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海马结构和功能改变与记忆功能减退关系的MRI研究

来源 :川北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_r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海马亚区结构改变与记忆功能减退间的关系背景与目的: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IVD)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记忆功能减退。海马是形成和巩固记忆的边缘系统核心脑区,海马不同的亚区对应不同的记忆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SIVD有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海马亚区的体积改变的差异,及其与记忆功能减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77例SIVD患者和41例年龄、性别等匹配的健康老年人。SIVD患者根据认知功能的表现,分为认知正常者(SIVD-NC,n=38)和认知功能障碍者(SIVD-CI,n=39),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记忆功能测定和高分辨率解剖成像。采用FreeSurfer 6.0软件对海马和海马亚区进行分割和体积提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临床资料和神经心理学测试分数的差异。三组被试间海马各亚区体积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和颅内容积(Intracranial Volume,ICV)作为协变量。用事后t检验评价各组间的差异,多重比较校正采用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校正方法,p<0.05。最后,对 SIVD 亚组中存在体积差异的海马亚区与记忆分数之间进行偏相关分析,控制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和ICV。结果:除双侧海马裂(p=0.366,p=0.086)和左侧海马旁下托(p=0.166)外,三组间海马各亚区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两组间分析,经FDR多重校正后,SIVD-NC和SIVD-CI组患者的双侧海马尾、下托、CA1区、前下托、分子层、齿状回、CA3区、CA4区和海马伞的体积均较HC组明显缩小(p<0.05)。与SIVD-NC组比较,SIVD-CI组表现为:右侧海马下托(p<0.001)、安蒙氏角1区(cornu ammonis1,CA1)(p=0.002)、前下托(p=0.002)、分子层(p=0.017)的体积更小。此外,右侧海马下托体积与Rey听觉语言学习测验的再认(r=0.230,p=0.050)、反向数字广度任务(r=0.326,,p=0.005)和Rey复杂图形测验的即时记忆分数(r=0.247,p=0.035)呈正相关;右侧CA1区体积与Rey听觉语言学习测验的再认(r=0.261,p=0.026)呈正相关;右侧海马前下托体积与反向数字广度任务(r=0.254,,p=0.030)和Rey复杂图形测验的即时记忆分数(r=0.242,p=0.039)呈正相关。结论: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导致海马各个亚区的体积缩小。SIVD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则表现出右侧海马下托、CA1、前下托和分子层多个海马亚区的特异性萎缩,这可能与SIVD患者的记忆功能减退有关。第二部分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海马亚区静息态功能连接改变与记忆功能减退间的关系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SIVD患者海马各亚区与全脑的静息态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与记忆功能评分间的关系。方法:在排除头部平移>2mm和/或旋转>2°的被试后,本研究最终纳入32例认知障碍患者(SIVD-CI组)、33例认知正常患者(SIVD-NC组)以及38例年龄、性别等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组)。采集每个被试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数据。然后,使用GIFT软件(自动解剖标记(Automatic Anatomical Label,AAL)中的双侧海马作为模板,估计成分数为 1 2)进行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得到双侧海马每一个功能亚区模板。然后以每一个亚区作为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通过DPABI软件分析得到三组被试基于体素的全脑功能连接模式图。接着,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三组间海马各个亚区与全脑功能连接的差异,将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作为协变量。再行事后t检验比较每两组间的差异,多重比较校正采用cluster水平总体错误率(family wise error rate,FWE)校正,初始阈值设定为p<0.001、簇水平p<0.05。最后,以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作为协变量,将记忆量表分数与SIVD亚组有组间差异的海马亚区FC值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除左侧CA1区、右侧海马尾外,三组间的所有海马亚区与额叶、边缘叶、扣带回之间的F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除双侧海马尾、左侧CA3区外,所有海马亚区与颞叶之间的FC也表现出三组间的差异。进一步行两组间比较,与HC组比较:(1)SIVD-CI患者双侧所有海马亚区(除右侧海马尾)与额叶、边缘叶、扣带回之间的FC值减低;(2)SIVD-NC患者左侧海马裂、下托、右侧CA3区、CA4区、海马伞、齿状回、分子层、前下托及双侧海马旁下托与额叶之间的FC值减低;(3)SIVD-CI患者右侧CA1区、CA3区、CA4区、海马伞、HATA、分子层及双侧海马裂、齿状回、旁下托、前下托及下托,SIVD-NC患者左侧大部分海马亚区、右侧CA3、海马伞、前下托与颞叶之间的FC增加;(4)SIVD-NC患者左侧大部分海马亚区与枕叶、小脑后叶等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加。在SIVD亚组中,SIVD-CI组左侧海马CA1区、HATA与小脑后前叶之间的FC值较SIVD-NC组减低。