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差异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双重维度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b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改善其生活水平,推动居民福利提升,这是一个受到社会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和理论课题。金融投资是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然而,目前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投资仍然存在有限参与、结构单一等问题,这既不利于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阻碍家庭分享金融市场发展红利,还会降低社会福利水平和经济活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的历史阶段。促进收入稳定增长特别是财产性收入增加是居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现有研究从要素市场发展、社会治理、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多方面探索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成果的全面共享,但较少从身份差异视角探讨居民福利水平的变化和差异。对此,本文关注不同身份群体的权利不平等,从身份差异视角剖析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行为,拓展了对风险金融市场“有限参与之谜”的传统解释。与现有文献聚焦于人口统计学特征、背景风险等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本文着眼于“身份-权利”视角探析身份差异作用于家庭金融投资行为的理论逻辑,为我国风险金融市场的“有限参与之谜”提供来自户籍身份差异和性别不平等的新的解释。本文也可能为实现居民增收和社会平等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提供新的思考。一直以来,权利都是人类表达社会公正理想的有效方式,身份文化和身份制度的存在阻碍了社会资源在居民间的平等分配,成为学术界探讨的主题。本文基于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从户籍制度和性别不平等出发,对身份差异如何影响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这一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资产组合经典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构建纳入投资者身份差异的家庭资产组合模型,提出户籍身份差异通过社会保障和金融素养影响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以及性别不平等通过家庭收入和社会资本影响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理论假设。利用中国家庭微观调查数据,通过数理推演、比较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身份差异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相较于农业户口户主家庭,非农业户口户主家庭投资风险金融资产的可能性更高。这一研究结果从户籍身份差异角度解释了家庭风险金融市场的“有限参与之谜”。此外,夫妻户籍身份的不同匹配模式对家庭金融投资行为具有异质性影响,夫妻双方都为非农业户口的婚姻结合更有可能促进家庭投资风险金融资产。在已婚群体中,夫妻双方都为非农业户口的家庭投资风险金融资产的概率高于夫妻中至少一方为农业户口的家庭。通过构造一般非农和特殊非农样本检验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对家庭金融投资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一般非农家庭投资风险金融资产的概率显著高于农业户口户主家庭,而特殊非农家庭与农业户口户主家庭金融投资行为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为进一步理解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剥离附着于户籍之上的福利待遇安排和公共资源分配提供了家庭金融方面的证据支持。(2)性别不平等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这一负效应在我国北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更为强烈。这一研究结果从性别不平等角度解释了家庭风险金融市场的“有限参与之谜”,拓展了家庭金融投资相关领域的研究。(3)户籍身份差异通过二元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素养影响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非农业户籍身份提高了居民对城市社会保障的可及性和金融素养水平,从而促进其投资风险金融资产。社会保障机制可以解释户籍身份差异对家庭股市参与率和广义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参与概率影响的30.42%和43.32%,金融素养机制可以解释户籍身份差异对家庭股市参与率和广义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参与概率影响的5.34%和7.62%。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和市场化改革有助于降低户籍身份差异对城市社会保障可及性的影响,进而弱化非农业户籍身份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和市场化进程提供了来自中国的微观证据。互联网使用有助于降低农业户籍身份居民与非农业户籍身份居民间金融素养差距,从而降低户籍身份差异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为减少不同户籍身份群体间的数字不平等提供了实证支持。(4)性别不平等通过家庭收入和社会资本影响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性别不平等程度越高的地区,家庭平均收入水平和社会资本水平越低,从而投资风险金融资产的可能性更小。以男女高中入学率差异衡量的性别不平等对家庭股市参与率和广义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参与概率的总体影响分别有4.09%和5.80%通过收入机制实现,分别有7.86%和11.69%通过社会资本机制实现;以男女劳动参与率差异衡量的性别不平等对家庭股市参与率和广义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参与概率的总体影响分别有4.68%和4.61%通过收入机制实现,分别有5.43%和5.63%通过社会资本机制实现。此外,不同于直觉,性别不平等并不会因为男性地位更高而降低家庭平均风险厌恶程度;性别不平等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阻碍作用在男性户主家庭和女性户主家庭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分别从强化居民理财意识、提高居民对社会不平等和金融市场的认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性别平等发展等方面提出促进家庭投资风险金融资产的政策启示。
其他文献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临床发病率和死亡率占首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虽然针对结直肠癌化疗的传统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被普遍认可,但治疗过程中多药耐药现象(Multiresistance,MDR)的出现一直是阻碍临床患者治疗获益的瓶颈问题。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起初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中无功能的“暗
学位
2017年党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正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内涵。而中国当下面临的现实是,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家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创新是引领发展
学位
目的:结直肠癌是一种世界范围内高发性的疾病,是全球三大常见癌症之一,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位居第二。Anoctamin 1(Ano1)钙激活氯通道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肿瘤预后标志物。已有研究表明Ano1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并且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有研究发现Ano1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而肿瘤转移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
学位
目的:观察祛寒除湿消痛方配合浮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风寒湿痹证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风寒湿痹证CSR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接受浮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祛寒除湿消痛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d时的疗效、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部功能[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生活质量[
期刊
金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仍存在诸多难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矛盾和问题,导致金融体系始终存在着结构性、功能性和区域性失衡,不仅制约着金融体系自身发展质量的改善,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症结所在,影响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当前大部分研究都未能从整体上考察和纳入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因此缺乏对金融体系运行规律的充分认识,也无法深入
学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数字技术迅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分配和消费等领域,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数字经济的概念备受关注。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次变迁,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社会分配格局进行了重塑。由数字技术引领的产业技术革命,深刻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一方面,产业技术革命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来增进社会总体的福利;另一方面,新技术的
学位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三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因受到环境因素和遗传背景的多重影响而容易发生恶化和远处转移。因而,寻找新的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标记物,解析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具体调控机制,从而做到对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和针对性靶向治疗,对减少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率和改善预后具有重大的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学位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国发[2015]54号)及《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6
学位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从传统三次产业的经济业态向以技术、产业、模式、业态深度变迁和融合为特征的新经济业态转变。这一过程中,除管理重心从价格、质量等传统要素逐渐向创新、创意、信誉等新型要素转变外,经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经济资源也正从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逐步向知识、信息、能力、健康等新型要素转变。换言之,知识、信息、技能、健康等人力资本要素正在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本,即
学位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一段时间以来,个人通讯信息的买卖、面部信息的偷拍与摄录、敏感信息的刺探、身份信息的披露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层出不穷,加强对个人信息的有效保护已经成为时代所需。对此,《刑法》《网络安全法》《民法典》均从不同视角对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作出相应部署,2021年8月30日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更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