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再审相关论文
“不打二审打再审”是指当事人对可上诉的民事案件,不选择上诉的途径救济权利,而是待判决生效后申请再审。近年来,民事再审审查案......
案情回放 申请再审人(原审被告):常州东华集团 被申请人(原审原告):常州市某纺织染整有限公司 2008年1月31日,常州市某纺织染整......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课题,是促进社会和谐......
2012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法[2012]295号《关于审理中央级财政资金转为部分中央企业国家资本金有关纠纷案件的通知》(以......
申请再审人郑亚俐与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佛山凯得利办公用品有限公司、深圳市易彩实业有限公司专......
司法鉴定的有关问题正在成为我国诉讼法理论和实务界新的讨论热点。不少人认为目前我国司法鉴定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反复鉴定、......
2007年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和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民事再审......
一、关于许霆案2007年11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许霆犯盗窃罪,又因为是“盗窃金融机构,且数额在10万以上,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现行民事抗诉机制的基础表现在政治、认识论和司法方面,但传统社会中支持该抗诉机制的基础,在当今社会面临诸多挑战,出现了许多困......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在界定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情形时,其中第一种情形是“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而该法第一百......
民事再审程序作为一种特殊的纠错和救济程序,其内在价值在于通过再审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维护司法的权威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
我国修改后民诉法规定了案外人不服生效裁判或者调解书享有三种法定救济途径,即执行异议、申请再审、撤销之诉。然而,在案外人申请......
今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完善了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这一宪法新内容有望成为具有司法可诉性的宪法条款。据报道,去年索赔1.6亿......
不久前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完善了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这一宪法新内容有望成为具有司法可诉性的宪法条款。据报道,去年索赔1.6......
新民诉法在对第三人利益的维护方面规定,调解书的内容如果损害第三人的利益,第三人在知道权益被侵犯后六个月内可以起诉。但是如果经......
刑事申诉制度的设计是否科学,不但关系到人民法院生效刑事裁判的稳定性,也关系到国家刑罚权实现的公正性以及诉讼当事人的权利保护......
2012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再次修改,使得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间和再审事由......
申请再审制度关系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从管辖制度、申请再审的事由、再审案件的审查与管辖、申请期......
2012年,美国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以中国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争议商标的注册损害其姓名权等为由,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
裁判文书1的强制性、权威性特点,决定了它应该是规范性、逻辑性、严密性极高的国家审判机关公文,字里行间要能折射出法律的正义、......
刑事申诉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制度,刑事诉讼法对其作出了明确规定。尽管如此,我国刑事申诉制度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理论......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川高法[1994]119号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在破产程序中,债权人根据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用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民事再审程序进行了修改,但仍有一些内容值得商榷。应以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结......
2007年通过的《民事诉讼法》第一次修正案,明确赋予了当事人及符合条件的案外人在申请再审的法定期限内向管辖法院申请再审审查的权......
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是指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人民法院认为确有错误,当事人基于法定的事实和理由认为有错误或......
最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重点对民事申请再审制度进行了改革,使其在申请事由、审查期限、法院审级等方面的设置更为合理..但是,由于整......
<正>一、制度检视:三个司法解释对于新证据的规定差异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台了三个司法解释、文件分别对'新证据'作了规定,......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123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第14条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
刑事申诉是目前刑事错案当事人的主要救济方式,是我国司法机关发现错误裁判,纠正刑事错案,实现司法正义的重要途径。刑事案件中往......
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人心,老百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行政争议进入诉讼程序,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数量逐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