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结构材料中H、He、Pd原子协同效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reykao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化硅(SiC)因稳定的化学性质、低膨胀率、低中子吸收截面等优点被用作为先进核能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在高温气冷堆中SiC已成熟地应用在TRISO燃料中作为包覆材料用于阻止金属型裂变产物的外溢,而在聚变堆中SiC是一种重要的第一壁候选结构材料。然而不论是在裂变还是聚变堆中,SiC都会遭受高通量的中子辐照,而SiC等材料在中子轰击下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嬗变反应产生H、He等杂质,进而导致气泡与裂纹的产生。Pd金属以其优异的吸氢与释氢特性,常作为核工业中一种重要的储氚材料。而随着储氚时间的增加,氚会不断地衰变为3He。由此可见SiC与Pd在核能应用中均需要考虑H、He等原子对其微观结构的影响。此外在裂变堆中Pd则是众多金属型裂变产物中的一种,且Pd已被报道会腐蚀TRISO燃料中的SiC层,因此本文还研究了 TRISO燃料SiC层中Pd、H、He之间的协同行为。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 3C-SiC中He原子是否存在自捕获形核现象。通过分析He团簇的结构与形成能随He原子个数的变化规律,紧凑型结构的He团簇被选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我们发现低温情况下紧凑型的He团簇其结构越大越松散,而高温情况下He团簇趋于溶解。因此不论是在低温还是高温情况下,3C-SiC中均不会发生He原子的自捕获行为。为了解释室温情况下SiC在He离子辐照下会出现盘状气泡的现象,我们结合前人的模拟结果选取了辐照后含量最高的单空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空位周围He原子的溶解能,我们发现单个C空位可以明显降低远在其第三、四近邻位中He原子的溶解能,而Si空位则只能降低其第二近邻以内He原子的溶解能。此外单个C、Si空位均可以给He原子提供一个半径约0.2 nm范围的低迁移能环状通道,但He原子需要克服很高的势垒才能从低迁移能通道扩散到远离空位的位置。为此我们研究了两个单空位的耦合情况,发现两个互为近邻的C空位可以将各自的低迁移能通道拼接起来,进而实现低温情况下He原子的长距离迁移。结合材料在辐照过程中空位具有趋于成团产生的特点,我们认为一群相互毗邻的空位促进了室温下He原子的长距离迁移。SiC在制备以及辐照过程中均会产生自间隙原子,而这些间隙原子在材料中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亚稳态结构。为此我们系统地研究了 3C-SiC中多种可能的自间隙结构,并发现了一系列未曾被报道过的间隙结构。我们得到电中性的C、Si间隙原子发生全空间旋转的活化能分别为0.48 eV与0.73 eV,而发生长距离迁移的最小能垒分别为0.71 eV与0.73 eV,这与前人的模拟结果以及缺陷退火恢复的温度区间相符合。此外为了对比研究缺陷结构在带电情况下旋转与迁移行为的变化规律,我们选取了靠近价带顶且在较宽费米能级区域内形成能最低的C2+以及Si4+间隙原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C2+与Si4+发生全空间旋转的活化能分别为0.59 eV与0.43 eV,即仍表现出能在较低温度下发生旋转的特点。然而C2+与Si4+发生长距离迁移的能垒为1.57 eV与3.15 eV,明显大于电中性情况下自间隙原子的迁移能垒。Pd在储氚过程中,氚衰变产生的3He容易在材料中聚集形成He泡,影响材料的宏观机械性能。为此我们研究了 H与Pd间隙原子对He团簇形核过程的影响。我们发现纯Pd体系中He原子会通过自捕获形核。由于H与He团簇之间的相互作用几乎为零,低浓度的H对He原子的形核过程几乎没有影响。而自间隙Pd原子与He原子之间表现为相互吸引,进而Pd能促进He原子聚集并加速He团簇的形核。由于TRISO燃料的SiC层中不仅含有嬗变产生的H、He等杂质原子,还存在Pd等金属型裂变产物,为此我们研究了 SiC中H、He、Pd原子间的协同行为。研究发现H可以促进其周围He原子的迁移,而Pd可以促进He原子向远离Pd原子方向迁移。在H、Pd杂质原子的共同影响下,Pd对He迁移行为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即He原子倾向于朝远离Pd原子的方向迁移。与此同时He原子向远离Pd方向进行扩散的迁移势垒得到了进一步降低。
其他文献
炎症性肠病(IBD,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是一类复杂的临床疾病,几十年来仍然悬而未解。由于其复杂的病因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表观调控因子对其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我们从临床数据入手,发现H3K9三甲基化转移酶SETDB1可能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多种小鼠模型的构建和体外类器官培养实验以及多种实验手段结合临床数据与样本的分析,我们验证了一条经由SETD
学位
疟原虫是疟疾传染病的致病寄生虫,每年因感染疟原虫而发病的人数超过1.5亿,疟原虫的传播严格依赖雌性按蚊,随按蚊叮咬疟疾病人进入按蚊中肠,在中肠内发育为新月形且具有运动能力的动合子,动合子入侵和穿越按蚊的中肠上皮,随后在中肠上皮基底层发育为卵囊,这是疟原虫通过按蚊传播的必需步骤。P4-ATPase又被称为磷脂翻转酶,它能够将特定的磷脂分子从磷脂双分子层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从而维持细胞膜磷脂分布的不对
