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甘化阴相关论文
酸甘化阴法在儿科临床中运用广泛,是小儿脾胃病证的重要治则治法,其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笔者总结了该治法内涵及......
以中医“酸甘化阴”的配伍理论为依据,通过归类阴虚证,并分析其病因病机及临床有效方剂,探讨利用药食同源的天然食物,开发食疗保健方或......
五味合化理论起源于中药之五味药性理论,后经历代医家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以“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辛开苦降”为代表的治法理论,其理......
徐蕾教授认为干燥综合征之阴虚津亏证的产生原因包括津液的生成不足及输布失常两方面,故多与肝、脾、胃密切相关。徐蕾教授推崇“酸......
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重视中药方剂的配伍,“五味合化”理论是指导临床利用不同性味中药的合和作用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酸甘化阴”则......
五味合化理论是由五味药性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配伍理论,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性和滋味配伍化合出新的功用。试从五味合化角......
胸痹之病源远流长,众医家对其深入研究并留下珍贵见解,时代在变迁、环境在改变,基于传承的创新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秉承着各自的......
介绍吴中朝教授运用五味理论临证的诊疗模式.名老中医经验的鲜活性,在于中医经典理论与临证经验的相得益彰.中药药性理论是指导临......
目的:观察酸甘化阴法与养阴清肺口服液治疗顽固性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87例咳嗽患者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治疗组46例,用酸甘化阴......
汗法顾名思义即是用使身体发汗的方法而达到祛除病邪的疗法,为中医祛邪大法之一。风寒感冒病因起因通常是劳累,或没休息好,再加上......
带皮煮梨.煮梨时要将梨皮和梨核一起浸煮.梨核味属酸,梨肉味属甘,酸甘化阴,利于养阴润燥.梨皮在煮熟后味苦性寒,可起到清肺热、通......
鲁承业老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岁从师于施今墨先生的叔叔施少航先生,后又从师于脾胃病专家鲍友麟先生......
史锁芳教授强调,应在辨证的基础上运用芍药甘草汤,其抗炎、解痉、平喘的功能对于控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有提高疗效的作用.在遇到......
根据目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结合“目体”和“目用”的内涵与相互关系,探讨目病的辨证用药特点,认为目体阴与目用阳是物质基础与......
1 寒热错杂,水饮上泛用乌梅丸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花椒组成,系厥阴病主......
冬季肠胃火旺表现出来最直接的症状是口苦口干、大便干结。麦冬又名沿阶草、书带草、麦门冬、寸冬等,是一味传统中药,其味甘、微苦,性......
酸甘化阴法是指将酸味与甘味两类不同性味与功用的药物相互配合的一种方法,按“异类相使”的配伍原则,可达到增强养阴生津的目的。该......
对“酸甘化阴”的概念及其内涵从药物功效、传统临床应用、现代临床应用以及现代基础研究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对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方法对36例(72只眼)干眼症患者采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愈26只眼,好转......
组成:肉桂6g,麻黄9g,白芍30g,延胡索15g,甘草片6g。功效:止痛散寒,行气活血。适应证: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扭伤。禁忌证:湿热内蕴。用......
探讨"酸甘化阴"法用于变异型心绞痛的辨治思维以及临床运用。变异型心绞痛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急性发作病机可能与筋脉拘急、阴虚......
目的基于酸甘化阴理论,探讨乌梅喷雾剂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状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血液透析室有口渴症的......
4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运用酸甘化阴法治疗6个月.结果:口眼干燥症状缓解,Schirmer Ⅰ试验和含糖唾液试验的积分明显降低,提示本法对干......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不射精症在临床并不少见,但至今机理不清,临床上也缺少特异性治疗方法。徐福松教授发挥中医之所长,从整体出发,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卫强营弱,太阳中风表虚证。方中桂枝、生姜、甘草辛甘化阳治疗卫强,芍药、甘草、大枣酸甘化阴治疗......
<正>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吴氏医案》等,提出温病“三焦”辨证,并总结了一整套温病辨证论治方剂。吴氏治痢上溯仲......
酸甘化阴法肇始于仲景,以酸甘和合异类相使化阴生津,阴复濡润而不滋。徐福松师得吴中、孟河之学脉,临证每以酸甘化阴立法,会心处自......
<正> “营卫失和”是祖国医学对疾病病理变化的一种认识,又称为“营卫失调”、“营卫不和”。营与卫的概念,“内经”中论述最详,但......
<正>张仲景的酸甘化阴辛甘化阳的配伍协同作用指的在临床上的应用过程中,通过药物性味的阴阳配伍、相生相制、互根互用,调节机体阴......
<正> 《伤寒论》方剂的组方用药是十分严谨的。其所以能经历一千七百多年而流传至今,其原因正在于此。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伤寒论》......
<正>治法益气解表,调和营卫。方药组成黄芪3两,芍药3两,桂枝3两,生姜6两,大枣12枚。服法与禁忌上5味,以水6L,煮取2L,温服7合,日3服......
酸甘化阴法是酸味与甘味药物相合化生阴津的临床常用方法,其起源于《黄帝内经》,应用于各世医家。其本质不仅有五味上的相合,亦有......
<正> 酸苦法与酸甘法都是治疗温病过程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所谓酸苦法是指酸味药与苦味药合用的治法,酸甘法是指酸味药与甘昧药合用......
芍药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芍药和甘草两味药组成,古代亦称其为去杖汤。其中芍药味酸入肝,敛阴生津,甘草味甘入脾胃经,滋......
<正> 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方,由芍药、甘草二味药物组成。主证为“脚挛急”。原文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
<正> 1 胃窦炎 张某,男,37岁,工人。患有胃病史4年余,常感胃脘隐隐作痛,胃脘嘈杂,口干,夜间尤甚,欲饮而不多,饥而不欲多食,形体消......
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体会政和县医院(353600)谢子娇《伤寒论》的芍药甘草汤,方仅2味,却具酸甘化阴之性,恢复阴液,养筋解挛,原用于伤寒病误治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