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相关论文
张季鸾和新记《大公报》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而张季鸾本人新闻事业的高峰又集中体现于他在《大公报》时期的评论当中......
我时时有这样的感觉:民国人物比我们今天的人要牛气得多。大概在那时代,真正碰上了一轮王纲弛纽的乱世,士人心里似乎都很明白,自己要做......
徐铸成,我国著名报人,1927年进入《大公报》所属的《国闻通信社》任抄写员,凭他的勤奋、才智和《大公报》领导的赏识提拔,很快便转为《......
1931年9月18日下午,《大公报》记者汪松年从北宁(天津)铁路局得到这样的信息:“沈阳来电,日军调动频繁,景象异常,可能要出事。”于......
顷读今年10月15日的《中华读书报》,第10版有一“相关阅读”的栏目,是介绍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一套《报人时代丛书》,共三本,即《张季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来华行医的日本医生矢原谦吉,以诊病为媒,结识了不少当时中国的显要人物,他与一些人甚至成为至交,如《大公报》记......
张季鸾是《大公报》创办人之一,也是该报社论总主笔,其社论常以针砭时弊、文笔犀利而被传诵,在当时颇有影响,就连国民政府也不敢小觑。......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一辈子办报的张季鸾对自己的职业很自信,他曾对年轻的后起之秀徐铸成说,一个新闻记者对国家的贡献,可以不亚......
富兰克林说:有三个朋友最为忠实可靠,老妻、老狗和现款。实际上,人生一世,仅一位老妻是远远不够的,生命的大部分快乐来自友朋。西方有俗......
尽管历史已经是历史,现代人无法更改,但是通过不同的描述,可以改变现代人对历史的印象。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毛泽东曾对吴冷西说,当总编辑应该学习他;周恩来也说,做总编辑要像他那样“有悠哉游哉的气概,如游龙飞虎、游刃有余”;蒋介石说他“一代......
张季鸾脸上流淌的是泪,王芸生身上飞溅的是血。他们在这份当时中国最伟大的报纸上写道:我们是中国人,办的是中国报,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成舍我(1898~1991)原名成勋,湖南湘乡人。著名报人与新闻教育家。按照新闻史学家方汉奇的说法,成舍我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冠军级”......
摘要:美国于19世纪30年代步入了大众报刊信息传递的阶段,而中国却出现了政党报纸裹挟新闻信息并行发展的特殊现象。中国历史从清末到......
在中国职业记者逐渐形成的时代,新闻人如何认知自我的身份?是传统“士”、“侠”的现代化身?是现代的知识分子?还是职业记者?他们......
图书馆保存着历史。那天上午,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东亚图书馆(USCEast Asian Library),我无意间翻到一本旧书,引出若干线索。 书......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一切都在繁衍生息不停的变化。我国的新闻事业也在逐渐的从不成熟走向完善,我国的新闻评论事业也在发生着同样......
民国初期动乱的时局,使新闻事业在逆境中职业化发展,政论衰退,评论的篇幅大为消减,新闻报道有所发展,出现了黄远生、邵飘萍等一批名记者......
社会制度的剧烈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让新式知识分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和表达权。我们常常认为,民国初期的民众享有较高程度......
“文人论政”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为突出的特点,这一特殊历史现象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特有产物,其思想内核是儒家的士大夫精神与现代......
日本侵华加剧之际,范长江请命赴荒芜的战略后方西北采访,得到《大公报》主笔张季鸾支持。他历尽艰难,写下系列报道,其中对红军长征......
《大公报》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久的报纸。从1902年在天津创刊,到迄今仍在香港出版的《大公报》,已经有115年历史。100多年历经四个阶......
倘若当时的中国十分强大,就算藏本真喂了狼,又如何?我国著名报人徐铸成在其大作《报海旧闻》中说,在抗日战争前夕,我国报界泰斗张......
著名记者徐铸成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他初当记者,《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常常向他传授一些经验。比如采访要先摸清“行情”,然后才能......
“七君子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据章乃器先生前妻胡子婴女士回忆,在事件的解决过程中,《大公报》主笔张季鸾曾致信蒋介......
摘 要:在《大公报》史上,总编张季鸾不得不提,他的新闻评论一纸风行,成为《大公报》的灵魂人物。张季鸾作为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上的重......
1931年5月22日,当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满面春风地主持万期庆典时,《大公报》已经被公认为中国最杰出的报纸了。这一天,在高朋满......
1941年9月6日,《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病逝后,其继任者王芸生(1901—1980年)主持言论大权。王芸生与张季鸾相比较,与国民党的关系......
张季鸾是中国近现代报业史上很具光彩的一页.其报业思想、活动对后人来说都有值得研究之处,而独立报人思想则是其办报思想的主要组......
社评、新闻通讯、特写通讯和星期论文,曾经被称为新记《大公报》的四大特色,办得有声有色。而其中尤以张季鸾的社评被称为是《大公......
张季鸾,一介布衣,但是以一支笔忠实的记录了当时中国每一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民众百姓和社会精英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所作出的积极思......
本刊讯7月7日上午,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一行来到长安区杜曲,拜谒了“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墓园。中国记协副主席任贤良、省记协主席尹......
在中国,一代报人张季鸾是“文人论证”的典型。他主办《大公报》提出的著名的“四不原则”,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从某种意义......
史量才与张季鸾同为民国期间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二人皆为新闻工作奋斗终生,以天下为己任,敢于言他人所不敢言。前者倡导"史家办报",后......
本文从解析张季鸾的评论出发,以说明其对"四不主义"的实践和坚守。张季鸾的评论有以下特点:第一,追求时效性和新闻性;第二,发扬"文......
张季鸾是"文人论政"的典型,他追求报刊独立、言论自由,注重论政的时效性和新闻性,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重点论述张季鸾"文......
舆学者陈之迈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现代中国有三位最知兵也就是最懂军事的文人,其中两位就是下面要说到的傅斯年和张季鸾(另一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