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诏相关论文
<正>从全国现存的古代、近现代绘画来看,许多传世之作是经历很多沧桑才保存下来的,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南唐王齐翰绘制的......
一、四面印鉴赏 青田麻袋冻石四面印章 ◎尺寸:5厘米x 5厘米x 5厘米 ◎年代:明 ◎印文:绣虎文魔(白文) 诗礼世家(......
待诏原本是一个词语,意即等待诏命。秦汉以后,待诏成为一种具有临时和候补性质的职官名,并发展为古代官制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类型。......
西汉大才子东方朔,当年也是个没人赏识的可怜虫,凭着一篇长达三千多片竹简的自荐信,倒是攀上了皇帝,可汉武帝身边人才济济,哪轮得着他?他......
夏珪,亦作夏圭,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宁宗赵扩时(公元1195——1224年)的画院待诏,曾获“赐金带”的荣誉。他与李唐、刘......
王绩(字无功)十五岁时,游学长安,拜见杨素。杨素服其英俊机敏,把他看作神仙童子。隋大业末年,王绩举考功高第,除秘书正字。不乐意......
现有史料尚无从证实明代宫廷设立过画院,形成歧见的关键是在于未区分组织机构与职官铨选的差别。“有实无名”和“有名无实”两种......
<正>在北宋时期,院体绘画与文人绘画共同发展,但在这两个本来相互排斥的流派之间却也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本文从北宋著名的院体画......
<正> 一 宋高宗与南宋画院的恢复 宋高宗对书画的钟爱程度仅次于宋徽宗,亦亲临墨池,挥毫染翰,他“天纵多能,书法尤出唐、宋帝王上,......
<正>南宋第一代画家是来自"靖康之难"的原北宋翰林图画院的南渡画家和临安(今浙江杭州)的本地画家,他们传至四代,贯穿了整个南宋。......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自明正德六年(1511)四十二岁起,以字为名,更字徵仲。文氏“以小楷名海内”(王世贞《书画跋·文......
唐代延续了魏晋时期文人们对书法的热爱,并将书法这一门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唐代书法的盛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唐代书法......
明代著名宫廷花鸟画家边景昭,字文进,福建省沙县人。为人旷达洒落,且博学能诗,永乐年间(1403—1442年)任武英殿待诏,至宣德时仍
M......
北宋翰林图画院人员属于胥吏阶层,其中少数人供职画院若干年后有出职为官的可能,但在等待出职的年限、出职资格、官品、服饰等方面......
宋代翰林图画院画师的本职没有品阶,但可以通过出职而为低级官,其出职有年限、资格、官品和服饰方面的限制,画师的主要经济来源是......
魏晋南北朝学士是一个以文翰之士为主的群体,这一群体实际上可以分为文人学士与官员学士两类.魏晋南北朝部分学士与秦汉待诏有类似......
<正> 南唐(937—975)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偏隅东南的小国。开国初,先主李昪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赋税,不到十年,便"江淮间旷土尽......
与秦汉时期的待诏制度相比,魏晋南北朝的待诏制度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待诏人士均属“在职带诏”的正官,待诏在仕途上的中转意义突出......
在唐宋时期,宫廷或画院画工称“待诏”者较为普遍,元代有“待诏”称谓的画工主要是指民间画工。虽然明代早中期无论是宫廷画工还是民......
南宋在临安建都后,朝廷贪图安乐,粉饰太平,重新整顿画院机构。在宋徽宗时已是画院待诏的李唐,当时虽已年届八十,仍不忘故国,历尽艰......
本文对“待诏”的历史源流进行概要梳理,发现“待诏”在清朝从中高级官吏变成了市井工匠“理发师”,并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历史文化原......
<正>随着宋朝城乡经济的繁荣和百姓城市生活的丰富,人们开始注重宣扬市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反映美好生活的绘画作品也逐渐涌现了出......
《汉书》记董仲舒对策在元光元年,然后出任江都相,明确无误,但说自汉文帝前15年举贤良已有了统一的"策试"、"对策"、"评比"、"选拔......
北宋经筵史上分别由王安石、程颐发动过两次坐讲之争,这两次争论在以往研究中已经引起学者们广泛重视,被认为是思想史上"师道"意识......
扬雄长安初期的生平事迹,如至京、待诏、奏赋、除郎的年代问题,众说纷纭。本文论证扬雄写奏《甘泉》、《河东》二赋的时间应在汉成帝......
汉武帝时期是西汉小说的繁荣期。《虞初周说》作于元封元年至征和四年,《封禅方说》作于元鼎四年至元封元年。武帝前小说以记地理......
近日偶然翻开由洪再新编著的《中国美术史》一书(高等艺术教育“九五”部级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