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醋固态酿造过程氧含量监测及时序预测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态酿造食醋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复杂代谢功能是传统发酵食醋风味品质形成的基础。氧气含量是固态发酵过程中影响微生物群落形成以及代谢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对于氧含量在固态醋酸发酵过程中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尚不明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酿造机理的解析,同时也制约了固态酿造食醋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本论文首先分析了氧含量在醋酸发酵过程中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其次,基于发酵过程中的氧含量变化数据,建立并优化了氧含量时序预测模型用于翻醅操作决策和醋酸发酵进程预测;最后,考察了基于氧含量预测模型的固态发酵新工艺对食醋发酵过程及产品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醋酸发酵过程中不同深度醋醅氧含量的变化,及其与醋醅理化指标、有机酸组成和挥发性化合物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氧含量和温度在醋酸发酵过程中随翻醅呈现周期性变化,氧含量和温度的变化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翻醅露底前,上层醋醅的总酸、p H、还原糖和乙酸含量高于下层,乙酸含量在第6天最高为5.69±0.05g·100g-1醅;下层醋醅的含水量和乳酸含量高于上层,乳酸含量在第3天最高为1.68±0.09g·100g-1醅。基于OPLS-DA分析表明,对上下层醋醅间差异贡献显著(VIP≥1)的挥发性物质有14种,主要包括异戊酸、DL-白氨酸乙酯、己酸乙酯和乙醇等。(2)醋酸发酵过程的上层和下层醋醅中均存在14个主要细菌属,其中以Acetobacter、Lactobacillus和Acetilactobacillus占比最高,平均相对丰度之和分别占上层和下层醋醅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的92.04%和86.70%;主要真菌属有16个,其中Alternaria、Fusarium和Mrakia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占据较大优势,平均相对丰度之和在上层和下层分别为65.70%和68.96%。微生物和挥发性物质间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上层醋醅中Komagataeibacter与棕榈酸乙酯、乙酸异丁酯、壬二酸二乙酯和乙酸苯乙酯等物质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而在下层醋醅中Erythrobasidium与丁二酸二乙酯、乳酸乙酯、椰子醛、苯乙醛和糠醇等化合物呈显著正相关(P<0.05)。Mantel test分析表明,氧含量、总酸与上层醋醅的细菌群落结构间呈现极显著相关性(P<0.001),下层醋醅细菌群落与p H呈现极显著相关性(P<0.001);而醋醅的真菌群落则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小,无显著相关性。RDA分析表明,上层醋醅中氧含量和温度与Acetobacter、Alternaria和Cladosporium等呈现正相关,含水量和总酸与Acetilactobacillus呈现正相关;下层醋醅中还原糖和p H与Lactobacillus、Limosilactobacillus和Pantoea等呈现正相关。(3)采用ARIMA模型、BP神经网络(BPNN)模型和小波神经网络(WNN)模型分别对上层和下层醋醅氧含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WNN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上层和下层醋醅氧含量预测结果的RMSE分别为8.85和13.13,R~2分别为0.92和0.96。通过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可以提升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度,而ARIMA-WNN组合模型可以发挥两种模型的各自优势,将时间序列分为线性与非线性两部分完成预测,再使用优化效果较好的粒子群算法提升组合模型的稳定性。上层和下层醋醅氧含量最佳预测结果的RMSE分别为3.36和8.78,R~2分别为0.99和0.98。(4)通过氧含量预测模型判断翻醅时间节点完成醋酸发酵中试实验。基于模型的预测组比传统工艺(一天一翻)的对照组提前2.1天达到了总酸的峰值,而各项理化指标与对照组的变化趋势一致。最终,预测组的成品醋总酸为56.10±0.27 g·L-1,高于对照组总酸54.95±1.45 g·L-1,预测组有机酸中乳酸的比例(33.02%)高于对照组(31.07%),感官滋味更加醇厚协调。而经陈酿后的食醋中川芎嗪含量增加,陈酿温度和乙偶姻含量的提升有助于川芎嗪含量及生成速率的提升,且两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川芎嗪生成具有高度显著的影响(P<0.001)。
其他文献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EC 3.5.1.44,protein glutaminase,PG)是近年来广泛关注的脱酰胺酶,属于酰胺基水解酶类。PG可以水解大分子蛋白质和一些小肽侧链的谷氨酰胺并生成蛋白质L-谷氨酸和氨,从而改善蛋白质的各项功能性质,降低植物蛋白酶的致敏性,在食品、生物医药以及化妆品等行业具有应用。PG最初报道来源于解朊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proteolyticum
