对"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了合理而深入的诠释,并且认为,将人的喜怒哀乐未发的"中"与发皆中节的"和"推到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