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运行及完善研究——基于湖北省陈家棚村的实证调查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rs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社会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社会主体多元化、社会矛盾多样性、利益需求多元性等变化了的社会现实亟需乡村治理体系升级换代。2013年,浙江桐乡市的乡村治理地方实践探索对此作出了最新回应,最先践行并提出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随后,全国多地开启了“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之旅,关于该治理体系的实践样本与建设经验逐渐多元与丰富起来。与实践样本和建设经验的多元与丰富相比,学界关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则稍显逊色。就目前来看,学界对该治理体系在各地方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关注较多,对个案实践的深入研究及其形成机理则关注较少;对“三治”各自的角色定位、功能发挥关注较多,对“三治”之间的“融合”机制及其完善则缺乏深入研究。研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机理,将乡村治理体系置于历史的维度,才能发现当前“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特性、优势和缺陷,才知当下“怎么改、怎么完善”,也就是说在历史进程中才能深刻理解当前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三治”的“融合”机制及其如何发展完善的问题,不仅可以丰富治理理论,而且关系到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文章以一个正在进行“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中西部农业型传统村庄为研究个案,对上述问题逐一作出深入剖析与研究。具体来说,首先,文章对该村庄1949年以来各历史阶段的乡村治理体系及其形态、形成背景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提出的经验过程以及在此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形态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其次,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社会现实情形,对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机理作了深入研究。总体而言,“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是由内因-外缘两方面因素促成的。从内因来看,乡村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历史方面的因素,是“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从外缘来看,政府力量的主导与社会力量的参与是“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不可或缺的外因。而且外缘与内因之间互动互构,外缘通过内因起作用。当外缘符合内因的需求时,则会促进“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顺利发展;当外缘违逆内因的需求时,则会使“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发展受阻。再次,文章对“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运行模式与实践困境作了详细阐述。从其运行模式来看,分别从自治、法治、德治三方面进行了制度设计、载体设置以及运行机制的构建,而无论是制度设计、载体设置还是运行机制的构建,都尚未设立专门的三治“融合”机制。但就运行载体来说,有纯粹的自治载体、法治载体,也有自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运行载体;就运行机制来说,自治中既包含了法治,也包含了德治,法治中既有自治也有德治,德治中既浸润了法治也彰显了自治。因此,“三治”实现了真的“融合”,只不过这种“融合”是初级的,还很不完善。另一方面,“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也面临自治创新缺乏内生动力、法治建设缺乏外部投入、治理载体设置冗杂、“三治”分别创新容易“融合”难等实践困境。第四,文章对“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完善进行了深入思考。基于对“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运行模式与实践困境的研究,提出从价值定位、建设原则、建设目标、突破实践困境以及升华有益经验等方面发展完善之。最后,文章基于上述研究认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之形成是乡村内生需要与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与可复制性;“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依赖乡村社会资本的丰富,故村民间应通过密集而广泛的社会交往创造乡村社会资本;同时,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需以“家户制”的土地承包模式为基础,摒弃“国家赋权式自治”,激活乡村内生性自治,这就需要通过振兴乡村产业、构建“村民利益共同体”实现之。
其他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关系到企业处于市场竞争中的运营稳定性,智能科技领域近年来得到突破性发展,涉及到智能科技项目地相关企业也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本文以此为背景,重点探讨智能科技公司开展人力资源的管理意义,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对智能科技公司运营过程中的保障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模式的有效模式,可以作为智能科技公司发展中的理论参照。
期刊
本文分析了中美两国在博茨瓦纳的竞争关系,从而确定其对美国与博茨瓦纳以及中国与博茨瓦纳现有双边关系的影响。本文探讨了中美两国与博茨瓦纳关系的本质、其战略利益和投资趋势,其中包括与博茨瓦纳交往时两国都想发展的领域。研究发现,中国与博茨瓦纳日益密切的经济关系并未对博茨瓦纳和美国的双边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中国增加的投资主要用于矿业开采和基础设施建设,而美国几乎在博茨瓦纳所有经济领域都保持着稳定的投资。研
学位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出现了严重了生态环境危机,严重的环境污染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构成严重挑战。在环境危机中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于高发态势,突发性环境环境危机与一般的环境污染危机相比,其最大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没有固定和常态化的污染排放途径,因此,其一旦发生往往事发突然、来势凶猛,并带有严重的不确定性,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的
学位
农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不仅是生产和生活的场所,也是经济社会组织和社会治理的场域。乡村社会治理正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农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不仅体现了农民与农村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也内含复杂的政治与权利关系。空间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可以塑造和建构的。农民生产生活空间的形成和变化不仅深受经济社会制度、管理体制和政策的影响与制约,也对社会政治关系、政治秩序以及乡村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对
学位
地方政府参与产业打造的动机、策略与行为是经济社会学领域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议题。在既有关于产业打造的研究中,强调国家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国家中心主义视角始终占据主流,该视角侧重于探讨宏观制度环境对地方政府产业选择策略的形塑,却相对忽视了市场建构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力量。本文则呈现了企业家作为关键行动者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故事,他们提出一个“中国有机谷”的产业发展“构想”并成功吸引了地方政府的注意力,此后在多元
学位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并在改革开放之后正式大规模推进扶贫工作。党和国家始终心系人民,围绕着改善民生,带领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目标在贫困治理的道路上不断的艰辛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就,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了提高。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的扶贫方式不再适宜深度贫困问
学位
新中国贫困治理工程的巨大成功内含特定的时空因素和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与治理体系的内在机理,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策经验且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体系,贫困治理机制在理论指导与实践检验的双向优化过程中螺旋式发展。结合中国农村贫困治理制度发展过程与长期的实践经验,本文认为中国的贫困治理是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刚性与弹性耦合”的过程,即既具备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为核心内容的战略
学位
任何社会治理都是在一定的时空存在运行的。一定的空间是城市治理的对象,也是城市治理的基础。空间单元的封闭与开放直接影响到城市治理体制、运行方式及治理方法与效能。正因如此,城市治理空间的结构与特征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特别是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
学位
生物体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外部环境,会调整机体内的生理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约为24 h周期的生物节律,即生物钟。生物钟可以使机体预见这些变化,并做出积极的改变以适应这些变化。在分子水平上,脊椎动物的生物钟核心机制是基于转录/翻译的反馈调节环路。为了维持每日的昼夜循环,生物钟必须以正确的周期、相位和振幅紧密地调控数千种mRNA和蛋白质的节律性表达,从而驱动各项节律性的生理活动。
学位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资源配置和提升实体经济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如何缓解工业化进程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金融是必不可少的配套支撑,并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本文重点研究了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经济转型的进程下如何充分考虑绿色发展因素,在政策层面如何引导金融市场对绿色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不仅使金融体系向绿色化方向发展,更要支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