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年金筹资、财务负担及其稳定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ngbo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企业职工实行个人与单位共同缴费统账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无需个人缴费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且两者的待遇水平差距较大,一直引发社会保险的公平原则和权利与义务对等问题的争议,是社会热议的焦点之一。2015年初国家先后颁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改革及实行职业年金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文件,从2014年10月1日起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时加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在养老保险基本制度等方面实现了“并轨”,体现了制度公平和规则公平。但政策颁布后,争议并未停止。一方面担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带来退休人员的待遇下降,另一方面质疑职业年金带来新的双轨制,改革的结果并不公平。养老待遇的稳定衔接与未来持续一直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这次改革中,职业年金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一特定群体的单一制度,在现有社会养老保险整体框架体系是何位置与如何发挥作用,新的制度变革下,如何协调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实际上,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平均退休费差距显示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退休费比企业职工高出30%,至2016年高出比例达到65.5%。改革是渐进的,分析中发现本次改革的主要目标指向双轨制、而非不公平。待遇的差距,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养老待遇存在差距,但并非是要求绝对公平。合理的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差距是否超出了可接受的范围,还需要结合差距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做综合判断。本文基于职业年金差异化条件,梳理其制度演进及发展影响因素,从筹资模式、财务负担、待遇调整等方面分析构建稳定机制,着重通过政策仿真对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水平测算,提出构建职业年金稳定机制及调整的政策建议。整体框架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及提出研究问题。由论文的一、二、三章构成。第一章导论对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论证,并介绍所涉及机关单位、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等相关概念,界定研究范围。同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对职业年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综述,分别从公共产品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延期支付理论,多支柱保障理论回顾了职业年金的理论发展的基础;同时对国内外职业年金的研究进行梳理,了解该主题的研究进展及侧重点。第三章是对职业年金的政策演变及现状评估。职业年金制度的演变伴随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变革及企业年金制度的实践,分析梳理了职业年金的特点,总结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以来职业年金发展现状。在理论梳理与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问题:职业年金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发挥什么作用?改革后,保证养老待遇不降低,实施职业年金制度,为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作用如何?是否是一种新的福利?职业年金的实施是缩小双轨差距还是形成了新的双轨鸿沟?第二部分是论文主体,为分析问题部分,包括第四章到第八章。第四章对职业年金发展差异化因素分析,从地区差异、单位性质差异、内部群体差异、个体阶段差异等多角度对职业年金发展的影响分析,归纳总结出顶层设计欠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配套改革滞后等影响职业年金发展的难点问题。以影响因素传导为切入视角,职业年金的参与者通过费基、费率与缴费年限(工作年限与退休年龄)等关键因素的设计,在维持一定养老金待遇和一定基金积累规模的前提下,实现职业年金筹资(缴费)与未来支付的动态均衡,进而实现职业年金制度的可持续运行。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筹资有保障,既包括制度保障,也包括成本负担的保障。没有筹资的保障,职业年金基金难以发挥专业化投资的优势,积累制基金的逐渐萎缩直至消亡;二是财务负担,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政府、单位、个人三个参与方负担要达成平衡,自发形成内部调整的机制,任何一方的财务负担过重,长期内必然促使其内在调整,同时新旧制度的转制成本不可忽略;三是待遇水平。必须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兼容性;职业年金制度上定位于对养老保险的完善和补充,使职业年金发挥多元化养老体系中“第二支柱”功能,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时承诺“改革后养老保险待遇不降低”,过渡期内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助实现“保低就高”,长期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上并轨,职业年金制度在整体的养老保险框架发挥功能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所接受,中央、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分担。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职业年金作为完全积累型基金未雨绸缪,机关事业单位群体通过职业年金基金的运作(投资运营),在筹资、财务负担、待遇水平等环节实行内在调整,可实现制度可持续运营。从筹资模式、财务负担、待遇调整等方面影响构建职业年金稳定机制分析。第五、第六章对筹资模式进行了讨论,并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职业年金的单位财务负担及待遇水平等情况,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调研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比原办法普遍有所提高,新增养老与职业年金单位支出占年度财务支出约为5%,目前尚在可承受范围。但未来公共财政负担的比例呈逐步下降的趋势。第七章是职业年金的养老替代率及待遇水平。本章使用政策仿真测算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各群体的养老目标替代率,及职业年金在养老待遇中的比例,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对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揭示职业年金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待遇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绝对水平并未降低,职业年金的设计能够保障达到“待遇不降低”的政策目标,职业年金在养老保险待遇中的作用突出。以目标替代率为衡量标准,60岁退休新人的养老金总替代率值域区间为[98.4%110%],其中职业年金的替代率为[43.1%51.5%];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与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替代率、养老待遇的总替代率呈正相关,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变大时,敏感度系数越来越高,其变动的趋势增强。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与职业年金投资收益率相同,在养老待遇中的比重不及职业年金。对于过渡期内退休的“中人”,在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办法对比,按照“保低限高”的原则发放待遇,新办法中加入职业年金,制度保证了“退休后待遇不降低”,同时通过抽样调研和中央财政支出变化分析两方面进行证实;对于过渡期外即2025-2048年60岁退休的中人,除职业年金外,还发放过渡性养老金,其总的替代率达到[83.3%101%],其中过渡性养老金的替代率[1.2%28.8%],随实际缴费年限的增加而不断降低,职业年金的替代率[11.9%41.2%]随实际缴费年限的增加而增加。