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失权相关论文
自2001年《证据规定》第34条的初次规定,至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65条的正式入法,再到2015年《民诉法解释》第101、102条的具体解......
对当事人逾期举证且存在重大过错的行为,《民事诉讼法解释》第102条第1款实际上选择了证据不失权,一些学者近年来撰文提出应当摒弃......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适用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下文简称为《证据规定》),其中第三十三、三十四条之规定从司法角度......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对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制度的关注.作为社会法制中的重要性构成......
在实体公正优先的制度理念下,我国建立的以证据失权为基础,训诫、罚款、费用制裁多种规制措施并存的逾期举证规制机制是符合中国国......
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65条规定于第一编总则中,新举证时限制度可以跨越审级而同时适用于一审、二审程序。2015年2月4日通过并施......
证据失权制度不但是我国民事诉讼程序改革在高潮阶段时的一项标志性成果,也早已成为民事诉讼体系中不可或缺之部分。该项制度的确......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民事证据失权制度做出明确规定。这一制度的确立确实极大地提高了......
证据失权在民事诉讼制度中具有突出的程序价值:通过遏制诉讼突袭的发生保障当事人的平等诉讼地位,促进程序公正的实现;敦促当事人在特......
举证时限制度是提升诉讼效率的重要制度。随着诉讼的增多,法院和当事人需要尽快解决纠纷,举证时限制度的引入也就顺理成章。然而举证......
本文首先对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一定探讨,说明了证据失权是基于公正与效率之上的一项证据制度。针对我国法规规定中......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是我国新建立的一项重要诉讼制度.然其自实行以来一直广受诟病.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弊病及德、......
摘要:在我国的审判改革中,举证时效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一直为人所关注。举证时效制度之所以如此受人关注,不仅仅是因为举证时效制度体现......
自证据失权规则诞生以来,学界对它的质疑就未曾停止.文章通过三个司法实务案例引出对证据失权问题的论述,进一步探讨证据失权规则......
摘 要 我国适用的证据制度是证据适时提出主义,即举证时效制度。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弊端,防止了证据突袭。......
建立证据失权制度是为了防止证据突袭等造成当事人权益的损害、证据程序的反复,但是证据失权制度具有双面性,还容易导致实体正义的......
《证据规定》施行以来,围绕举证时限制度,从社会到法官自身都存在着一些疑问和不清晰的认识。本文主要是对现有法源中的举证时限制......
摘 要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制定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并于2002年4月1日开始实施。《证据规......
摘 要 举证时限制度源于西方的证据失权制度,是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落实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制度、审限制度不可或缺的......
举证时限制度的规定无疑保障和便利了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的权力,但是也给与当事人规避举证时限制度中的不利后果提供了种种的契机,......
随着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深入,程序正义在实践中逐步受到重视,特别是在两大法系呈现出相互借鉴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民事诉讼法》......
证据失权制度规定于,自2002年4月1日实施以来,一直面临较大阻力,实践表明由于我国现阶段当事人的诉讼能力较差,逾期提交证据的情况......
举证时限制度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里面设立的一项新的制度。该制度运行至今已八年有余,理论界和实务界......
证据失权制度设立之始目的在于促进案件事实查清,保障诉讼秩序稳定,提高诉讼效率,但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屡屡与实体正义发生冲突。而我......
举证时限制度是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设立的宗旨在于提高诉讼效率,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
民事诉讼中的逾期举证问题一直是困扰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难题。在新民诉法的立法背景下,我国立法对逾期举证证据失权的态度经历......
在世界各国纷纷进行民事诉讼司法改革之际,我国也在进行着一系列的司法改革。许多学者提出,我国应从立法上设置当事人证据失权制度......
我国于2002年4月1日开始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2012年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
证据失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直接影响到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进程。因此,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都密切关注证据失权制度的研究。本文结......
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技术性强,案件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证据规定的把握与运用影响重大.本文以证据失权规则为重点,分析在审理知识产......
通过学界和实务界的共同有益探索,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严格规定到缓和适用;从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到证据适时提出主义;从......
2008年1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审监程序司法解释,提出了"可视为新的证据"作为启动再审程序的条件。然而",可视为新的证......
若说证据失权在中国缺乏适于生长的土壤,偏偏它又一直跃然于法律文本之上。若说它已然有足够的理由面对正当性的指责,可在对其司法运......
举证时限是诉讼当事人是否承担不利裁判风险的一个重要分界线。现在意义上的举证时限概念,可追溯至历史上的法定顺序主义和随时提出......
犯罪主体作为我国刑法上犯罪构成要件之一,包括一般犯罪主体和特殊犯罪主体两方面。一般犯罪主体要求到达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
举证时限制度所蕴含的程序正义及提高效率的理念可能与实体正义冲突,《证据规定》中关于举证时限的规定存在难以操作或容易引起误......
作为一种新的制度设置,裁量性失权制度还存在若干问题需要予以深入研究.在适用要件上,应根据当事人违反诉讼促进义务的不同,区别规......
举证时限制度是民事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落实中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制度、审限制度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实现诉讼效率和程序......
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技术性强,案件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证据规定把握与运用影响重大。因此以证据失权规则为重点,分析在审理知识产......
当前我国学者对举证时限的定义虽然措词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从举证责任或者不及时举证将发生消极诉讼后果的角度来进行界定的,将举证时......
现行《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了证据失权制度,使中国的证据失权制度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
作为一种惩戒程序性违法行为的特殊范式,程序性制裁能够在维护诉讼秩序和提供诉讼效率方面大有可为。然而,对形式正义的追求使它经......
《审监解释》中"视为新证据"条款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质疑,最为重要之原因即为该款否定了证据失权制度。"视为新证据"条款与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