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态度相关论文
2005年是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世界各国人民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举办各种相关活动之际,日本政府却悖逆这种大潮,由文部......
如何评价北洋政府的对日政策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北洋政府上台不久之后,袁世凯就同日本展开了关于二十一条的谈判,而继任的段......
近年来,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日内瓦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图书馆发现了吴佩孚1932年两封未刊信函,第一封信函系1932年4月《吴佩孚致......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日益进逼,张学良毅然易帜,明确反日。但张学良对日的侵略认识不足,使日军趁机侵占了东北,发生九·一八事变,被......
1936年,日本企欲在成都设置领事馆,图谋将其势力扩张至中国西南。日之图谋危及蒋介石把四川、大西南作为民族生存基础和复兴根据地......
胡佛研究所藏《张嘉璈日记》(1935-1937)是研究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中日关系的重要史料,尤对国民党高层对日和战态度有着较全面体现.......
“七七事变”发生之前,《大公报》对日本扩大侵略的野心是有清楚的认识的,并已对报社的撤离做了相应的准备.卢沟桥事件发生后,《大......
宋哲元与韩复榘同出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中原大战后,两人相继成为华北的两大地方实力派。抗战爆发前,他们主政的平津、山东对国民......
1937年底,日军占领上海,尽管此前或此后许多中国企业都成功地进行了迁移,但国民政府工业西迁动员的乏力、部分工厂迁移的困难以及企业......
2001年,新版《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颁布,明确指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以看......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岛国日本,因其曾经的侵华抗日战争和当前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广泛的影响,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国人关注,......
1935年5月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日亲善”的烟幕下,策划并制造了一系列侵略事件,由此导致华北事变的发生。此时中日民族矛盾空前......
从"九·一八"事变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东方杂志》的对日态度及其抗战文艺经历了几个阶段:"九·一八"事变至"一·二八"事变,《......
近年来,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日内瓦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图书馆发现了吴佩孚1932年两封未刊信函,第一封信函系1932年4月《吴佩孚致......
<正> 从一二八事变到八一三事变,蒋介石对日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妥协退让转变为抗日。同样是淞沪抗战,为什么蒋介石采取了截然不......
郭松龄反奉战争引起了当时国内外各方面的关注,在东北势力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对双方的政策和态度基本上决定了战场形势的走向和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是"战"还是"和"?这一问题摆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知识界也不例外。概而言之,《东方杂志》学......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对中国野蛮的侵略战争,这次侵略比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危机都更加严峻,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一巨变......
<正> 第三次广东政府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试图就广东政府之成立、致犬养毅书、关余、商团事件等几......
华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的内外政策发生了一些较为进步的变化,表现为对日态度的日趋强硬和主张采用政治谈判方式解决国共关系问题。......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考察2015级、2016级两届非外语专业学生选修日语课的学习动机、对日态度及学习目的。为日语选修课教师在日语......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约半年时间里,国民党高层人士之中一度失败主义、悲观主义情绪弥漫,议和甚至乞和的主张若暗若明。蒋介石本人在......
抗战前胡适作为知名学者,活跃于文化学术界。随着日本侵华加剧,胡适日益关注时政,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对日态度,并于抗战期间担任驻美......
由于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使得中目的国民之间或者青年之间的情感态度始终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从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