学位
我国是鼻咽癌的高发地区。2018年,我国的鼻咽癌新发病例约占全球的约50%。通过筛查可显著提升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目前已经发现多种标志物在鼻咽癌患者中显著升高,并建立了抗体筛查、DNA筛查等筛查策略,但是,由于鼻咽癌的发病率较低,目前鼻咽癌筛查的阳性预测值仍较低,抗体筛查和DNA筛查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仅为4%和11%,造成大量的假阳性,不但会增加筛查成本,而且会对未确诊者造成一定的
学位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因其地处海陆交界,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既丰富又不失特色的微生物类群,它们在驱动元素循环、过滤陆源污染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构成的典型有机污染物,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和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PAHs污染逐
学位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亚科(Larimichthysinae)、黄鱼属(Larimichthy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随着大黄鱼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病源性疾病日益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病毒性疾病是制约大黄鱼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大黄鱼抗病毒免疫机制,将为其
学位
潮间带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长期以来被作为典型系统来研究生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及其机制。潮间带生境具有高度异质性,并且潮间带生物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具有高度的生理多态性,这都对潮间带生物适应环境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以潮间带几种常见贝类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各物种的热生理性能,结合栖息地的环境温度和生物体温数据,对环境异质性和生理多态性在潮间带贝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
学位
静息细胞在适当的刺激下可以迅速激活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因此维持一个静息细胞池对组织修复,伤口愈合和再生至关重要。然而,细胞维持静息状态以及重新激活的机制研究不够。斑马鱼有一类特化的离子细胞称为NaR细胞(Na+-K+-ATPase-rich细胞),也被称作Ca2+转运上皮细胞(Ca2+-transporting epithelial cells)。这些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类似于人类肠上皮细胞,通过特异
学位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其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聚集的热量绝大部分(约93%)被海洋吸收。自1990年代末以来,在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全球表层气温增加速率大幅减缓,被称为全球增暖减缓(Global surface warming hiatus)。在此期间海洋上层热含量增速减缓,而中深层增暖加速,对其形成机理主要有外部驱动力(太阳辐射)变化、气候系统内部
学位
生物质资源是目前最具开发潜力的可再生资源之一。生物质资源具有分布广泛、储量丰富、获取成本低等优点,也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相较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化石资源,使用生物质资源有助于保持碳排放平衡。本论文主要围绕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研究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HMF)及其衍生物高效转为下游氧化产物2,5-呋喃二甲醛(2,5-diformylfur
学位
定生大型海藻,分布于临近人类生活圈的沿海水域,在近海生态系统与碳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气与海洋中CO2浓度持续升高,海洋酸化日趋加剧。大量研究表明海洋酸化亦或促进,亦或抑制,或不影响大型海藻的光合固碳与生长。这些不一致的结果,除了与物种有关,还与其它环境条件密不可分。海藻受多种环境变化的影响,其中阳光辐射与CO2浓度水平的变化直接影响其光合作用与生长。为此,本文在深度综述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