学位
红曲色素是红曲霉代谢生成的天然色素,具有抗癌、抗氧化和抗肥胖等功能特性。黄酒酿造过程会产生大量废弃物,目前其综合利用水平很低,低值利用普遍,黄酒废弃物的随意排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黄酒废弃物生产红曲色素的工艺,以实现对黄酒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本研究以红曲霉ZK-2为出发菌株,在摇瓶液态发酵条件下,探讨了黄酒糟和米浆水的料液比以及碎米添加量对红曲色素合成的
学位
枸杞(Lycium barbarum L)属于茄科,在我国新疆、宁夏、甘肃和青海等地均有种植,其富含多种氨基酸、有机酸、粗纤维、粗蛋白等营养成分以及枸杞多糖等多种功能成分。枸杞酒的酿造可解决枸杞深加工问题,促进枸杞产业的发展。目前发酵枸杞酒所用酿酒酵母依赖于葡萄酒酵母或通用型果酒酵母,缺少专用的酿酒酵母导致枸杞酒香气不足以及典型性不突出等问题,限制了枸杞发酵酒行业的发展。因此,选育枸杞酒专用酿造菌
学位
我国传统发酵食醋是在开放环境下以各类谷物为原料自然酿造而成,发酵过程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多样、结构复杂。前期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已经确定了镇江香醋醋醅中以乳酸菌和醋酸菌为优势物种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但是对于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演替的监测尚缺少快速、无损、准确的方法。本论文采用单细胞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分析了镇江香醋酿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发酵演替过程,并通过构建数学分析模型快速预测了醋酸发酵进程。首
学位
浓香型大曲是浓香型白酒酿造的专用发酵剂,为酿造过程提供了糖化力与液化力,同时对浓香型白酒中特征风味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解析浓香型大曲的特征微生物与风味物质对浓香型白酒品质和产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目前对于浓香型白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酿造过程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和产香功能微生物分析,缺少对浓香型大曲特征功能微生物和不同等级浓香型大曲发酵性能差异的探索。本研究利用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
学位
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是主要由小白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产生的一种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作为一种新型天然食品防腐剂在食品工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因此,选育优良的ε-PL产生菌提高ε-PL生产发酵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显得格外重要。通过传统的育种方式选育ε-PL高产菌株已经达到了瓶颈,故利用代谢工程手段提高ε-PL生产菌的产物合成能
学位
肌氨酸氧化酶是一种黄素氧化酶同时也具有N-甲基脱除酶的功能,能够完成化学法难以进行的N-甲基脱除反应,在医疗、食品等多个领域中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主要以来源于嗜热玫瑰红球菌(Thermomicrobium roseum DSM 5159)中的肌氨酸氧化酶为研究模拟对象,表达系统为枯草芽孢杆菌WB600,经过祖先系列重构和分子对接等方法对位于辅酶结合域的非保守残基和辅酶结合域附近的保守位点进行
学位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是导致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μLar diseases,CVD)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而高糖高脂(high sugar and high fat,HSHF)饮食是导致HLP的重要原因之一。肠道菌群在HLP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但到目前为止,HLP相关的动物实验绝大多数是在啮齿类模型中进行的,而与人高度相似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学位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onia,PCP)是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APP)感染引起的一种主要的猪传染病。研究发现,由APP的Apx外毒素ApxⅡ和外膜蛋白OML1、OML7组成的新一代亚单位疫苗能够高效防治PCP。双顺反子设计(BCD)通过翻译偶联效应,可以有效地调节目的基因的表达,
学位
葡萄糖二酸是一种重要的高附加值化学品,其在食品、医药保健、纺织服装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采取了一系列的代谢工程策略以提高酿酒酵母葡萄糖二酸的产量,构建的酿酒酵母菌株K4-DZWF1在5 L发酵罐中葡萄糖二酸产量达到10.85g·L-1,但肌醇加氧酶(inositol oxygenase,MIOX4)的酶活力仍旧很低,并且稳定性很差,无法满足应用要求,因此,采用定向进化的方法筛选出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