(2)新制度下职业年金的比重在整体养老金的比重较大(超过40%),且随着缴费年限或退休年龄的延迟会进一步上升,对此与企业职工的养老待遇形成了制度化的待遇鸿沟。通过社会保障财政信息与职业年金的各类信息披露逐步完备,警惕职业年金形成福利分配逆向选择的趋势。分析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运行问题,在构建多元化养老体系中,职业年金制度如何立足于基本养老保险的完善和补充,使职业年金发挥“第二支柱”功能。第八章对职业年金制度进行国际比较。通过对美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四国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考察,从基本制度、筹资模式、适用对象、待遇享受条件、管理体制、法律保障六个方面对公务人员职业年金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借鉴其发展经验。第三部分是稳定机制构建及政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首先从职业年金筹资模式、财务负担模式、待遇调整模式三方面构建职业年金的稳定机制。最后提出优化政策设想,从政策调整和市场调整两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包括:一是在宏观层面上,通过政策文本的梳理分析,从社会发展整体的层面去考量稳定性问题。研究视角上,通过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人事制度、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政策文本及其历史演变的整体综合分析,构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发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养老保险制度构建本身只是表象,其未来稳步推进与持续发展,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制度、人事制度、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密切相关,齐头并进。撇开收入分配、人事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推进,仅仅改革养老保险,单兵突进式的局部调整长期只会导致改革裹足不前,在历史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而工资收入制度、人事制度、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症结因素集中在编制问题。要打破机构改革、税费改革的“黄宗羲定律”怪圈,而编制改革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职业年金而言,其未来发展也与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人事管理等制度的配套发展息息相关,在各类制度配套发展不均衡不同步的历史进程中,要警惕职业年金制度形成福利逆向选择,损害社会公平。二是从中观层面上,研究设计中综合机关事业单位内部不同性质、不同群体、不同阶段多维度全面分析职业年金缴费、待遇及财务负担的差异性。对新制度养老待遇目标替代率的测算中,改良了参数体系的设置,前置分析个人账户制的政策演变,将个人账户记账率作为外生变量,引入长期的投资收益率大于工资增长率的设定,将投资收益率与工资增长率进行分组,进行多情境双因素联动分析。以目标替代率为衡量标准,假定60岁退休,分别对于新人和中人而言,新人职业年金能发挥重要作用,职业年金的贡献在退休待遇中占比超过40%;中人在过渡期内退休的整体待遇无影响,过渡期外退休的,职业年金的替代率介于[11.9%41.2%]之间,与职业年金的实际缴费年限同向变动。三是在微观层面上,消除职业年金的身份属性,探讨论证未来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合并的可能。在现有的政策框架内,提出优化缴费体制机制的设想,引入缴费激励机制,职业年金计划实行可自主选择的调节费率;在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中引入个人选择权等建议,可作为一种创新尝试。
其他文献
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以及价值创造活动中,财务决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财务决策不仅决定了企业如何配置自身的资产,还影响着企业在运营、投资筹资等活动中产生现金流的多少,财务决策还对企业资金的来源以及资金成本的高低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企业制定的财务决策符合自身的运行和发展要求,不仅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而且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高。反之,不合理的财务决策会阻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使企业的价值降低。从上
学位
系统性风险不同于个体风险,一旦爆发将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因此危害极大。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至今依旧历历在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无疑是保障经济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从中国金融风险的现状来看,目前的房地产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为突出,而且这两者都与以银行为主体
学位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1。“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面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我国将在
学位
对银行存款的认识,我们可以从金融危机和资产配置两个方面展开。在金融危机方面,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9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从中国2013年的“钱荒”到2015年的股灾,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不断爆发。而这些危机,都涉及到两重要的问题。首先,危机都涉及到了安全资产问题。危机中的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国债、次级债都属于安全资产或者准安全资产。危机的爆发说明,这些安全资产当中只有银
学位
中国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质量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现状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建设科技创新强国仍然面临着重大挑战。税收优惠政策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各国不仅对科技创新前端采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措施促进研发投入,而且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对科技创新后端实行“专利盒”优惠税制。“专利盒”优惠税制通过对企业知识产
学位
报纸
报纸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虽然解决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收入分配问题,但在财政支出责任方面的划分却很模糊。因此,分税制改革导致财权上收中央的同时支出责任却不断下移,地方政府在有限的财力情况下承担着过多的支出责任,产生了巨大的财政支出压力。此外,地方官员的晋升动机极大地激发了地方政府官员发展本地经济的积极性,产生了强烈的经济发展动机。为了吸引经济资源,拉动辖区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开始通过实施变相的税收优惠
学位
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截止到2019年底,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募集资金达到1768.37亿元,风险投资管理机构管理的风险资本总量达到2406亿元。从结构上看,境外资本在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中所占比重较高,在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刚刚起步时,境外风险资本就已经进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外资风险投资机构主导的跨境风险投资是中国风险投资发
学位
我国卫生资源稀缺且配置低效,催生了“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长期困扰我国的重要民生问题,尤其小病大治、重复治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又进一步加重了解决的难度。国家从各个层面积极谋求破解之道,其中分级诊疗作为一种组织协调机制,可在深层次上解决现存的医疗资源配置和效率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