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记《大公报》相关论文
作为一份有着百年历史的近现代报刊,在当代中国,《大公报》引发了包括传媒界、政府官方、文化界等各方的持续性关注。建国后,对《大公......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中,经历了英敛之(1902年~1916年)、王郅隆(1916年~1925年)、新记公司(1926年~1949年)和新生(1949年至今)4个发展时期......
《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赫赫有名。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大公报》,并创造了辉煌的新记时期。新记《大公报》的成......
及时地更正失实报道,是新闻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之一。以新记《大公报》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报纸在法律规定以及借鉴西方通行做法的基......
【摘要】《大公报》从1902年创刊至今已有112年的历史。《大公报》发展的鼎盛时期应属于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领导的新记《大公......
人们都说,新记《大公报》的成功依赖于吴鼎昌的慷慨投资、张季鸾的凌云健笔和胡政之的妙手算盘,诚然如此。后世对胡政之的研究也多放......
《大公报》是目前中国存活时间最长的报纸,1926年至1949年的新记《大公报》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与新记《大公报》奉......
体育是大众传播重要的信息源。新记《大公报》的体育新闻传播,不仅反映了报人坚持正确体育新闻传播观的一份执着,而且折射出近代知识......
我的姑父足新记《大公报》的创始人之一、总主笔张季鸾。小时候,在姑父家住过,对他有些模糊的印象。20岁参加工作,就进入了《大公报》......
一战爆发以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给私营报业的成长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1914年到1921年和1926年到上世纪20年代末这两......
天津新记《大公报》是民国时期中国北方的重要报纸,由于其坚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社训,其报道较为客观、全面,评论较......
王芸生是新记《大公报》的第二任总编辑,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论家、社会活动家。从事新闻业四十年,他见证了民国新闻界的发展,留......
《大公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经历了英敛之、王郅隆、新记公司和1948年以来的爱港爱国人士在香港办报的时期。新记时期指1926年-194......
科技史研究研究不仅包括科学和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也包括科学和技术传播史的研究。科学和技术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介入。《大公报》......
职业化是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产生区隔的过程。在区隔的过程中,该职业标示自己的活动范围、人际交往网络与专业知识技能,三者共同构......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唯一一家拥有百年报龄的报纸。其"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是民国著名报人张季鸾在《本社......
文章以新记《大公报》中1942~1943年期间对河南灾荒事件的报道为文本,尝试分析了新记《大公报》的立场问题。分析发现在河南灾荒报......
在民国新记《大公报》的记述中,中国共产党的形象经历了"洪水猛兽"之"国际党"、"对国家犯重大之罪"之"匪"、抗日之共产党、"以兵争政"之"第二......
张季鸾是20世纪20年代我国最著名的报人之一。由于张季鸾青年时期曾留学日本,故其报刊理念深受西方自由民主独立等资本主义学说的影......
近代广告业的发展离不开近代报刊的推动。在我国近代报刊史中,民营报刊的经营与其广告的刊布是荣辱与共的,且报刊中的广告活动也体......
吴鼎昌将舆论、信息、政治、经济四者构筑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使之成为了良性的循环系统。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出发,吴鼎昌是“四不主......
<正>早年做过一点我自以为的新闻传播思想研究,现在来看,真是不值一提。不过正是有了这么一点经历,平时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就多有关......
新记《大公报》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报纸,它与同期学界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关于报纸的职业主义理念;报纸是代表国民说话的社会舆论机关......
新记《大公报》在1926年被新记公司购买之后,于1926年9月1日续刊。直至新中国成立前,新记《大公报》记录了中国20多年的社会变迁和民......
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的《大公报》至今已逾百年,在当时,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商业大报,真正让其发展、繁荣起来却是1926年9月1日续刊......
新记《大公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报纸从续刊之始就以政论著称。抗战前后,张季鸾、吴鼎昌、胡政之组成的“三......
翻开《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在其专门设立辞条的近代以来105位新闻界杰出人物中,有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杨刚、徐铸......
本文试图以知识分子报人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认知做为观察的切入点,考察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报刊理念的流变脉络及其历史成因。笔者认为......
文章认为,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新记《大公报》违背“四不方针”具体而言即违背“不党”原则,具有政治倾向性是片面认......
对于重庆谈判,《大公报》一开始就热切盼望谈判到来,真诚希望通过国共双方的商谈,中国能走上和平建国的新道路。谈判开始后,该报对......
自由主义是西方的产物,在自由主义被引入中国之后,其内涵中提倡的言论自由思想与中国的文人论政中的以报立言的想法一拍即合。张季......
新记《大公报》的办报理念和实践一方面闪烁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光芒,主要体现为:"国家公器"的媒体功能定位;"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对新记《大公报》的经营策略、人才培养和业务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新记《大公报》之所以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觉或不自觉地走......
新记《大公报》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独具风格的民营报纸。以张季鸾、胡政之等为杰出代表的新记大公报人所不懈追求的报纸的独立、自由......
近年来,在有关中国近现代社会问题的研究上,很多学者关注了20世纪20、30年代大众媒体与公众情感(特别是公众同情)的关系。基于上述......
新记大公报人以“四不”主义办报方针,积极践履“文人论政”的政治文化理想。这个群体虽然没有形式上的组织或团体,但这并不妨碍他们......
百年《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莫过于新记时期。新记《大公报》既达到了文人论政的巅峰,又成为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一大先行者。'......
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被称为新记《大公报》的"三驾马车".但从有关历史的记载来看,相对于胡政之和张季鸾明确的报人身份和在中国......
很长一段时期学界只将吴鼎昌定位为新记《大公报》出资人身份,对其真实地位和作用评价尚欠公允和全面。1935年底吴鼎昌出任南京政......
当下学界对吴鼎昌与新记《大公报》关系的定位主要依从出资人与报人两个层面进行解读。吴鼎昌可以算作报人;但究其终身,他是政治家......
百年《大公报》最辉煌时莫过于新记时期,新记《大公报》既达到了文人论政的巅峰,又成为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先行者,其“四不方针”......
在旧中国民营报业历史中 ,至少有三类出身不同的办报人———文人、商人和官人。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利用私资、集资或其他方式办起了......
新记《大公报》是在原来《大公报》基础上继办的。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代言人 ,新记《大公报》具有民族独立、政治民......
新记《大公报》的主编张季鸾在他的办报生涯中,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政论时评,提出了许多新闻理念及思想主张。张季鸾前期(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