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强化母乳喂养的临床分析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pm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强化母乳喂养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为临床更合理安全有效使用强化母乳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根据出生后不同的强化喂养方法,以强化母乳喂养组作为实验组,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作为对照组。按体重与胎龄关系分为适于胎龄、小于胎龄组,在达80ml/kg母乳喂养量后按标准方案添加母乳强化剂。收集研究对象的分娩胎龄、母亲孕期对胎儿生长发育有影响的合并症、出生窒息史、出生头围、身长、体重、开始添加母乳强化剂的日龄、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黄疸消退时间(光疗后胆红素低于同日龄的胆红素光疗干预值且不反弹)、以及住院期间添加母乳强化剂后出现的喂养不耐受、NEC、败血症、胆汁淤积症、BPD、ROP的发生率、出院时体重增长速度、头围增长速度及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与对照组的上述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纳入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134例,其中适于胎龄早产儿强化母乳组40例,对照的早产儿配方奶组39例;小于胎龄早产儿强化母乳组27例,对照早产儿配方奶组28例。两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性别比例、胎龄、分娩方式、窒息率、出生评分、出生体重、头围、身长、RDS发生率、开奶时间、加奶速度、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组间在喂养方式差异的研究具有可比性。2.适于胎龄早产儿:(1)、早产儿配方奶组比强化母乳实验组在达全胃肠内营养时间更短、出院平均纠正胎龄更小、住院时间更短、体质量增长速度更快,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体重增长单因素分析发现:加奶速度、开始添加强化剂的时间、全量强化的时间、全胃肠内营养时间、喂养不耐受、败血症、PDA、BPD是影响体重增长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喂养不耐受、败血症、PDA、BPD是影响体重增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喂养不耐受单因素分析发现:加奶速度、开始添加强化剂的时间、全量强化的时间、全胃肠内营养时间、贫血、体重增长速度是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于胎龄早产儿:(1)、强化母乳实验组和早产儿配方奶对照组在达全胃肠内营养时间、出院平均纠正胎龄、住院时间、体质量增长速度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体重增长单因素分析发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喂养不耐受、败血症、PDA是影响体重增长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喂养不耐受、败血症、PDA是影响体重增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喂养不耐受单因素分析发现:出生体重加奶速度、开始添加强化剂的时间、全量强化的时间、全胃肠内营养时间、体重增长速度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全量强化时间、全胃肠内营养时间是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适于胎龄早产儿、小于胎龄早产儿的强化母乳喂养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早产儿配方奶组减少(P<0.05),两种喂养方式的NEC、败血症、胆汁淤积症、BPD、ROP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全部小于胎龄早产儿的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较适于胎龄早产儿高,但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推荐极低出生体重儿首选强化母乳喂养。2.对于适于胎龄儿,强化母乳喂养可以改善宫外体重增长速度,降低出院时EUGR发生率。3.对于小于胎龄早产儿,强化母乳喂养可以使宫外追赶生长速度达15g/kg.d,改善头围、身长的增长。4.强化母乳喂养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5.需要进一步探讨小于胎龄儿的院内标准强化方案,以减少出院时的EUGR发病率,达到最佳追赶生长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胃镜直视下球囊扩张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患儿行胃镜直视下球囊扩张术的临床相关资料,按首次扩张年龄分为≤6月,7~12月,>12月三组。将性别、首次扩张年龄、先天性食管闭锁病理类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方式、吻合口狭窄部位、狭窄段长度、吻合口狭窄指数SI值、吻合口扩张前后直径、吻合口直径扩张幅度、扩张前后吞咽困难程度、扩张
学位
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93例确诊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纳入研究病例293例,男187例(63.8%),女106例(36.2%)。早产儿120例(41.0%),足月儿173例(59.0%)。早发型感染组120
学位
目的探讨我院小于32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的高危因素,轻度BPD患儿与中重度BPD患儿之间的临床差异,为减少早产儿BPD的发病率及为临床医师做好BPD防治措施,改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2014年1月—2019年12月住院确诊BPD并小于32周的早产儿58例为BPD组,随机抽取小于32周的非B
学位
目的:通过对31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儿资料进行临床、电生理及基因诊断分析,从而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认识,为临床干预及遗传咨询提供一定帮助。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9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神经电生理特点及基因分析诊断。结果:(1)临床特征:31例SMA患儿中,男性20例
学位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分析基因检测对于指导临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意义。方法:选取对象为2019年6月1日~2020年3月3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既往有脑梗死再入院患者或反复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入院的患者。按照患者有没有脑卒中复发分成两组:无脑卒中复发组以及脑卒中复发组。再依据患者本次入院前用药的情况再分为:1、
学位
背景与目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1型(Myotonic dystrophy type1,DM1)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 dominant,AD)疾病,主要核心临床症状为进行性肌强直、肌萎缩和肌无力,可累及骨骼肌、晶状体、呼吸系统、心脏传导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神经电生理检查特征性改变是肌源性损害与肌强直放电并存,部分患者可合并周围神经损害。DM
学位
目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围产期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影响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因子。追踪1岁HIE患儿的神经精神发育诊断及发育商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本文通过收集广西区妇幼保健院2015年6月1日—2018年6月1日共113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轻度组51人,中度组32人,重度组30人),并选取同时期正常新生儿113例为对照组,采用回顾调查方法,比
学位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技术检测深昏迷患者的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初步探讨经颅多普勒技术评估深昏迷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进一步为器官移植提供机会。方法选取2017年至2019年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急诊科及重症医学科进行的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的30例深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35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行健康体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
学位
目的:探讨以直接抽吸技术作为首选取栓策略时,Sofia中间导管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分析Sofia中间导管机械取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应用Sofia中间导管进行机械取栓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的4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90天的良好预后。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变化的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
学位
目的:通过对547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医师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发生并发症的547例PNS患儿资料,回顾性分析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类型、病理特点和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1.本组PNS患者平均年龄6.6±3.5岁,患病高峰是3-4岁,各年龄段男女患病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