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小说相关论文
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创作模式在现代文学舞台中的上演时间非常短暂,在它消弭后的几十年里一直被裹挟在众多的负面评价里,成为"......
穆时英的普罗小说和新感觉小说"自身形成了一个南北极":前者以纯熟的口语、粗犷的笔调表现贫富的对立,后者以感觉化的取向展示都市......
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以<公墓>为界, 前期的普罗小说充满对生命强力、原始野性的张扬,后期的新感觉小说展示了病态的都市生活与畸形的......
曾风行一时的"革命加恋爱"模式,是诞生于作家意图融入革命,实现由个体向集体、由启蒙走向革命的转变过程中,原初的创作目的与实际......
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上海———殖民化大都市的迅速崛起及中外文学交流的加深与扩大,为穆时英转向新感觉创作提供了大......
流浪的人生漂泊的文学─—论蒋光慈的漂泊审美特质杜修志漂泊:从人生到文学“四五年来我做客飘零/什么年呀,节呀,纵不被我忘却/我也没有......
蒋光慈创作的普罗小说不仅把握了题材与意识的尖端与前卫,其乌托邦式的狂热与激情也极具先锋色彩。然而"平视性"的交流语态、强烈......
【正】在1928年的革命文学倡导和论争以后,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实践革命文学主张的小说流派——普罗小说派。这个流派生存的时间是......
穆时英在左翼文学的影响下开始普罗小说的创作 ,被誉为“普罗小说中之白眉”。但穆时英小说与普罗小说之间存在着差异 ,暗含着穆时......
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在钱杏邨、殷夫、冯乃超、莞尔等中国现代普罗作家笔下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白俄叙事。受到民族、语言、文化、......
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这种模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革命决定或产生了恋爱”,另一......
<正>1920年代后期(尤其是1928-1930年间)普罗小说的一种主要形态被概括为“革命+恋爱”。这种指称包含着明确的贬义,一方面是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