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汉学相关论文
纵览19世纪英国汉学,整体而言是从最早的传教士外交官等业余汉学到拥有专门研究队伍、研究机构、设立中文教授职位,甚至开始在大学里......
首先简要介绍曾德昭(1586—1658)生平及英文本《大中国志》(1655)所依据之意大利文译本的历史。本文随后研究英文译本的标题页如何......
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1938)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重要的汉学家之一。然而,长久以来庄士敦汉学家的身份都被......
以学科史学视角,以文本批判分析方法,文章考察《大英百科全书》(1888)之"中国"词条的撰写者、英国国王学院汉学教授罗伯特·唐古拉......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理雅各出任牛津大学汉语教授时发表的《就职演讲》,标志着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牛津大学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英国汉学史上一......
《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or Notes and Queries on the Far East,1872-1901)是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发行的一部以英文为主要......
在英国汉学史上,尽管马礼逊早就寻求在牛津或剑桥建立像欧陆一样的专业汉学教席,但实际上迟至1875年,理雅各在牛津就任,才标志着英......
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1585)是第一部对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介绍的通史型的巨作。1588年该著......
期刊
长久以来,英国汉学家对于汉学专业化过程中英国官方和知识界的冷漠态度深感困惑和失望,称其为"奇异的漠视"。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影......
英国汉学诞生于域外——中国,早期研究者多为新教传教士及外交官。英国汉学首先建基于一系列翻译文本之上,虽然这些译文不乏改写与......
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大批传教士进入中国企图改变中国人的信仰,他们延用利玛窦等人开创的“......
《苏东坡》刊载于近代重要的英文汉学刊物《中国评论》第一期,也是英国人包腊《广东历史》的开篇之作,这些都表明苏轼逐渐被英国汉......
英人马礼逊在广州商馆进行的汉语教学,为广州商馆培养了一批通晓中文的翻译、商务及管理人才.其教学方式、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对19......
有一个迄今尚无人注意的现象,即在早期英国唐诗英译实践中,存在夸大原诗阴性特质,从而使唐诗英译文本呈现为"阴性化"(femininizati......
英国汉学作为西方汉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以法国汉学为代表的大陆派汉学研究,表现出自成一体的特征。英国汉学家通过对汉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