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令相关论文
剃发令和禁缠足政策在清初大力推行,两项政策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意义。相对于禁缠足政策,剃发令只经历了短暂反抗就已成功;但禁......
1645年,已经鼎定中原的清军南下江浙。作为浙西北门户的嘉兴府,自然成为抗清重镇。嘉兴桐乡名士吕留良,便和侄子吕宣忠一道,在此时投笔......
1645年4月,扬州城破,南明督师史可法被俘就死之后,他的义子在梅花岭为他建了衣冠冢。从此,梅花作为记忆和不屈的象征,成为这座城市的突......
顺治元年,满人以少数异族入主中原,开国之初便颁布剃发令,要求异族人改换满人发式,“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看似简单的一道法令......
清军人关后,随着军事上的胜利,满洲贵族强制推行一系列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从而形成了广大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清斗争.顺治二年(1......
中国汉族成年男人自古以来都是束发的(指的是周朝以后,从出土发掘的商朝玉俑看,商朝男人也是有辫发的),束发,不仅是成年的标志,也是华夏民......
剃发顺治七年(1650年)秋,38岁的顾炎武登上了北固楼。北固楼位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依山临江,视野开阔,正是怀古的好去处。站在高高的......
以国家治理为视角观察,"剃发令"所蕴含的统治技术暗合"法、术、势"思想的精髓。"势"是"法"与"术"的基础,"法"是统治的常用工具,"术......
本文对“待诏”的历史源流进行概要梳理,发现“待诏”在清朝从中高级官吏变成了市井工匠“理发师”,并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历史文化原......
多尔衮是素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本文对其摄政期间的历史功过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出他加强集权、坚持“混一中国”,尊崇传统的封建......
通过坚实的分析可知,清朝中晚期之后,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清政府推行"护汉抑回"的民族歧视政策及西北吏治之败坏,土地兼并严重,加......
<正>清代,是中国服饰变化最为剧烈的一个时期,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清入关时,强令以汉族为主体的关内人民,依照满洲人民的习惯改变发式......
<正>近三百年来,中国人围绕辫子问题展开过数次激烈乃至惨烈的斗争,为许多中外学者所好奇和感慨。本人试图从辫子的发展史和辫子的......
满清政府在征服外族过程中颁布了一系列"剃发易服"政策,通过强迫汉人改变发式和衣着,顺遂满人的风习,确立满族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
与汉族传统的束发不同,满族的传统发式是又剃又辫。在征服中原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更是赋予这种发式以"削平四夷,定鼎中原"的政治......
<正> 明末清初,有三种社会矛盾:一是阶级矛盾,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三是民族矛盾。这三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哪一个是主要的?我......
本文通过对清初满洲贵族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的背景、内涵、重声、对象、剃发待遇及剃发令等问题的深入研究,认为“剃发易服”政策......
<正> 王冬芳同志所著《辫发风云》一书,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9万余字,是作为《清史知识丛书》的一个分册问世的。按图......
清朝初年,"剃发令"的推行在大江南北掀起了血腥的剃发浪潮,引起了民族文化深厚且极富自尊心的汉人的强烈反抗,使清军南下遭受到前......
江南人民对明王朝本无眷恋之情,是清王朝的剃发令将人民推到起义抗清和维护明王朝的方面了。汉民族眷恋自己的衣冠之旧,清初的许多重......
<正> 剃发、易服、圈地、投充和逃人牵连,是清初的五大弊政,为了强制推行这些政策,清廷明确宣布“有为剃发、衣冠、圈地、投充、逃......
清初摄政王多尔衰重北抑南,对江南实行高压政策,烧杀抢掠,征剿屠戮,施行重赋,排斥打击江南士大夫,使满汉民族矛盾一度成为祉会的主......
<正>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剪头发"的民间习俗,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正月理发死舅舅",这种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转眼间,2019年......
<正>有清一代,满族统治者为了突出其核心统治地位,不顾汉人的传统风俗习惯而强制推行了剃发易服制度。虽然此举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
<正> 多尔衮(1612-1650)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清军入关之初,他以摄政王身份掌握大权,制订和推行了一些重要政策。这些政策对清王朝......
至迟从西周起,就有“轩之使”的采风活动,从而拉开了民俗调查与研究的序幕。不过,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直到1846年才确立。是年巴月22日,一个叫......
<正> 多尔衮(1611—1650),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一六四三年,皇太极死后,六岁的福临继位,多尔衮辅政,继而称摄政王,地位显赫,实......
<正> 民俗心理是一种在民俗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群体性的对于具体的民俗现象较稳定的意识定势,它蕴含在具体的民俗生活之中,具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