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商三调相关论文
《宋书》共一百卷,齐永明五年沈约受诏修撰,毕功于永明六年。《宋书》此前经历了漫长的修撰过程,何承天、山谦之、徐爰等先后编撰,......
摘要 清商乐属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一种,在中国古典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它的起源说法多样,有人说它源于古代商歌,也有人认为它源......
作为一种唱奏或应和模式,相和有六种形式,但与相和歌的唱和模式联系最为紧密的当属“人与器乐相和”这一形式。相和歌是一个动态发......
楚声起源于远古民歌——南音。是先秦楚国民间音乐和民间文学的结晶。随着楚国在春秋时的不断发展壮大。楚声的光辉代表是屈原和他......
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和歌”、“清商三调”、“三调”、“大曲”的四种歌舞伎乐形态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它们的形成及发展的......
【摘要】 关于《魏书·乐志》“陈仲儒论乐”中的“清商三调”问题,音乐学界存在两种声音:一方认为是指三种调式,另一方认为应指三种......
<正> 汉乐府古辞《公无渡河》,或以《箜篌引》之名,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人士的莫大关注。正确评价《公无......
乐问——中国传统音乐历代疑案百题(中)黄翔鹏二十二、史记、淮南,律数何秘(原作“乐、律多秘”)?《史记·律书》是否存在辑佚过程的真伪......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于建安十五年建铜雀台,日常由乐伎表演歌舞。邺下文人也经常于此雅集宴会,同题共作,诗酒风流,成为邺下文人......
历史上的清、平、瑟三调(简称"清商三调")是当今乐律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通过文献史料、古琴曲、古琴调弦法等多方面的材......
认为两汉六朝时清商乐中的平、清、瑟三调即旧音阶的宫、商、角三种调式。这是杨荫浏先生首先提出来的。后来,张世彬、黄翔鹏、吴......
根据既见于《宋书》也见于《晋书》中关于泰始十年笛律的记载,一支笛上共有三种调声法,日正声调法、下徵调法和清角之调。文章认为其......
不少明朝琴曲使用比角音低半音的清商音,尤是《神奇秘谱》的商调曲与《梧冈琴谱》的徵调曲。这可以是临时变化音,更可以是把五声音......
本文推翻了曹魏清商署设置于铜雀台、得名于其所管辖的清商乐或清商三调等相沿成习的错误观念。在这一基础上,本文推论清商署最初......
与清商三调歌并无直接关系的“相和歌十七曲”集中出现在隋代以前,这是“相和歌”的本义;囊括清商三调歌与相和歌十七曲为一体的“......
清商三调研究发端于清代,经过20世纪4、50年代的初论,再到80年代以来的全面展开,历时近两百年。关于三调的性质与调关系,包括音乐......
<正> 平调、清调和瑟调,是相和歌与清商乐的主要宫调形式,汉代称之为“三调”,六朝间多称“清商三调”,是中国音乐历史上应用时间......
调(均) 清商三调 笛上三调冯洁轩调(均)"调"原是形容词。《说文》训调为"和"("和"当为)。训为"调"。通"和","调"与"和"可互训("调和"合成一词,当本于此)。《......
"相和歌"的称名到刘宋时期才出现,是特指魏晋时期"丝竹更相和"的"十三曲"清商曲。清商三调是在相和歌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其音......
中国古代非仪式性音乐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形本来是单纯的器乐演奏、徒歌 (清唱 )、但歌 (清唱加帮腔 )和带有局部伴奏的演唱 ,音乐和......
<正> 一、无可争议的"筑""筑",作为失传了的古代乐器,文献的有关形制著录,诸说不一,情况很为复杂。要者,或在不同时代中渐有发展变......
<正>一、"清商"考源从目前可见的文献资料看来,"清商"一名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奚谓好音?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税车而放......
根据音乐构成的形态特征,作者认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可分为以钟磬为代表的先秦乐舞时期、以丝竹为代表的汉唐歌舞伎乐时期、以戏曲为代......
<正>相和歌是我国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歌曲形式,采用"相和而歌"的演唱方式,形成"丝竹更相和"的相和歌。(一)相和歌与清商乐纵......
<正>关于清商乐与相和歌之关系的研究与论争,文史学界似乎比音乐学界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学术兴趣。自国学大师梁启超发表"清商不属于......
朱载堉在《乐律全书》中,创立了似是由"侧商调"省去商音的"宫、角、变徵、羽、变宫"音阶。经重新排列,这与《明集礼》宫廷乐曲曾使......
清商三调歌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音乐的重要形式,其演奏存在丝竹管弦和弦管金石两种乐器组合形态。其中,弦管金石是丝竹为主、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