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余相关论文
2015—201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吉林市东团山遗址开展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本次发掘共揭露西团山、夫余及高句丽三期......
东团山遗址是吉林省汉魏时期的一个重要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尤以黑衣柱把豆最有特征,经检测研究,黑衣柱把豆在制作时运用了......
目前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吉林、长春地区已知西团山文化之后存在的考古学遗存大体可分为五类,分别为泡子沿类型......
豆莫娄是黑龙江省古代诸族之一,其传始见于《魏书》。有关豆莫娄的几个问题,过去虽有人研究,但至今还未探究出其真实的底细来。我......
吉林省的古代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以吉林市东团山遗址的汉代时期夫余文化最为显著。在夫余文化遗址出土和采集......
大安市酿酒总厂位于吉林省西部的大安市东郊,距嫩江(辽代称纳水)2公里的台地上。大安市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旧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嫩......
摘要: 魏晋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势力进入辽西地区,并不断壮大,先后建立了前燕和后燕政权,加之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建立的后燕政权,三燕在辽......
在古代,编纂正史乃国家大事。①在中韩两国悠久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史籍交流地位独特。在高丽朝之前的三国时代,两国的史籍交流已经......
画报始创于西方,是晚清时才引入中国的。1890年创刊的《飞影阁画报》发刊辞中说: 画报昉自泰西,领异标新,足以广见闻,资惩劝。余见而......
关于渤海国的亡国时间,一些史书载为亡于辽天显元年(926),学术界也多从之。本文作者考诸史书的不同记载,认为渤海国应亡于天显二年(927)元月,并对......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中,见诸于史书记载,最早横渡日本海到达日本的是北沃沮人.北沃沮人在3世纪中叶以前(公元245年)就完成了东渡日本......
摘 要:隋唐时期,虽然与高句丽的和战关系始终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在与高句丽交往的过程中,隋唐朝廷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期间,也......
百济的建立与马韩之伯济密切相关,而建立百济的民族是朝鲜半岛南部的土著民族,而非夫余族。百济政权存续期间,其与乐浪、带方等东......
北京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据一些资料记载:从春秋起,蓟人、燕人就与居住在其四周的山戎、赤狄、东夷来往,久而久之差异......
渤海族由以靺鞨为主体的若干部族共生共融形成,公元8-12世纪活动在中国东北地区,曾建立渤海国,以农耕为主,从事多种生业活动,崇儒......
吉林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区域 ,距中原遥远 ,比较封闭。秦汉直接辖地达到了吉林中部 ,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或王国 ,有的直接受到......
目前,"夫余"名称的音义仍未得到合理的解释。在"夫余"名称的解读方面,李德山、张士东、杨军等学者做过基础研究,为其原始语音及语义解......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也简称高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
两汉——隋唐在这个时期内,东北地区的乃史舞台上曾先后崛起三大势力,即夫余、高句丽和鲜卑,他们分别建立过国家。下面分别介绍一......
关于夫余的活动中心,有呼嫩平原和松辽平原两种说法;夫余的王城有前后之分,前期王城多数学者认为在吉林省吉林市,也有吉林农安、辽......
【正】 一、西团山文化的分布及特征西团山文化是吉林省古代重要文化遗存之一。这一考古文化的命名,是佟柱臣先生1964年首先提出的......
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前燕再次东袭扶余,将夫余王玄及部众五万余口强迁到辽西地区,此后在夫余故地既无其考古遗存发现,也无相关......
"加"是古代夫余、高句丽的官职名称,它源于商周时代中原地区的玉文化,由于当时人们以所佩玉的样式标志其身分和地位,这种习俗在长......
关于夫余灭国的原因,慕容鲜卑政权的崛起及其对夫余的攻伐无疑是夫余灭国的催化剂。其中,前燕国力的不断增强,使相对弱小的夫余成......
夫余一词最初是指舒缓起伏的平原和丘陵。作为族名,意思是生活在那片舒缓起伏的平原和丘陵地区的人们。句丽一词最初指弯曲隆起的......
榆树老河深墓地中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为数不多的规模较大、且考古工作做得较好的夫余遗存,因此对探讨夫余邑落人群构成具有重要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