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水平在精神分裂症中的表达研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an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VEGF血清表达水平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的变化与性别及患病年龄的关系;了解VEGF基因位点rs699947和rs201096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在纳入本次研究的人群中的分布,并进一步分析VEGF基因rs699947和rs2010963两个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本课题设计了病例-对照研究,测定所有研究对象即精神分裂症患者组128例(男80例,女48例)和健康对照组145例(男82例,女63例)的VEGF血清水平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统计并比较对照组与精神分裂症组、不同年龄段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男性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VEGF血清水平是否有差异,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VEGF与发病年龄、病程的相关性;使用SNa Pshot PCR分别测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组128例(男80例,女48例)和对照组145例(男82例,女63例)的VEGF基因rs699947和rs2010963两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DNA直接测序法进行验证SNa Pshot PCR测序结果。经群体遗传学哈-温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检验本次研究的群体代表性及可比性。分别比较两个位点不同基因型VEGF血清水平的均值,分析VEGF基因两个位点不同基因型与VEGF血清表达是否相关。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和性别等混杂因素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析VEGF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地区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关系。通过构建显性模型和隐性模型,分别分析rs699947、rs2010963两个位点的显性模型及隐性模型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遗传易感性。应用在线软件SHEsis构建rs699947和rs2010963两个位点的单倍体并分析其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遗传易感性。结果:1.血清VEGF水平在精神分裂症组为111.249±80.192(pg/m L)、在对照组为31.324±27.173(pg/m 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92,P=0.000)。2.血清VEGF水平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为111.117±83.065(pg/m L),在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为111.328±78.950(pg/m 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4,P=0.431);并且精神分裂症组血清VEGF水平与发病年龄间线性相关性较弱(r=0.081,P=0.364),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将精神分裂症组按不同年龄进行分层,经分析不同年龄段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VEGF水平比较结果为F=0.210,P=0.889,各年龄段血清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VEGF在VEGF基因rs699947、rs2010963两个位点不同基因型中无显著性差别(P值均大于0.05)。5.VEGF基因rs2010963的CG、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均与精神分裂症患病风险无显著性相关。6.VEGF基因rs699947的AC基因型与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均无相关性,其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可能是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保护因子(AA基因型:OR=0.195,95%CI:0.039-0.977,P=0.047;A等位基因:OR=0.522,95%CI:0.286-0.950,P=0.033)但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病风险无关。7.VEGF基因rs699947和rs2010963两个位点的显性模型与隐性模型均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易感性无关(P>0.05);VEGF基因rs699947和rs2010963两个位点构成的单倍体均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易感性无关(P>0.05)。8.经在线构建单倍体,VEGF两个位点一共构建出4种单倍体(AC、AG、CC、CG),经分析,这四种单倍体与精神分裂症患病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1.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血清VEGF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VEGF血清水平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及精神分裂症亚型间无差别;精神分裂症患者VEGF血清水平与患病年龄及病程间可能无线性关联关系。3.VEGF基因rs699947、rs2010963两个位点基因多态性与VEGF血清表达均无显著性相关。4.VEGF基因rs699947、rs2010963两个位点基因多态性均与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无关,但是rs699947位点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可能是女性精神分裂症的保护性因子。5.VEGF基因rs699947、rs2010963两个位点构建的单倍体与精神分裂症患病均无显著性相关。
其他文献
藻类由于具有可持续性、高产量和低环境影响等优势从而成为良好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来源。但是藻油分散性较差,而且在加工储存过程中极易被氧化,使其营养品质降低。基于上述挑战,设计有效的乳液递送体系以改善藻油的感官特性、提高其氧化稳定性并开发新型功能食品以扩大其应用至关重要。豌豆蛋白由于营养价值高、价格便宜、变应原性低并且没有基因修饰等优势从植物蛋白中脱颖而
学位
淡竹叶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清热、利尿、治疗口舌生疮等功效。目前对淡竹叶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酮、多糖、氨基酸等成分,但对其含量丰富的膳食纤维研究尚不充分。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被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和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
学位
目的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又称肝吸虫(Liver fluke),其成虫可寄生于哺乳动物肝胆管内,从而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被确定为胆管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是一种人兽共患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根据2015年进行的全国第三次人体重点寄生虫调查显示,我国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约为598万人,其中城镇地区感染人数明显多于农村地区,农村地区感染人数约152万人,城镇地区感染人数约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等带来的新挑战。其中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常见慢性病的发病人数也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会增加心脏病、中风和死亡的发生风险,血脂异常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国内外研究发现不同的种族、性别及年龄段体
学位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痴呆症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阿尔兹海默症作为全球痴呆症的主要病因,造成患病个体认知功能障碍、情绪异常等,严重影响世界范围内60岁及以上的群体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理特征主要包括神经细胞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NFT)及细胞外β样淀粉蛋白的过度沉积。人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指出,载脂蛋白E(ApoE)等位基因中,ApoE4基因与迟发性
学位
目的: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men ovale,PFO)与许多疾病的的发生有关,PFO可造成心房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使回流至右心房的静脉血绕过肺循环直接进入体循环,诱发如偏头痛,隐源性卒中、晕厥及反常栓塞等疾病[1,2],对相关疾病的PFO-RLS筛查尤为必要。常规规检测PFO-RLS手段主要有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对比增强经颅多谱勒
学位
背景及目的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之一,是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最常见腹泻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广西菌痢防控和监测工作趋于弱化,与此同时,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幼托机构、农村寄宿制学校和村镇不时有由于自备水源受污染引起的菌痢疫情暴发,而有关菌痢的流行强度、三间分布、暴发疫情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宋内志贺菌有逐渐取代福氏志贺菌成为引起菌痢的主要病原菌的趋势,而
学位
目的:通过检测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患者循环微粒(MPs)的百分比以及抗凝蛋白活性的变化,探讨分析MPs、抗凝蛋白与地贫患者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116例地贫患者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6例健康对照。地贫组包括重型β-地贫(β-TM)73例、中间型β-地贫(β-TI)23例与中间型α-地贫(α-TI)20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膜联蛋白V阳性微粒(Annexin V+MP
学位
目的:探讨脂多糖KLA(Kdo2-lipid A,类脂A,脂多糖主要活性成分)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的Toll样受体4(TLR4)、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影响和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抑制TLR4/PI3K信号通路对脂多糖KLA诱导的HCAEC中TLR4、PI3K和Cx43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信号传导机制。方法:体外对HCAEC原
学位
背景和目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欧亚特别我国禽类普遍存在,该病毒虽属低致病性,但可以直接感染人,还可作为“孵化器”,容易与其它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发生基因重配,形成传播人类的禽流感病毒H5N1、H7N9、H5N6和H10N8。因此,H9N2病毒可能成为引发新一轮全球流感的罪魁祸首,研究人员除了提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H7N9,也要对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N2的潜在巨大威胁引起足够重视。鸭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