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相关论文
对临汾盆地丁村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利用粒度年龄模型重建该地区的年代序列,对比分析粒度、频率磁化率和色度等气候代用指标,旨在反映......
黄土堆积序列作为记录古环境和古气候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第四纪以来我国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历史,因......
山溪性小河流是指流域面积小于104km2,源头海拔高于1000m的河流。尽管山溪性河流流域面积不足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0%,但却贡献了全球......
经过在若尔盖盆地进行全面野外考察,在黄河第一弯岸边发现了沉积序列清晰的、具有代表性的完整沉积地层剖面。通过沉积学和地层学特......
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三大沙漠,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高沙山所在地,也是世界上唯一高大沙山群分布密集的沙漠。迄今为止对该地区所记录......
大陆边缘盆地是大陆风化剥蚀产物的主要沉积汇,是揭示风化-碳埋藏过程和机制的天然实验室。本研究基于南海东北部台西南盆地TWS-1......
千年尺度突变事件旋回作为末次冰期气候鲜明特征之一,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古气候研究的热点。尽管此类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均有记......
末次冰期以来陆地植被中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当前古生态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雷州半岛北部下录和屋山......
晚更新世末期,强劲古季风活动的结果,在中国西部形成沙漠-黄土堆积群(黄土高原及其以西或西北的沙漠区),当它到达陆架区以后,风蚀作用继续......
根据微体化石、粒度、孢粉、粘土矿物和碳酸钙含量等多项分析资料,以及古地磁、14C和ESR等项测年资料,划分出7个海相地层,它们是:中更新世中、......
商丹盆地位于秦岭山南麓,所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敏感区,是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该区域也是我国文化发源地之一,同时地质历史时......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新近发现的多处砂楔群和融冻褶皱,分别形成于粉砂质砂砾层和湖相沉积地层中,楔内充填物的光释光年龄证明其是末......
生物标志化合物包含丰富的信息,如古气候、古植被、古环境,甚至是古人类的活动信息。近年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和气候重建。青......
本文通过对南极斯科舍海岩芯沉积物粒度、元素、生物硅、有机氮及同位素等年代学综合分析,探讨了3.4万年以来研究区冰海沉积环境与......
末次冰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模式以及特殊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四川盆地处于西南季风、东南季风......
印度季风作为亚洲季风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变化不仅影响着我国西南地区的降水,而且通过印度洋大规模的水汽输送影响着整个东亚地......
提起陕西北部的地形,人们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提起陕西北部的民居,人们一定会想起当地人依黄土而挖建的窑洞。其实......
吕遵谔先生是北京大学著名的考古学教授,更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资深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
考古学是一门可以细致入微的学科,它能够深入到细小的材料中去,甚至需要显微镜的帮助;同时,它又极其宏观,它研究人类99%的历史(一......
本文对汉江上游黄土的常量元素含量及相关地球化学参数CIA、Na/K、淋溶系数、退碱系数、残积系数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1汉......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拥有地球上最高大且最广阔的高山高原,是除两极外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中低纬度地区现代冰......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玛雅雪山(海拔4 447 m)保存着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野外地貌调查与光释光测年方法相结合,确认玛雅雪山晚第四纪主......
冰川均衡调整(GIA)是黏弹地球对末次冰期地表冰和海水负荷改变的响应,对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地球重力场变化、地球旋转运动和应......
在16~32kaBP的末次冰期最盛时,青藏高原较现代降温7℃左右,降水为现代的30%~70%。极地型冰川广泛分布,高原内部平衡线较现代下降值减至500~300m以内,高原东部、南......
贺兰山(3556m)是中国东部存在确切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山地之一,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温带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对于研究中国......
通过对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周围黄河第二级阶地广泛的野外考察,在官亭镇下喇家村段发现了典型的风成黄土土壤层。在地层剖面......
先前研究认为老红砂是末次冰期沿海风沙沉积,近期发现老红砂形成于末次间冰期。在福建平潭青峰典型老红砂分布区采集114个老红砂样......
<正>IODP361航次(IODP 702-full2建议书)将探讨上新世/更新世气候和阿古拉斯海流(the Agulhas Current)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南印度......
南海西北部的西沙碳酸盐台地北坡受到陆源和海洋自生物质的供应,蕴含丰富的气候变化信息.为探究该区域的古气候环境演变历史,选取......
为了讨论末次冰期以来巽他陆架东北部植被情况及巽他陆架在冰期时的碳循环意义.对位于南海西南部陆坡的18252-3站位岩心柱沉积物中......
冰楔假型、砂楔等冰缘现象因其具有良好的古温度指示意义,被认为是重建环境,进而确定冻土分界线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首次发现的鄂尔......
基于神农架永兴洞3支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拼接重建了末次冰期88~22 ka B.P.平均分辨率达70 a的东亚季风演变序列.本文以小波诊断技术......
海冰是现代气候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要素,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现今日本海西部仍发育有限的季节性海冰,也是深层水形成的......
近几十年来,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干旱化加剧,地下水位下降,水面减少,湿地退化,河流径流量减小,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等。搞......
中亚黄土区位于中亚干旱带核心区,与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大黄土分布区(欧洲黄土区、西伯利亚黄土区、中国黄土高原)相邻。对该地区黄土沉......
千湖山(4249m)是横断山脉中段保存确切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山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强烈。对于研究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冰川发育与气候和构造之......
螺髻山(4359m)属青藏高原东缘,位于川西南山地,西临安宁河谷地,东为邛海-大箐梁子-普格断陷谷地,是我国东部明确有古冰川作用而无现代冰......
第四纪晚期,由于末次冰期的出现,中国大陆东部海陆分布发生重大变化。分析末次冰期以来东海沉积物来源,对揭示古海洋、古气候变化和环......
近年来,黄土研究在探索东亚更新世尤其是晚更新世的环境演化规律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但其研究多采用间接理化替代性指标,而孢......
艾比湖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属典型的封闭型干涸尾闾湖,对全球与区域气候变化有很强的敏感性与脆弱性。本文运用风沙地貌学与第四纪地......
中国南方红色风化壳上部的的黄棕色土壤层在长江中下游分布最广,层序最厚,具有加积属性,并且其母质可能具有风成成因。详细地研究......
亚洲季风是反映迅速且敏锐的物理系统,降雨和风向在各个季节存在较大的反差,同时也是联系海-气-冰三个圈层以及南北半球之间气候的......
在鄱阳湖入江水道两侧及抚河、赣江及长江沿岸,普遍存在一系列特殊的丘岗地貌—风成沙质堆积,当地人称之为沙山。沙山很早就引起学者......
里下河平原位于我国东部近海大陆架,第四纪沉积层深厚,并且处于季风三角腹地,是研究区域环境变化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理想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