SIVD患者左侧CA1区与小脑后前叶FC值与RAVLT的即时记忆(r=0.440,,p=0.001)、延迟记忆(r=0.398,p=0.002)、DST(r=0.372,p=0.004)、R-DST(r=0.314,p=0.018);左侧HATA与小脑后前叶FC值与RAVLT的即时记忆(r=0.443,pp=0.001)、延迟记忆(r=0.402,p=0.002)、DST(r=0.380,p=0.004)、R-DST(r=0.339,p=0.010)之间呈正相关。结论:SIVD患者海马亚区和全脑的FC差异主要表现在额叶、边缘叶、扣带回和颞叶中。其中,SIVD-CI主要表现为与额叶、边缘叶、扣带回的FC减低,与颞叶的FC增加;SIVD-NC主要表现为与额叶的FC减低,与颞叶的FC增强。SIVD合并认知障碍患者表现为左侧CA1、HATA与小脑后前叶之间的FC值特异性减低,这可能与SIVD患者多单元的记忆功能减退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屈光度近视患者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CT)及血流状况,初步探讨近视发展中脉络膜的变化,为研究近视引起的眼组织病理变化及近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一项横断面研究。随机收集2020年1~8月在达州市中心医院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行近视术前检查的患者共82例,根据等效球镜分别分为低度近视组(-0.50D~-3.00D),中度近视组(-3.25D~-6.0
学位
目的:采用基于双通道技术的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和波前像差分析仪检测干眼(dry eye disease,DED)患者和健康人群的泪膜稳定性及视觉质量,并分析这两种非侵入式客观检查法与传统干眼检查法的相关性,探究这两种检查对于干眼诊断的价值,为干眼的检查和诊断提供更为简单高效的方法,并为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术前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对所有受试者使用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
学位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及对脑功能网络的调控。方法:纳入南充市中心医院及南充市顺庆区和平路卫生服务中心MCI受试者40例,随机分为真刺激组(20例)和伪刺激组(20例),纳入健康对照22例。每个M
学位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抑制剂氧化苦参碱(OM)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PFs)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为预防、治疗及防止术后翼状胬肉复发提供新的方向。方法:1.通过原代细胞培养获得正常结膜成纤维细胞(NFs)和HPFs,观察细胞形态,并应用ICC法鉴定细胞。2.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分别检测NFs、HPFs细胞增殖
学位
目的:577nm 阈下微脉冲激光(subthreshold micropulse laser,SML)治疗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近年来的热门治疗方法。本研究致力于探讨577nm治疗CSC前后的临床疗效;判断577nm治疗CSC用于临床是否有效。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严格按照筛选标准纳入从2018年1月至2020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玻璃体切除+气体填充术、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以及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气体填充术三种手术方式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评估干预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黄斑区视网膜细胞功能、黄斑区视网膜劈裂最高值(maximum foveal thickness MxFT)、眼轴长度(axial length AL)
学位
目的:利用图论方法分析针刺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功能脑网络拓扑属性的改变特点。材料与方法:收集在我院接受针刺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22例;正常对照组14例。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行功能磁共振成像。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Atate Examination,MMS
学位
目的:采用基于白质纤维束的空间统计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探索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病人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对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指标参数值与临床指标的进行相关性分析,从影像学的角度对HZ病人的转归作出预测,并为探究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帮助。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扫
学位
目的:比较肝细胞癌(HCC)在微波消融(MWA)后扩散峰度成像(DK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探讨DKI与DWI对肝细胞癌微波消融后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经临床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44名,共52例病灶,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根据病灶半年内有无复发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所有患者在消融术前、消融术后1月、3月、6月进行磁共
学位
目的:基于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醒脑开窍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治疗前、后的白质结构的网络属性特征改变,及其与临床功能的相关性,探讨针刺疗法对AIS的疗效及影像学机制。材料与方法:收集川北医学院神经内科2020年8月-2020年1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AIS基线状态和接受针刺治疗的患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