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诠经相关论文
中华文明是一个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体系,"伊儒会通"是中华文明交流互鉴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以儒诠经是伊儒会通的实践路径......
原本用以指称一种社会政治运动的“去中国化”及相似概念,近来被少数人用于批评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态势。这一并不具有学理性的“......
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教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以儒诠经”运动,即用儒学诠释伊斯兰经典;南京著名穆斯林学者刘智是这场运动的代表人......
在明清两朝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历史上,出现过4位视“以儒诠经”为己任的回族伊斯兰教大师王岱舆(真回老人)、马注(文炳)、刘智(介......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是指伊斯兰教在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中.以保持其自身固有根本信仰、礼仪制度与价值内核为前提,积极地融......
明末清初,面对回族文化的衰落现象,回族先贤们发起了一场文化复兴运动,其标志是以儒诠经运动和创办经堂教育.通过以儒诠经运动,可......
刘智在建构其中国伊斯兰哲学系统时,大量使用了朱熹理学的概念、范畴以表述他伊斯兰教认主学的宗教思想.朱熹理学中的本体“理”成......
<四教要括>是杨仲明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写成的关于宗教比较学的著作.近代以回族经师之身份,论述儒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文化自觉是在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和心态。明清之际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分别在本体论、认识......
<正>自伊斯兰教传入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文化的中国社会以来,千余年里,中国穆斯林群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
明末清初以来,在回族内部掀起了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的第一次"新文化运动",为后世留下了大批探讨伊斯兰哲学义理、仪礼典制方面的著作。......
<正>中国伊斯兰教的学理传承和经典诠释史,除去唐、宋有限范围内的口耳相传外,明清时期特别是以回族为代表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经典......
摘 要:明清之际,我国涌现出了一批精通伊斯兰哲学与儒家文化的知识分子,他们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与儒教思想相融合,建立了适应中国社......
本文通过实际访谈和问卷调查,对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主流思想、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经堂人才培养机制、汉语和传统文化课程的......
<正>我国对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研究,始于明末清初的"以儒诠经"活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回族学者用儒家学说对伊斯兰教进行本土化的......
<正>学者档案米寿江Mi shoujiang回族,1951年生于南京。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正>各位专家学者,各位远道而来的沐英后裔代表:大家好!"沐英与云南边疆开发学术研讨会"今天在云南大学如期召开,我谨代表云南省回......
<正>伊斯兰教的中国化,首先不应该违背伊斯兰教的基本立场、观点与宗旨,其次是在应对和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中有昕发展和创新,并通......
<正>伊斯兰教是通过陆路和海路"丝绸之路"传到我国的,阿拉伯穆斯林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把伊斯兰教带到我国的西部省份,通过海上丝绸之......
唐宋以降原本作为蕃人、异族的在华穆斯林群体逐渐华化,从日常生活、语言甚至是体质特征都逐渐的接近中原人士。到明末清初时在中......
明清之际的"以儒诠经"活动中,回族学者刘智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吸收与借鉴,从哲学框架、话语体系到政治、法律伦理的调和,完成了"伊斯......
以儒释伊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了宋儒的语词和概念;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这些语词和概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三是这些语词、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