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语相关论文
本文从古越语的角度出发,通过相关汉字上古音与侗台语族词汇语音的比较,结合镇江历史地理事实,指出“朱方”“丹徒”应是古越语地名的......
“特呈”是古越语,意为吉祥之岛.岛上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600年前,翰林学士解缙欣然登上特呈岛,留下一首七律《特呈山温通阁》传......
本文论证了西汉前期的南海王国是古越人一支建立的,南海王的封邑及其疆域位于闽、粤、赣交界地区,宋元时期这一毗邻地带成为客家人......
关于汉语"江"的来源,学术界主要有"外来说"与"汉语固有说"两种观点。"外来说"认为"江"源自古越语,"汉语固有说"则坚持"江"为汉语固有词汇,而历史......
“步”是个汉字,却也是越人谓“竹筏”、“渡口”、“舟船停泊处”的汉音译写字。文章追溯了我国苏浙以南广大地区谓“渡口”为“......
借助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两方面的一些材料,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试图论证现代汉语方言的女性亲属称谓词"伯"应是早期古越......
早期对福建进行开发的既有闽越族人,也有东吴人和南楚人后裔。他们在福建境内的生产和生活促进了闽地的发展,同时在方言中也留下了痕......
我国杉木的起源及发展史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侯伯鑫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和越南北方特有的优良用材树种,栽培利用历史悠久。对一个树种的......
<正> 莆田县旧辖包括现在的城厢、涵江两个区,它与仙游县同处福建沿海中部,和台湾隔海相望。莆田仙游方言相通,过去合称为兴化话,......
青田县龙现村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县具有上千年的稻田养鱼历史,与其邻近的永嘉县,以及贵州的侗族、苗族......
两广地区的粤方言有一个共同的古越语底层。广西南宁是近一二百年才由通行官话、平话和壮话转而以通行白话(粤语)为主的。南宁白话除......
《越绝书》包括两部分内容:“内经、内传”为春秋时越国史书《越绝》本文,“外经、外传记”为汉人所增。其中《吴内传》记录的句践“......
南方汉语里的“古越语底层”有不同类型的情况。以“底层词”为例,有的是 分布在南方而汉籍无查的;有的是南方汉语形式跟今天侗台语......
布依族族名、族源与文化丛论罗漫一、族名问题的讨论1、可否又叫“布越族”?由于布依族20世纪50年代之前没有文字,族源以及早期历史的资料......
<正> 传世能原镈有两件,可称为甲、乙二器。甲器即《奇觚》9·19—21,称“(能阝)原钟”,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乙器即《奇觚》9·22......
南方汉语方言中作“集市”解的“圩(墟、虚)”原本读作h,借自古越语f。而古越语f由b演变而来,其本义为“码头”。后来的侗台语又从......
<正> 周生春同志在1979年1—2期《杭州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姑苏考》一文,考证了姑苏即今苏州的苏山这是正确的。但他立论的基础是......
<正> 地名考证是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基本功,不论谈到任何地名,要使它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都需要进行一番考证(前人已有正确结论的......
现代赣语词汇系统中沉积着大量古越语底层成分,这与其形成的人文历史密不可分。史料记载,大约商周时期,赣鄱地区属于百越族聚居地......
本文针对东晋郭璞《方言》注"江东、山越间呼姊声如巿"的记录,分析汉语、侗台语两方面的音韵演变,指出"巿"字实际上是古越语(早期......
扬雄《方言》记载楚地表老义的语词"革",晋以前不见于汉籍文献,《三国志》始见"老"、"革"连用现象,而今南方十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仍......
蛋家文化为吾粤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明清广州及珠三角的历史语言文化中犹有重要影响,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已有众多学者发表不少......
楚平先生惠鉴:1986年秋十月访问杭州三、四日,未缘识荆,为憾。日昨接奉大著《吴越文化新探》,竟一昼夜披阅一通,诚近年来读书一大......
<正> 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有好几个历史层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是公元十世纪前后从华南传去的汉语借词,即汉越语(Sino—Vietname......
壮泰两族的形成及文化结构之比较(一)李富强(广西民族研究所)壮族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泰族是泰国的主体民族,在越南、缅甸、柬埔寨......
<正> 海南黎族的来源问题曾是学术界长期探讨、争论而又一直未有定论的问题。综观建国前后学术界的见解,对海南黎族的来源主要有两......
一对古越族的综合认识越人是居住在我国江南的一个大部族,根据考古学、体质人类学、血型学和方言地理学等诸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都......
湖南省江永县的妇女文字在妇女中流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发现,八十年代进入全面调查研究,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关注。江永妇女文字......
【正】 一 《山海经·海外南经》:“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恩平郡谱》:“蛇谓之讹。” “蛇”何以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