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恋爱”相关论文
1928—1930年间,“革命+恋爱”小说成为文坛上一股流行的文学样式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但这种小说因为缺乏独创性,一味的复制......
本文重在挖掘"革命+恋爱"小说与传统才子佳人小说之间的渊源关系,从而尝试突破"革命+恋爱"小说在评价上的单一化倾向,为进行多元化......
“革命+恋爱”这一小说模式深刻地反映了政治与审美的合谋关系,而装载着个人情感和欲望的身体充当着它们之间的桥梁,起到了连接审美和......
作为革命乡土小说最重要的一支,“革命+恋爱”式乡土小说是30年代“左翼”文学的一道风景线,在蒋光慈、阳翰笙等作家的革命乡土小......
丁玲在左翼革命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主动使自己的创作能够担当起更多的社会意义。她试图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来完成一种"革命话语"的表......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阎连科小说《坚硬如水》充分借用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并在后来的革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革命+恋爱”模式,采取各种手段对其进行......
<正>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持续扩充,市民生活上升为国人生活的主体部分,城市版图的扩张似乎昭示了城市文学......
文章从革命与恋爱的张力关系的角度探讨《潜伏》的魅力之所在,认为《潜伏》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改写了“革命+恋爱”的文学母题,并从......
<正>通过对《太阳月刊》、《创造月刊》、《新流月报》、《拓荒者》、《大众文艺》、《海风周报》等左翼文学几种刊物的研读,笔者......
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究爱欲与革命之间的异体同构关系,以及"革命+恋爱"这一小说模式产生的内在驱动力。爱欲构成了革命的潜在动机;爱......
不少研究者把茅盾的《蚀》三部曲归入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恋爱"的小说类型。同样是以革命与恋爱为题材,但无论是对革命与恋爱关......
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这种模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革命决定或产生了恋爱”,另一......
论文的写作基于这样一个"问题":在从"伤痕"到"先锋"这一脉络成为文学史"共识"的当下,"50—70年代文学"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现......
杨沫是20世纪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她丰富的经历为其写作提供了素材。她的《青春三部曲》汲取了传统文学、新文学和俄苏文学的营养,......
"革命+恋爱"小说模式,是表现中国革命小说的重要主题。它的几次转型,都表现了中国文学场域中意识形态策略的变迁,而王小波的"革命+......
丁玲是个颇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本文即是以此为着眼点,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莎菲......
对男女关系的冲击、改造与重塑,是现代中国革命最显著也最持久的成效之一。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话语既反映了革命与情爱伦理之间......
在1920年代中后期的革命文学运动中,以“革命+恋爱”为题材的作品曾风行一时,但也遭到了当时及后世批评家的严厉苛责,以至于在很长......
“革命+恋爱”是20世纪中国文学脉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和写作模式。林岗在分析两个主题的互动时说:“文学里的所谓‘革命’,无非就......
一九二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处亍一个风起于涌的革命时代,发生了“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等重大历史事件。这样的革命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