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乐相关论文
19世纪中叶,拉萨宗座代牧区首任主教的选立不仅过程一波三折,而且最终当选者杜多明对中国西藏可谓一无所知,其根本无力承担“西藏......
《马伯乐》作为萧红人生的终点之作,反映了萧红生命后期对生存困境的深切反思和变相书写.现有文献大多或从内部分析马伯乐形象,或......
本文以马伯乐道教学术遗稿的法文(两版)、日、美四个版本为线索,分析说明20世纪初至今的海外道教学术观的确立、发展、争鸣以及变......
十九世纪中叶,天主教会上层决定重启进藏传播天主教计划,并将西藏传教会首次进藏活动的具体筹备工作交由巴黎外方四川传教会负责。......
巴黎外方西藏传教会在藏区近现代涉外关系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从宗教传播的角度看,西藏传教会无疑是不成功的,因为其始终未......
一部再整理研究斯坦因汉文文献的高水平著作──《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评介郭锋,杨际平自本世纪初叶法国学者沙畹、马伯乐等......
《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一书中,对现代几位重要法国汉学家杜乃扬、戴何都、马伯乐、伯希和、戴密微的注释失之漏略。有鉴于此......
在阅读的层面上,马伯乐的形象是可笑的又可恶的,然而马伯乐形象的基调底蕴是可辈的。 《马伯乐》是一部悲剧。因为围绕马伯乐的环境......
本文旨在阐明性别认同危机中的马伯乐如何以隐蔽的方式将支配欲望与"阉割"焦虑转化为对国民性品格的批判之中。丧失家庭地位的马伯......
通过细读文本发现马伯乐身上既存在自欺欺人式的精神胜利法,又存在逃避主义式的精神失败法,这种"一体两面"式的悖论性格水乳交融,......
萧红生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问世四十载,却历来遭受诟病,微辞颇多,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极大的悲哀。这部未竟之......
<正> 近代的中国语言学,受到西方唯心主义的语言学术的影响颇大,就中影响最直接最深远的是高本汉和马伯乐。他们的影响,不只限于中......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各殖民强国的迫使之下,清朝天主教"禁教"政策开始"弛禁"。借此时机,为谋求西藏福传事务之发展,"西藏—印......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创作成果丰硕的女作家,随着萧红作品的价值不断被发掘,近年来研究萧红的学者越来越多。从作家生平到她的......
1937年民族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全方位地介入人们惯常的生活,也以空前的影响力改变着作家们的生活轨迹和思维方式。在与时代、与自......
马伯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阿Q之后又一个“愚弱”国民的代表,他集看客、洋奴、寄生虫、守财奴、精神胜利与精神失败于一身,体现......
《马伯乐》作为萧红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往往被排斥于萧红重要作品行列。作为一部具有国民性批判主题及关于抗战主题的小说,它的存在......
<正> 最近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肖红的长篇小说足本《马伯乐》,虽然仍是一个未完稿,但是主人公马伯乐的形象还是完整的,其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