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上瀛相关论文
明代徐上瀛《溪山琴况》是古代琴乐批评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融合了儒、道、释三家美学思想和审美品味,成就了《琴况》在历代琴乐批评......
内容摘要: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以二十四个单字构建了古琴的二十四种美学范畴,即二十四况。这二十四况大多相对独立,但后十况中的“......
古琴之音以“中和”为本,“轻”“重”仅为“中和”之变化,此“变”离“中和”之声意不远。取音之轻重技巧,既在于指到音绽、扎实......
《溪山琴况》是明人徐上瀛的一部琴学专著,在中国琴学史甚至音乐史中都有极高的地位,但由于"音义精微而笔墨冗长",读者往往难得其......
<正>在中国古典音乐史中,古琴有着极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乐器,古琴在演奏中国古典乐曲时仍担负着重要角色,而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琴......
笔者对《溪山琴况》的解读断断续续已有十余年之久,其历程可描述为层层深入的三个步骤:首先是为了把握《琴况》整体内容而划分层次......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过去人们多以"清微淡远"来评价虞山琴派的风格。它最初出现于清乾隆年间琴人王坦的《琴旨》。但虞山琴派的创始者严天池、徐青山主......
《溪山琴况》系明末琴家徐上瀛所作的琴乐美学专著。近年来,随着整个学术环境的开放,学术视野的开阔,学术视角的多元化,《溪山琴况......
明末徐上瀛先生的《溪山琴况》是古琴美学专著的集大成者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巅峰之著。作者不是进行理论性的构想空谈而是从演奏美学......
<正>明末清初琴家徐上瀛(约公元1582—1662年,名谼,别署青山)的《溪山琴况》(以下简称《琴况》,作于1641年)就是这样的艺术学名作......
<正>何谓"道"?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老子在其《道德经》上篇第一章就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有"有......
《谿山琴況》約成於明末崇禎十四年(1641),因爲内容以二十四則文字對古琴進行評點,因此又被稱爲《二十四琴況》。三百多年以來,《......
明末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是中国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琴学文献。琴学有《溪山琴况》,犹诗学有《二十四诗品》。在《溪山琴况》的......
<正>对音乐美学范畴的研究是音乐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就中国音乐美学而言,其展现出的有别于西方音乐美学的诸多特征或......
<正>"韵雪"琴,琴长123.8、有效弦长113.3、额宽17.5、肩宽19.8、尾宽13.3、厚5.7厘米。仲尼式,琴面深褐色透红漆,琴背深褐色,蚌徽......
<正>"简静"作为琴乐演奏的审美追求最早出现在唐代琴家薛易简的《琴诀》中。原文为:"弹琴之法,必须简静。非谓人静,乃手静也";"手......
明末琴家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的音乐美学思想十分丰富、深厚,其中最为重要又能够显示作者特色的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以"和"为琴......
虞山琴派是明清之际最为重要的古琴流派。本文重在对明代虞山琴派产生的社会人文背景作一探讨,认为虞山琴派的产生与明中季特殊的......
《溪山琴况》为明末吴派民间琴师徐上瀛所著,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琴乐表演理论的重要美学专著,具有重要的......
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水仙操》记载了一则伯牙学琴的故事,这则故事是古代成功的乐感教育的典型事例,也是有效美育的突出个案。......
“圆”在中文语境中有其特殊内涵,体现在美学中就是“圆”美观,这在中国古代的诗文、小说、舞蹈、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中都......
所以,成连带伯牙去海岛绝境亲身体验,为的是要让伯牙得伯牙之音,而不是得成连之音,而此时伯牙所学者,成连所教者,已超出琴技授受的......
《溪山琴况》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一部集大成的琴乐美学理论著作,作者徐上瀛以“淡和”的审美观为主旨,以此形成审美价值标准,展开......
古琴,亦称瑶琴、雅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古代只叫做琴,上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习惯地叫做古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