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耻相关论文
摘 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国耻教育攸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分层深刻影响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心态、价值观念的变迁,影响......
吾国之奇辱,莫五九国耻(1915年5月9日,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经过与日本长达105天的谈判和周旋之后,被迫接受日本《二十一条》中......
国耻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的国耻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计。国耻教育包括知耻教育,即了解国耻......
培养学生的国耻意识不仅是历史教师的任务,思想政治教师也应该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上,对广大青少年......
炮响卢沟,国耻国殇,桥记狼烟遮晓月; 梦圆禹甸,民心民志,云腾鹏翼鼓长风。 (湖南 吕可夫) 鉴史生明,前事为师,抗战殊勋扬赤帜; ......
战国初期,秦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大片国土沦丧,国民苦不堪言。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命上大夫甘龙起草《求贤令》,招纳山东士子......
把大量精力投入到青少年报刊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可以视为叶圣陶先生为实现自己教育理想而进行的努力。1931年1月,叶圣陶辞去商务......
近代以前,“在西方的中国形象中,中国并不是一个实在的国家,而是一个神话,一个隐藏了西方人欲望与恐怖的梦想”①,国人不乏自信。甲午战......
小时候上历史课,读到圆明园一节时,听到那么多的国宝被英法联军抢走,流落海外,难免和大人们一样有一种羞耻感。不过,对于一个乡下......
汪荣祖是第一个用英文写圆明园历史的中国人。他1957年到美国,1981年第一次真正站到了圆明园废墟的石堆中。又用了20年时间,他完成了......
1840年鸦片战争后,伴随着一系列战争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签订而来的耻辱感与危机感,深深地激发了一些社会进步人士的救亡意识,他们开始试......
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拿来娱乐消费, 一个民族如果记不得曾经的痛,就唤不醒今天的梦 在瞬息万变的网络空间里,每段时间都会诞生几......
追星界,近日又现金句。“你是我的《南京条约》,是我沦陷的开始。” 近日,有不少网友在微博上披露,一些流量明星的粉丝,纷纷用此句作......
“商贾不知亡国恨,跨海乱炫彼国花”,专家对赏樱广告的批判反思精神,值得肯定。毕竟,广告中将武汉称为“世界樱花之乡”,是嚴重失实的,这......
摘要:民国初期,众多中国历史教科书都重视对晚清国耻进行述写,这些国耻史的书写在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述写晚清国耻,可以激发国......
今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回顾日本侵华的历史,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那段痛苦悲壮的经历变成发奋图强的动力,去创造......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杰出的抗金将领。一生写作了大量的诗词文章,现存诗文较少,词达六百二十九篇。宋人谢......
当我们在享受着和平带来的欢乐与幸福的时候,当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纪念抗战胜利的时候,我们是否曾想过:罪恶与恐怖的军国主义真的离我......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一名在抗战烽火中度过自己少年时代的老党员、老战士,回顾历史,......
在低沉悲伤的背景音乐声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解说着大屏幕上显现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资料。(悲凉的气氛迅速弥漫了教室的每个角......
纵观我国近代史,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令我们难以忘怀的国耻。不论是《天津条约》、《瑷珲条约》,还是《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都是......
三十年前说太早,三十年后梦成真。百年国耻今洗雪,亿万欢呼震九天。清廷积弱割香港,国家蒙辱百五年。初生婴儿需要娘,香港同胞倍思......
此篇文章是不久前中国外文局召开的对日业务研讨会上的一个发言,其观点在与会者中引起一定反响,令人思考,在此本刊编辑略做编辑予以刊......
五月在中华民族斗争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许多重要的事件都刻写于此月,它有“纪念月”之称。五月的记忆层层叠加,以耻感为基调,蕴......
110余年前,在中国大地上上演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日俄战争,一直是国内外各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2014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一个甲子倏然逝去,而那段历史留在我们心上的伤疤依旧苍凉而沉痛,60年......
日本强迫袁氏政府接受廿一条,不仅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权益,也极大地伤害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此后,中国民间在每年的"五七"或"五九",围绕着......
甲午战争辽宁金州"曲氏井"题咏堪谓中华近代国耻的一个历史细节的聚焦点。人类社会史中历经的"丛林法则",应时刻警示当今世界全球......
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一直伴随着侵略战争波动复盛,成为人们心中郁结的愁闷。无论是船坚炮利还是泰西理论的引入,都促使国......
1915年5月7日、9日,分别是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袁世凯宣布接受的日期。中国民众激愤之际,遂将5月7日、9日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