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电影相关论文
西席·地密尔是好莱坞著名电影导演,1937年7月之前,有二十余部他所导演的影片曾在中国公映,反响强烈。本文对这些影片的放映、评价等......
开心影片公司是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的开垦者,它在此前国产滑稽片屡遭失败的前提下,仍然旗帜鲜明地宣称以专拍滑稽片为其特色,并于20世纪......
通俗文学将与电影有关的多种信息融进市民阶层的文化消费生活之中,培养及引导着读者/观众的观影素养、思维及品位,并营造出有利于观......
从《劳工之爱情》透视中国早期电影,可以发现,其并未绝缘于五四新文化,相反,无论是创作还是思想观念,新文化的影响在某些向度上突出地表......
“化人”观是中国早期电影导演思想世界中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不论是郑正秋提出“化人”这一命题并阐释为“化作剧中人”,还是欧阳......
1921年,百代公司的摄影师阿道夫·西蒙远渡重洋抵达中国,百代公司随即启动在华拍摄影片的计划,并逐步建立起以上海为据点的影片制作与......
有“第七艺术”之称的电影,是最年轻、最现代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但它的发展也曾得到多种传统艺术成就的加持,特别是与文学有着不解之......
民国时期山西汾阳的基督教会在发现音乐、戏剧、电影等娱乐活动对基层群众的吸引效果后,不仅推动了教会内部的戏剧活动从精英娱乐到......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门类传入中国后,逐渐开辟出了一条有着独特民族审美的创作道路,而中国早期电影的表演艺术在这样的美学建构......
自1920年第一部本土侦探短片《车中盗》问世,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29年的时光中,这个移植自西方的商业电影类型在民国复杂乱世图景......
从最基本的感觉刺激到复杂的心理功能,再到理想国民性格塑造的工具使命,电影艺术与心理科学的互动确立了电影艺术和工具的双重身份......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纪念我国电影界的老前辈郑正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郑正秋是中国杰出的电影艺术家和中国早期电影的主......
近10年是民国电影研究加速发展的时期。左翼电影和抗战电影是电影创作研究的重点,许多学者对这一时期电影理论进行了探索,民国电影......
中国早期电影从起步到逐渐成熟,私营电影企业功不可没。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及社会主义改造,传统上占据主导地位的私营影业和电影人,......
中国电影思想史研究既关注文本、创作,更着力于问题意识和思想谱系的建构.“关切”与“预设”是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前提,有了人文......
电影是一门在短短的一个世纪时间里很快从“远古”、“近古”走到“现代”的艺术,在这样一个浓缩的发展跨度中,它已经为人类积累了相......
电影“为人生”,是中国早期影坛一个重要思潮.“长城派”认为“戏剧(影戏)就是人生的缩影”,主张摄制“问题剧”以“移风易俗,针砭......
烫着短发、穿着订做的改良旗袍、坐着黄包车去看电影的大小姐成了后来的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形象,形容着一个领风气之先又市民气的老上......
1976年末,中国大地之上无论经济、科技还是文化都呈现蓬勃复苏的景象,电影工作者也更加积极投入电影事业的创作中.本文以中国早期......
顾肯夫为中国电影草创阶段的重要人物,由于其精通英语并热爱戏剧,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为中国电影观念的改革和电影艺术元素的确立,......
清末民初,通俗娱乐生活的丰富与现代报刊业的兴盛,为传统话体批评的赓续与新变提供了动力.继诗、文、小说、戏剧界“革命”话语提......
中国早期电影诞生并成长于民族危亡的背景下.一方面,救亡图存的愿望促使男性知识分子看到女性解放的价值,进而对女性提出了参与革......
女性苦情戏是中国叙事艺术的传统,广泛存在于戏曲、文学、电影之中,在中国早期电影中尤其盛行,它体现了一种父权文化下被伦理化的......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前五十年风云变幻,而中国的电影正是在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中艰难起步和发展,并在20世纪三四十......
文章从电影文化和电影艺术的综合性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客观地阐述中国早期电影的诗学表征及其文化内涵,注重剖析不同历史时期电影作......
有声电影进入中国并非一帆风顺,从使用留声机配音的“说话电影”[1](1913)到爱迪生漏洞百出的“新卡尼托风”[2](New Kinetophone,......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三种创作类型相继勃兴,掀起了中国早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商业浪潮。著名电影导演郑君......
电影自西方传入中国后被认为是戏剧的新兴变种,早期电影人在电影创作中时常借鉴、移植戏剧创作手法,使早期中国电影带有浓厚的戏剧......
摘 要:儒家文化作为长期根植于中华民族心理的支柱性存在,不仅深刻影响 着诗歌、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门类,与电影在中国的发展也密不......
"古装片热"1926至1928年间在中国影坛兴起,与美国历史题材电影的译介放映有明显的因缘关系。同样是描写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它由美......
中国早期电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并非简单的知识分子现实状况的视觉再现,而是在各种权力的影响、制约下文化想象的产物。中国早期知识......
本文借"景观"一词,用以描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早期电影所处的复杂公共语境,将其"浅化"为一种将各类媒介、观念、舆论、生活方式......
构建“中国电影学派”是当下中国电影学界的重要议题,其要义是要对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与传统做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郑君里是中国......
作为舶来品的电影,落地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是我国电影的探索期,也是早期中国电影由初起而兴盛的关键时期。[1]19......
侦探片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描写侦探英雄调查隐秘事件或犯罪案件的类型电影。自《车中盗》(1920)始,我国本土电影公司亦尝试制作侦......
自1914年《庄子试妻》起,中国电影便与古代文学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早期电影逐渐发现了古代文学中潜藏的文化宝库......
本文从1930年上映的蜡盘发音影片《野草闲花》(孙瑜,1930)出发,将目光投向当时作为机械复制之声的声音技术之上,通过解析20世纪30......
对于中国早期现实主义影片而言,反映社会现实即是一种创作取向、也是一个时代命题。媒介是能够表现社会客观现实的“镜像”,电影也......
电影观众即观看与消费影片的大众群体,作为一个群体的概念,观众不单单是电影的消费者与欣赏者,在影片的创作与发展方向上,观众也通......
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国民党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下,以《电影月刊》为代表的一些亲国民政府的电影文人曾发起了一场关于建设民族......
郑正秋和张石川作为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代表性人物,在1913年联合拍摄了具有广泛影响的《难夫难妻》后各奔东西。在1922年,他们再度携......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葛兰西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初创期的中国电影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功能角色,为社会急遽变迁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