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相关论文
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背景下,翻译与海外中国形象构建成为中国翻译研究的热点。汉学作为一种“他者”视角与海外中国......
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背景下,翻译与海外中国形象构建成为中国翻译研究的热点。汉学作为一种“他者”视角与海外中国......
本文着重考察了19世纪末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刊物《中国评论》所刊载的来华英人哲美森所译《大清律例》之部分篇章。研究发现......
《智囊补》早在19世纪就被译介到了英语世界。1841年,德国传教士Gutzlaff在《中国丛报》上首次将《智囊补》译介到英语世界。1889......
《中国评论》是晚清时期一份出版于香港的英文期刊,是侨居地汉学最有代表性的期刊。据统计,1886~1901年间该刊刊登研究汉语语法的......
内容摘要:早在19世纪末,清末英国来华传教士湛约翰通过《中国评论》将韩愈译介到了英语世界。本文从介绍《中国评论》和湛约翰入手,研......
《中国评论》(1872-1901)发行于十九世纪后期的香港,是面向当时西方专业人士、传教士和殖民地居民的英文期刊。这份杂志构成了西方......
“文明论”是理解19世纪中外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线索。作为19世纪“侨居地汉学”的重要平台之一,《中国评论》也正是在这一框架下来界......
英国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是19世纪中叶以后,来华西人中最谙熟中国典籍者。连载于《中国评论》的理雅各《圣谕广训》译介研究,颇......
<正>一、湛约翰生平事迹考略或许是因为人杰地灵、于斯为盛之缘故,湛约翰(John Chalmers,1825-1899)的传教经历以及汉学贡献似乎一......
赛珍珠(Pearl.S.Buck,1892—1973)是美国著名女作家,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出生于美国传教士家庭,幼年即随父母远涉重洋到东方陌生的国度——中国,先后......
19世纪重要的三份英文汉学期刊,即《印中搜闻》(1817年5月—1822年6月)、《中国丛报》(1832—1851年)和《中国评论》(1872—1901年......
《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Or,Notes and Queries on the Far East,1872-1901)是19世纪末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主导性媒介,所......
《中国评论》创办于1872年,1901年停刊,是由来华西方人创办的一份英文汉学期刊。作为当时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
《中国评论》(1872—1901)是十九世纪末期来华外国人所创办的重要英文期刊,其内容绝大部分有关中国,蕴含丰富的中国社会信息。中国......
《中国评论》是一份于清末在香港出版的西方世界第一份真正的汉学期刊,是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刊中中国......
《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or Notes and Queries on the Far East,1872-1901)是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发行的一部以英文为主要......
《中国评论》是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之际在香港由英国人创办的关于中国及东亚的一份重要的集学术性和资料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英文期刊......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介绍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有所研究,但他们更关注于起源问题,且受到考古学、人种学、......
《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 or Notes and Queries on the Far East,1872-1901)是19世纪下半叶在远东地区发行的颇具影响力的......
汉学或中国学(sinology),即世界学者研究中国学术文化的一门学问,已有数百年历史。相当多的中国典籍译作出自海外汉学之手。汉学家......
在20世纪30年代杂志出版的繁盛期,大量由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创办的英文杂志未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与研究,尤其是以《中国评论》周报(The ......
英国汉学诞生于域外——中国,早期研究者多为新教传教士及外交官。英国汉学首先建基于一系列翻译文本之上,虽然这些译文不乏改写与......
以《中国评论》为中心的中国民俗搜集活动堪称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活动始于民俗及民间文学资料征集,以报刊为媒介扩散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