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证相关论文
脾胃病证是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所引起的一类疾病,包括泄泻、胃痛、呃逆、呕吐、便秘等.虽然脾胃病证众多,治法及用药繁杂,且常因失......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中医药国际化事业蓬勃发展创造良好机遇。《中医内科学》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组织编译,主要供来华从事中医......
小儿脾常不足,所患脾胃病多;又谓肝常有余,易于化火生风。夫脾为柔脏,不耐(片戈)伐;肝为刚脏,恃强凌弱,土虚木贼之证候在儿科颇为......
路志正教授重视情志与脾胃的关系。认为脾胃所化生的后天之精是五志的物质基础;肝脾失调是情志致病的主要病机;情志因素在脾胃发......
目的:“五毒致病学说”是性理疗病法的核心内容。厘清五毒与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是该法立法的机要所在。五毒中,王氏最为重视怨毒对人......
胃肠功能不好的人,一直苦于找不到促消化的好办法。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力教授给出建议,在下午1~3点这个时间段揉揉肚子,促进消化......
脾胃病证是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无论外感或内伤,皆可累及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治疗时必须先顾及脾胃,扶正方能祛邪。正如李东垣所......
通过整理研究民间疗法捻肚(实属推拿),发现将脾胃病按中医辨证分为虚、实、虚实挟杂三型,以手法轻重分补泻治疗,理法中规,简便易行......
1 病案举例例1 刘某,男,52岁.患者平素嗜酒,喜食肥甘,近来饮食渐减,腹部常感胀满.今因饮食不调,复加感寒,故头昏,胸闷,神疲乏力,四......
风湿类疾病的范围相当广泛,是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当今医学界对本类疾病治疗的报道较多,但有关其合并症脾胃病证的报道却少见.......
中医临床重在辨证,贵在遣方用药.临证之精粹莫过于名医名方,其理论与临床实践各有独到之处,经验极其珍贵.笔者学习著名医家陆观虎......
第3章脾胃病证1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1.1诊治要点一般以饮冷受寒而诱发,胃脘冷痛,得温则舒者属寒;脘痛灼热,痛势......
根据中医理论,湿邪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分为内湿与外湿两种。其致病特点为病程长,缠绵难愈。在多种内科病,尤其是一些疑难病中,湿邪及......
脾胃同居中焦,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索问·五脏别论》亦日:“胃者,......
【摘 要】 本文作者对3000例脾胃病与证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诊病的病名与《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0个病名进行比较,负荷率9个约......
目的:探究脾胃病证中医诊治的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50例脾胃病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
<正> 老小之疾,具不少类似之处,诸如易感风寒,每多咳嗽;易于伤食,积滞中州。其病机不外肾气不足,脾运不健。不过一则向衰,一则向旺......
魏俊良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福建省泉州市医药研究所(362000)魏德嵩【关键词】魏俊良,老中医经验,胃脘痛,泄泻,便秘已故名老中医、副主任医师......
列举肉桂、诃黎勒、羚羊角、黄连4味药物在明代《普济方》脾胃病证中的特殊功用,即肉桂温中下气、散结利气,诃黎勒行气化痰止泻,羚......
谈方论证诊治脾胃病湖北中医学院(430061)王俊槐笔者遵循李培生教授的教诲,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寒温诸家之长,结合临证,仿古方分型治脾胃病,疗效......
小儿厌食症(infantile anorexia)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发生于1岁~6岁的儿童,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末秋初多见。本病是小儿较长时间......
本文以脾胃病证为例,分别从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诊治思维等方面谈谈如何将现代医学知识引入《中医内科学》教学......
归纳总结《伤寒论》在六经病的辨证论治中,始终都贯穿着顾护脾胃的思想,强调护胃气是治疗六经病的基本法则,从理、法、方、药各个方面......
<正> 小建中胶囊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心悸等脾胃虚寒症。2000年12月~2003......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由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白芍药、甘草组成,功专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就柴胡疏肝散的临床运......
以北宋时期脾胃病证"多涎"、"肌体羸瘦"、"腹内虚鸣"、"胃热渴"为例,探讨北宋医家根据藏象理论对脾胃病证的定位定性及治法方药,论证以藏象......
目的研究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的用药规律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录入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的医案处方数据,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
参照《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对照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从仲景方的延用、化裁、应用拓展和治则4方面,对隋唐时期仲景方......
小柴胡汤源自《伤寒论》,主治伤寒少阳病,《伤寒论》有关小柴胡汤的条文有20余条,治疗范围广泛,被誉为"少阳机枢之剂,和解表里之总......
张耀,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受损,气血无以为化,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失滋养而生百病,故临......
整理并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调治脾胃病证的方药,归纳叶天士调治脾胃病证遣方用药有如下特色:扶正为先;通补为用;药食同源;喜用......
《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被誉为“方书之祖,医......
《金匮要略》关于脾胃病内容丰富 ,在辨与治方面呈现出规律性的内容。其中在辨的目标上主要是辨其“证” ,在辨的方法上主要是辨其......
中土五行是齐鲁补土流派的文化基础,文章深入阐述齐鲁补土流派以中土五行理论为指导认知脾胃气机升降理论,明确了这一学术思想的临......
观百合温胆汤药物组成,竹茹、百合微寒,陈皮、枳实、半夏、乌药性温,茯苓、甘草性平,实为平调脏腑寒热,梳理脏腑气机之方。借其化......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认为牙菌斑的成长,聚集受到机体整体机能的影响,并与中医病证的关系密切。现代文献显示:影响牙菌斑积聚的......
作者采用跨年度大样本方法对9127例脾胃病与证进行回顾性调研分析,得出诊病的病名与《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0个病名比较,符合......
在《普济方》脾胃相关病证研究过程中,发现书中存在药证不符,方论不合,一方通治及疾病认识存在古今差异几类问题。本文列举书中相......
<正> 进入老年后,因人体气血、营卫俱衰,抗邪无力,疾病甚多。举老年因脾胃虚致疾案四则如下。一、头晕痛胀案(理中汤证) 杜某,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