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郛相关论文
黄郛出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后,成为蒋介石处理华北问题的焦点.黄郛主张与日"直接交涉",反对把问题诉诸国联,认为改变中国落......
在塘沽协定缔结之前,日本外务省内部对于中日关系应如何发展出现了意见分歧。这些意见,随着黄郛奉国民政府之命北上处理时局而具体......
新中国建设学会是1932年由蒋介石的幕僚黄郛等人倡议成立的旨在研究国事的社会团体,它站在“善意的协赞现政权”的立场上,以稳健、......
1923年对日撤废"二十一条"交涉名义上虽是对日交涉,但实际上却与国内政争脱不了干系,其提出方式及后续交涉都因此深受影响。不但相关......
陈其美、黄郛都是老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上海起义,陈其关是主要领导者,黄郛追随陈参加起义,是陈的智囊,不可或缺的左右手,二人与蒋介石结......
新中国建设学会是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难,在黄郛的倡导下,由旧政学会成员以及当时旅居上海的爱国人士共同创建的救国团体,它......
黄郛早年系“同盟会”成员,后留学日本结识蒋介石,并与其结为盟兄弟,关系非比寻常。20世纪20年代中期,迅速崛起的蒋介石曾多次邀请黄郛......
中国银行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家银行,始建于晚清,历经北京民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其发展历史与国家政权的命运一直密切相......
1933年9月北平市公安局长易人,原属北平市正常的人事变动,却意外地引起华北政局的重大波澜,最终由蒋介石裁夺,风波才得以平息。风波实......
黄郛(1880—1936年),浙江绍兴人,早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参加武昌起义,1912年出任沪军都督陈其美麾下参谋长,并与蒋介石、陈其美在上......
1935年华北危机重重,黄郛主张采取妥协外交,换取中日和平,但在内外夹攻之下,最终淡出华北政局,由此或可窥悉20世纪30年代妥协外交......
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政整会)成立于《塘沽协定》签定后,共存在了两年多时间。它是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最高行政机构,担......
学位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平定京津,二次北伐完成,北洋政治走向终结,北京归入南京国民政府版图,改名北平,成为"故都"。但中央政权在北......
在中国近代史与社会学史上,黄郛及其夫人主持的"莫干乡村改进"实践,足以与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倡导的乡村建设活动相媲美。但囿于诸......
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是上海近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在此之前,关于上海特别市政府由民主选举还是国民党......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矛盾日益尖锐,对日和战问题成为时论争议的热点,至山海关事变爆发,长城抗战失利,平津危急,和战问题,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