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责任论相关论文
责任评价客体是具体行为,这也是行为刑法的应有之义。当然,在判断责任程度的时候,适当考虑人格因素也是合理的。其实,人格责任论也......
从总体上看,刑法与刑事政策的关系有三种类型:刑法主导下的分离模式、刑事政策主导下的分离模式以及刑法与刑事政策融合的模式。在......
犯罪低龄化引发了刑事责任年龄能否降低的讨论。根据教义学,未成年人发育提前,辨认与控制能力同比增强,刑事责任年龄应当降低。但......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大陆法系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日本当今刑法界主流的刑事责任理论——规范责任论的核心理论。这一理论发轫于1897年3......
期待可能性理论同规范责任论相适应,同我国通说的心理责任论并不相容;因我国尚未形成特有的罪过理论,加之传统刑法文化的遗失,才致......
“常识、常理、常情”告诉我们:一切规则不能强人所难,否则,不但人性被践踏,而且规则被破坏。以此为法理基础的期待可能性理论,正以它“......
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发端于德国,以规范责任论为基础。其倡导者经历20余年的论战,终于击败心理责任论的支持者,使这一理论成为罪责理论的......
本文总的来说还是一篇综述性的文章。笔者对自己掌握的有关期待可能性的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评价与分......
违法性认识在大陆法系国家是一个长期聚讼的问题,也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我国亦是如此。本文就在犯罪故意成立的范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