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乐》相关论文
萧红小说的接受史至今已有85年之久,这期间历经了不同的文学时期,而对其小说的接受在不同时期又呈现出不同的接受状况,所以,将萧红......
摘 要:《馬伯乐》摆脱了萧红早期小说带给她的错觉:她和笔下的人物不分彼此,在叙述距离的控制上更有技巧,成功地制造了幽默讽刺的审美......
萧红未完成的遗作《马伯乐》中马伯乐形象的塑造延续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主题,集中反映了抗战背景下国民性的痼疾.马伯乐“巨婴”人格......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突出贡献众所周知,但其自誉为“半部红楼”的长篇小说《马伯乐》却长期为人所忽视。结合萧红生平经历,其自......
在阅读的层面上,马伯乐的形象是可笑的又可恶的,然而马伯乐形象的基调底蕴是可辈的。 《马伯乐》是一部悲剧。因为围绕马伯乐的环境......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30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是一位颇具才气的女作家,在短短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她以其独特鲜明的艺术......
萧红生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历来颇受争议,评价不高。这部未竟之作无疑也是她人生体验、心路历程的结晶。本文从家庭、时......
在中国现代讽刺幽默文学的大家族里,马伯乐是独特的“这一个”:他既是“看客”、洋奴、守财奴、寄生虫,又是一个奥勃洛莫夫式的多......
<正>在浩如烟海的纪念鲁迅的文字当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最为人称道者之一。然而这篇长文的单行本初次出版的时候,端木蕻良......
<正> “对于习惯于萧红一般文体和题材的读者而言,《马伯乐》是一部令人大为惊异的作品”。这首先表现为萧红笔下常见的那悠远而又......
<正>1938年9月,萧红离开武汉到达重庆,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相对安稳的生活,直到1940年1月抵达香港。这段时期,萧红创作的六个短篇小......
<正>抗战之初的几年里,萧红并没有奉献出什么成功之作。随着抗战的深入进行,萧红渐渐摆脱了抗战对自己施加的侵略性影响,不再盲目......
本文以萧红与抗战相关的两部长篇小说《生死场》和《马伯乐》为研究对象,讨论身处民族解放大潮中的萧红如何处理自身写作与文学主......
半个多世纪以来,萧红文学的命运,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历尽沧桑。 在现代作家中,萧红卓尔不群,她属于那种虽算不上伟大,却是很有特色的......
<正>一萧红在三十年代中期和萧军一起,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很快和文坛盟主鲁迅结下深厚友谊,得到鲁迅慈父般的呵护和大力支持。鲁迅......
《马伯乐》作为萧红生命最后时刻的未竟之作,被后人誉为"半部红楼"。萧红在其创作上并未直接流露出对底层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而是......
萧红小说《马伯乐》在呈现人生的无价值、无意义等生存本相和对丑恶人性的揭示方面,显示了现代主义的维度。对没有明显接受现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