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斯勒相关论文
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创作了“中国三部曲”:《江城》、《寻路中国》、《甲骨文》,三部作品共同讲述了海斯勒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
摘要 综观西方近几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中国”日渐成为热门题材。21世纪后西方媒体眼中的中国有了很大改变,这种改变在人文类杂志驻......
“我是独自行进的,我完全属于另一个时代的人”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都是一道不易猜中的谜题。 2015年,非虚构作家斯维特兰娜·......
驾着一辆租来的SUV,车上载满帐篷、睡袋和奥利奥,从东向西贯穿国境,走过整个国家最荒芜也最淳朴的漫长公路,与不同的人和事物相遇,再分......
前一阵子,在微博上看到一组有意思的照片,年轻摄影师范顺赞的《现实给了梦想多少时间》(图1)。照片拍摄了一组平民,光鲜亮丽的背景象征......
作为海斯勒“中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寻路中国》重新回到探索中国社会文化的当代议题.他沿着长城驱车考察,追寻独特的中国城墙......
重庆的发展总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设立中央直辖市给它插上腾飞的翅膀。 “涪陵地处长江和乌江交汇处,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里孤......
彼得·海斯勒(Peter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1996—2007年的10余年中,海斯勒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他根据自......
太棒了!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是我读过的描述当代中国日常生活最好的一本书……彼得在中国待了很久,作为《纽约客》的记者,他......
1996年至1998年间,那个叫彼得·海斯勒的“蓝眼睛”美国人,来到了中国重庆附近、长江边上的小城涪陵,在那儿的涪陵师专做了一名外......
彼得·海斯勒(何伟)的《寻路中国》《江城》出版掀起了一阵何伟热及非虚构写作的讨论,新出版的《奇石》深化了这场讨论(《寻路中国......
《江城》是彼得·海斯勒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一。这部非虚构性纪实文学通过呈现中国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城——涪陵,映射出中......
<正>《江城》是一本好书,至少在叙述上,它是一个相当精彩的文本。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在著名学府受过的训练,显然在他的写......
<正>你很难把《江城》归入某个体例,它有回忆录的性质,中间夹杂着几页日记,还有那些在我看来完全是莫名其妙的旅行速记,仿佛有那么......
生活在自己国度上的人们,也许对这片国土上的一切都太熟悉了,所以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甚至感觉麻木,失去了发觉生活的热情。但世......
美国这两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中,"中国"是一个越来越热的题材。那批热衷于描写的美国作家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中......
<正>一、非虚构的叙述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正>认字癖这件事,恐怕任何一种语言的初学者都一样。1996年,27岁的美国人彼得·海斯勒(PeterHessler,中文名何伟)初来中国,在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