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促通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398197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风促通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探讨灸治中风的临床价值和可能机理。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出6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最终两组各脱落2例,各纳入2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针刺治疗,观察组予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5次1个疗程,中间休息2日,共2个疗程。干预前后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两侧颈内动脉(I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MFV)及搏动指数(PI)变化,并计算两侧MFV、PI之差△MFV、△PI,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此外,本研究在单侧病灶患者中分患侧、健侧比较成对的ICA、ACA、MCA、PCA、VA的MFV、PI、△MFV、△PI变化,观察组纳入14例,对照组纳入13例。以SPSS 25.0分析数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1.TCD检测(1)平均血流速度①左右两侧比较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两侧ICA、ACA、MCA、PCA、VA及BAMFV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观察组左侧ACAMFV有快于左侧MCA的趋势,干预后有慢于左侧MCA的趋势,干预前,右侧ACAMFV有慢于右侧MCA的趋势,干预后有快于右侧MCA的趋势,同时两侧MCA MFV有减慢趋势。生理情况下MCA血流速度应快于同侧ACA,从MCA、ACA的血流关系上,反映了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促进右侧ACA的代偿,减轻左侧ACA代偿压力以及两侧MCA供血的压力的调节趋势。干预前,对照组左侧ACAMFV有慢于左侧MCA的趋势,干预后左侧ACA MFV有减慢趋势,但仍有快于左侧MCA的趋势,左侧MCA MFV有减慢趋势,从MCA、ACA的血流关系上,反映了针刺促进左侧ACA的代偿,减轻左侧MCA供血压力的调节趋势。干预前,观察组左侧VAMFV慢于右侧(P<0.05),干预后,两侧VAMFV差异不明显,左侧ICAMFV快于右侧,左侧PCAMFV慢于右侧(P<0.05),两侧VA△MFV数值较前明显减小(P<0.01),两侧ICA、PCA △MFV数值有增大趋势。表明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对后循环及后循环的侧支血供具有调节作用。干预前,对照组左侧ACAMFV快于右侧(P<0.05),干预后,两侧ACAMFV差异不明显,两侧ACA△MFV数值有减小趋势。针刺可调节两侧ACA之间的血流速度差异,但幅度较小。干预前后,观察组两侧ACA、MCA之间MFV差异不明显,对照组两侧ICA、MCA、PCA、VA之间MFV差异不明显,干预后,观察组两侧ICA、ACA、MCA、PCA△MFV数值差异不明显,对照组两侧ICA、ACA、MCA、PCA、VA△MFV数值差异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A△MFV数值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ACA、MCA、PCA、VA△MFV数值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健侧患侧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侧ACA、MCA、两侧ICA、PCA、VA及BAMFV改变不明显,对照组两侧ICA、ACA、MCA、PCA、VA及BAMFV改变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两侧ICA、ACA、MCA、PCA、VA及BAMFV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健侧ACAMFV减慢(P<0.05),健侧MCAMFV明显减慢(P<0.01)。干预前,两侧ACAMFV均有慢于同侧MCA的趋势,干预后,两侧ACA MFV均有快于同侧MCA的趋势。在生理情况下,同侧MCA血流速度应快于ACA,表明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促进患侧ACA向患侧MCA提供代偿,减轻健侧ACA、MCA的代偿压力,健侧ACA也向患侧MCA提供了侧支代偿。干预后,对照组健侧ACA、MCA、患侧MCAMFV有减慢趋势,患侧ACA MFV有加快趋势,患侧ACA MFV有快于MCA的趋势,健侧ACA血流速度有慢于健侧MCA的趋势,从ACA、MCA的血流关系来看,表明针刺促进患侧ACA向患侧MCA提供代偿,减轻健侧ACA、MCA的代偿压力的趋势。干预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两侧ICA、ACA、MCA、PCA、VAMFV之间MFV差异不明显。干预后,两组两侧ICA、ACA、MCA、PCA、VA△MFV数值变化不明显,两组间相比,两侧ICA、ACA、MCA、PCA、VA△MFV数值差异不明,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针刺对两侧ICA、ACA、MCA、VA之间血流速度差异的调节均不明显。与针刺相比,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对两侧ICA、ACA、MCA、VA之间血流速度差异的调节不明显。(2)搏动指数①左右两侧比较干预后,观察组左侧ACA及BAPI较前降低(P<0.05)。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减轻左侧ACA血管阻力,从而减轻左侧ACA的代偿压力,参与调节前循环的侧支循环。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降低BA的血管阻力,促进了 BA的血流供应以及BA所参与后循环的代偿。干预后,对照组左侧ICAPI较前升高(P<0.05),BAPI可能升高(P<0.1)。表明针刺调节左侧ICA血管阻力升高,从而调节两侧ICA血流速度的平衡,针刺后BA的血管阻力可能升高,从而对BA的血流速度作出调节。两组间相比,观察组左侧ACA及BAPI低于对照组(P<0.05),左侧ICA、VAPI可能低于对照组(P<0.1)。表明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对左侧ACA、ICA、VA及BA血管阻力的降低作用,对参与前循环侧支血供的左侧ACA、ICA及后循环中的左侧VA及BA均能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并调节两侧VA之间血流速度的平衡。干预后,观察组两侧ICA、MCA、PCA、VA及右侧ACAPI未明显改变,对照组两侧ACA、MCA、PCA、VA及右侧ICAPI未明显改变,两组间相比,两侧MCA、PCA及右侧ICA、ACA、VAPI差异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观察组左侧ACA明显低于右侧(P<0.01),两侧ICA、MCA、PCA、VA之间PI差异不明显,对照组两侧ICA、ACA、MCA、PCA、VA之间PI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两侧ICA、MCA、ACA、PCA、VA △PI数值差异均不明显,两组间相比,ICA、MCA、ACA、PCA、VA △PI数值差异均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减轻通过减轻左侧ACA血管阻力,从而减轻左侧ACA的代偿压力,参与调节前循环的侧支循环。②健侧患侧比较干预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两侧ICA、ACA、MCA、PCA、VA及BAPI变化不明显。两组间相比,两侧ICA、ACA、MCA、PCA、VA及BAPI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针刺对两侧ICA、ACA、MCA、PCA、VA及BA血管阻力的调节不明显。与针刺相比,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对两侧ICA、ACA、MCA、PCA、VA及BA血管阻力的调节不明显。