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相关论文
江河湖泊,人类期望于斯,也困扰于斯,其泽被于人,也祸害于人.洪水横流的环境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的困境和磨难,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种特殊......
绞股蓝系葫芦科绞股蓝属的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因产地不同,又叫五叶参(河南)、遍地生根(陕西)、小苦茶、甘茶蔓(南方各省),是我国传统的中......
《周礼》又名《周官》,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制度专著,财政制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宋人王安石曾说:“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
中国古人写文章,向来是很讲求经邦济世的,它是古人写作的第一原动力,尽管“为稻粱谋”的想法也在其中。于是我们就有读不完的议政......
《周礼》灾荒思想包含了减灾思想与救荒思想两个方面,以往学者不作区分,二者的区分对中国早期的灾荒思想水平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秦汉饥荒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且分布不甚平衡。对秦汉饥荒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为认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口人地理具有重大意义。结合......
《申报》原全称《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是最早的中文报纸之一(晚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经历了清末、民国直至上海解......
民国时期陕西省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其中最为惨烈的是1928—1930年的大旱灾。旱灾发生以后,国民政府和民间社会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积......
明洪武时期,太祖朱元璋立足现实,坚持民本意识,恪守致用精神,针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提出一系列内涵丰富、用意鲜明的救荒措施,如灾前备荒、......
明清时期,民间救荒兴起,这对维持明清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用很大。在官府的支持与鼓励下,商人积极参于救荒事务。商人救荒是出......
社仓是传统社会备荒仓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隋朝所设义仓,因设于民间,故也有社仓之称.但随着隋唐时期义仓移至城市,社仓......
朱熹开场济粜、立社仓、委官置场循环收籴斛出粜、体恤灾民等福利思想与活动,对改善当时社会成员的福利和稳定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
工赈,即以工代赈,它属于赈济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单纯赈济,其特殊性在于赈济与建设的结合与统一,它是赈济对象主要通过参加必......
作为襄助山西赈务官员之一,李用清努力履行赈济官员上达民意、下抚民众的职责,身体力行,亲历州县调查,了解灾情,既解决眼前的饥荒......
清朝中期政府为了获取工赈效益的最大化,在平时就对地方上需要兴修的工程区分轻重缓急,造册备案,一旦地方遭灾,就根据灾情选取合适的时......
邓拓同志曾撰写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历代自然灾害的学术专著《中国救荒史》。该书详细介绍了我国历代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原因以及......
有唐一代的社会救济活动已比较成熟,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法令法规和救济行政机构。1985年以来,学者仓储制度、救荒措施、慈善事业以及社......
宋代官方的救荒措施,可分为赈济、赈贷和赈粜。赈济主要是对大灾、特大灾年导致流离失所的流民和灾歉时城乡贫困户及鳏寡孤独病残人......
王骇在总督漕运、巡抚淮安时的救荒活动,属于明代地方官员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反映出明代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二元互动,王乾......
《钦定康济录》蕴涵丰富的荒政思想,不仅倡导积极的备荒、救荒思想,宣传推广行之有效的救荒实务,而且对某些错误的观念和方法进行......
1949~1978年,我国的救灾款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拨款,另外还有少部分地方财政拨款和社会募捐。为了使救灾款发挥最大救灾的效能,中央......
晚清时期新型筹赈义演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救荒(亦称赈灾)机制发生革命性演变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传承了本土救荒活动的积......
明末灾荒频发,造成社会动荡,甚至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崇祯年间陕西地区的灾荒在这一时期最为典型。一方面,陕西的灾荒对当地社......
清代山西灾害频繁,并主要以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旱涝灾害为主。清代统治阶级高度重视备荒救灾工作,并主要在前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
区域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一个综合、立体的地理概念。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定然会与其相邻或相关的区域发生人员、物资等方面的流动......
凤翔府位于关中西部,北接北山及黄土高原,西靠陇山、南依秦岭,渭河及其支流贯流其间,是个典型的“凹”字形和“喇叭”状的河谷地带,亦是......
在中国封建时代,由于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及庞大的农村人口的存在,社会救助主要体现为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灾荒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