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救祖记》相关论文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电影在趣剧、侦探片等类型的创作高潮过去之后,经历了1924-1926年由《孤儿救祖记》带动起来的短暂的艺术探索......
看见与看懂格里菲斯与郑正秋比较研究陈祯颖郑正秋和格里菲斯步入电影圈的日子,正是电影尝试探索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电影总的特......
<正>电影市场的初步繁荣1925年似乎标志着早期的中国电影市场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峰期。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
20世纪20年代中期国产电影运动的兴起,促使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的影片《孤儿救祖记》上映后,在......
南洋是中国电影最早的海外市场,对中国电影史研究意义重大。在新加坡的一些文献记载中,《孤儿救祖记》是第一部在南洋放映的电影。......
中国电影尽管已经走过百年的历史,但其主流的电影观念仍然是非电影的。早期中国电影受传统叙事观念的影响,将电影作为戏剧的延伸,......
论张石川对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贡献李晋生二十年代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时期。当时面临的主要历史课题,仍然是如何使电影这个外来的......
在中国电影史上,他是一个不能不提的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电影人。曾经担任《火烧红莲寺》第一至第四集、《挂名夫妻》、《掷果缘......
100年的中国电影,与20世纪以来风云变幻、大起大落的中国历史同构。在沉重的银幕叙事和迷离的电光声影里,中国电影显映着一段历史......
电影是公认的西方文化的产物,电影发明十年之后(1905年)进入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逐渐发展起了中国自己的电影。电影是艺术,是反映人......
<正>在世界各国的口头表达、文学抒写和戏剧故事里,孤儿的形象十分多见。关于孤儿的文化想象是现代经验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伴随着......
本文对中国电影“影像传奇叙事”的原初性建构进行了探讨。在中国电影的历史进程中,紧密依托长故事片生产的(原初)影像叙事建构是......
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一百余年的历程,电影的制作和营销都有了很大进步。但让人忧虑的现象是,当下的国产电影往往"叫座不叫好"。口碑......
<正>中国电影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题的电影在世界中得到了推崇。中国电影与儒家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发......
“受难叙事”是中国演剧叙事中的重要母题,本文对这一母题从戏剧传统到影戏传统进行梳理,总结其形成及演化的过程,试图梳理出“受......
<正>是郑正秋编导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揭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也是郑正秋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成为了中国电影发展......
今年1月25日,是我国第一代著名电影艺术家郑正秋诞生一百周年。为了纪念他,我们发表李晋生的《论郑正秋》一文。原文分三部分,第一......
说郑正秋是中国电影的最重要的奠基者,这认识大抵不会错。正是他的早期创作,确立了中国民族电影在电影市场上不可动摇的地位,树立了国......
<正>1924年8月15日上海新闸路赓庆里昌明电影函授学校里,一位身材略胖,穿着西装,一脸精明的30岁青年人正在讲授《影戏概论》,滔滔......
从1912年到上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在国际、国内政局波谲云诡的大语境和电影业界初成的小语境中"自在自为"。第一代中国影人在艰辛......
<正>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中国电影史中出现的、给所有观众观看的儿童形象,而并非狭义上的只给儿童观看的、儿童影片中的儿童形象。......
<正>明星公司孤注一掷的伦理长片《孤儿救祖记》大获成功,这种鼓励使国产长故事片从1923年的5部激增到1925年的101部。1923年,刚开......
《孤儿救祖记》是民国社会第一部取得轰动的国产影片,通过对这部影片展开研究,是一个了解民国社会的独特视角,而且目前并没有相关......
探访历史(之一)何兆璋访谈录访问/整理:陆弘石何兆璋,中国第一代电影录音师。1915年生。早年肄业于复旦大学,1931年进明星影片公司,自此开始电影创......
无声的存在弘石早期的文化将变成一堆瓦砾,最后变成一堆灰土。但精神将萦绕着灰土。———L·维特根斯坦电影可能属于这样一种艺术:它......
<正> 传统小说改编的最初尝试电影艺术的创作和生产,除商业目的、艺术目的之外,还存在一个教化目的,即对于社会人群的思想观念的影......
第十一章举行反帝会张石川摄反共片潘公展插亲信人1933年四月,蒋介石为配合他反共“围剿”,派人到上海,要“明星”为配合他反共组......
【正】 90年代之初,《焦裕禄》(1991)、《烛光里的微笑》(1991)、《蒋筑英》(1992)和《凤凰琴》(1993)先后问世,预示了中国电影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