干预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两侧ICA、ACA、MCA、PCA、VA之间PI的差异均不明显。干预后,两组两侧ICA、MCA、ACA、PCA、VA △PI数值差异均不明显,两组间相比,ICA、MCA、ACA、PCA、VA △PI数值差异均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针刺对两侧ICA、ACA、MCA、PCA、VA之间血管阻力差异的调节不明显。与针刺相比,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对两侧ICA、ACA、MCA、PCA、VA之间血管阻力差异的调节不明显。2.NIHSS量表: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干预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均减轻,与针刺相比,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未表现出明显优势。3.BI评分:干预后,两组BI评分均较前显著提高(P<0.01),干预后观察组BI评分可能高于对照组(P<0.1)。表明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提高,与针刺相比,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可能有较好的疗效。4.安全性评价:接受中风促通灸的28例患者均未见烫伤、感染、皮肤过敏等不良事件。结论:1.针刺调节前循环内的侧支循环,而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既调节前循环内的侧支循环,也促进后循环对前循环的侧支血供,且对前循环侧支代偿的调节也较针刺明显,可调节范围较针刺广。2.针刺及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均能显著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3.调节脑血流动力,进而促进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及功能的发挥,可能是针刺联合中风促通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非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生物反馈联合经皮电刺激八髎穴对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疾病诊疗中心就诊的功能性肛门直肠痛就诊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将其非随机分为实验组(生物反馈联合经皮电刺激八髎穴组)和对照组(单纯生物反馈组),主要观察两组治疗的安全性、患者的治疗后有效率及视觉疼痛模拟评分,其次比较两组依从性
学位
目的:通过观察芪桂通心方对气虚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心脏事件、血脂指标以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评价芪桂通心方治疗气虚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于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收集不稳定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类、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他汀类等药物;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
学位
目的:运用温阳止泻贴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腹泻,通过观察受试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受试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水平,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为温阳止泻贴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腹泻提供数据,为中医药诊治脾胃虚寒型慢性腹泻提供根据,为更深层次指导临床医治给予参照,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方法:收集时间为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脾胃科门诊、十三区病房中确诊脾胃虚寒型慢性腹泻的9
学位
目的:探讨基于全息理论的“远近结合穴方”治疗卒中后真性球麻痹的临床有效性,为治疗卒中后真性球麻痹提供更多的穴方配伍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12月30日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收治的卒中后真性球麻痹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常规针刺穴方,治疗组在对照组上加予基于全息理论的“远近结合穴方”,总疗程为4周
学位
目的:运用参葛健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热证),观察中医证侯、粪便性状、IBS症状严重程度的改善及程度,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为后续探讨本方治疗IBS-D(脾虚湿热证)的潜在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IBS-D(脾虚湿热证)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方法:搜集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门诊、住院患者中确诊IBS-D(脾虚湿热证)的患者共66例,根据随机数
学位
目的;本研究以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humeral fractures,PHF)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困难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松筋解肌”针法配合康复训练和单用传统康复训练在肩关节功能恢复上的临床疗效。通过本研究结果,观察研究采用“松筋解肌”针法针刺肩部及远端穴位配合康复训练对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评估其临床价值及推广应用难度。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1月1日至202
学位
研究目的:探讨任脉灸联合附子理中汤来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的临床疗效,观察本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合计纳入60例符合脾肾阳虚型IBS-D诊断的患者,将他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任脉灸联合附子理中汤治疗组和匹维溴铵对照组,每组人数各为30例。两组各进行为期1个疗程(4周)的治疗,以腹痛腹泻应答率、IBS-SSS症状疗效(表1)、中医证候(
学位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平肝汤治疗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收治的符合卒中后失眠(气虚血瘀型)标准的患者一共60例,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组予中药益气活血平肝汤煎剂治疗,疗程一共为4周。分别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匹兹堡量表(PSQI)评分
学位
目的:以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使用芪桂通心方,在治疗前后抽血测定患者的观察指标血TXA2、PI3K及安全性指标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研究芪桂通心方的抗栓效果,进一步阐述其作用机制,记录心脏事件发生率,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选取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些患者均为2021年1
学位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