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耳垂折痕征(Frank征)临床意义初探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lan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相关研究显示耳垂折痕(earlobecrease,ELC)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年龄相关的老化的体表标志,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体表标志。目前关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LC征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连续入组急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旨在初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LC的发生率及其主要特征,探讨ELC征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外动脉狭窄、卒中预后及心脑血管事件复发的相关性,为ELC的临床意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入组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包括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1010例。采集患者的双侧耳垂照片并读取相关信息,判断有无ELC、单侧或双侧ELC、浅或深ELC,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既往相关疾病史、服药史、入院相关血液学、影像学检查,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电话随访评估患者90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有无心脑血管事件复发。通过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有和无ELC征、单侧和双侧ELC征、浅和深ELC征和患者TOAST分型、卒中严重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外动脉狭窄、90天不良预后及心脑血管事件复发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有和无ELC征、浅和深ELC征是否为患者90天不良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1)1010例患者中,800(79.2%)例患者有单侧或双侧ELC,其中173(17.1%)例患者为单侧ELC,627(62.1%)例患者为双侧ELC;520(51.5%)例患者为浅ELC,280(27.7%)例患者为深ELC。695(68.8%)例合并有左侧ELC,732(72.5%)例合并有右侧ELC。(2)与不合并ELC(ELC-)患者相比,合并ELC(ELC+)的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比例更高,吸烟和饮酒比例更低,既往合并高血压病、心房纤颤及脑梗死比例更高;与单侧ELC患者相比,伴有双侧ELC的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比例更高;与浅ELC患者相比,伴有深ELC的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比例更高,吸烟和饮酒比例更低,既往合并心房纤颤及脑梗死比例更高。(3)ELC+患者TOAST分型中心源性脑栓塞型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较高(P<0.001);单/双侧ELC征的TOAST分型比较无明显差异(P=0.306);深ELC征患者心源性脑栓塞型比例高,而小动脉病变型比例低(P=0.007)。(4)对基线NIHSS评分进行比较,ELC+、深ELC患者分别高于ELC-、浅ELC的患者(P<0.001;P<0.001),且都和基线NIHSS评分显著正相关(r=0.137,P<0.001;r=0.171,P<0.001)。单/双侧ELC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21),其与基线NIHSS评分亦无相关性(r=-0.008,P=0.821)。(5)对有和无ELC组、单侧和双侧ELC组、浅和深ELC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进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134;P=0.513;P=0.106);且均无相关性。ELC+、深ELC患者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多于ELC-、浅ELC患者,斑块性质均以混合回声斑块为主;且有/无ELC征、深/浅ELC征和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例均呈显著正相关,两者与斑块性质亦呈正相关。对有和无ELC组、单侧和双侧ELC组、浅和深ELC组患者的多发斑块进行组间比较,均具统计学差异(P<0.001;P=0.013;P<0.001);均与斑块多发呈显著正相关。(6)有/无ELC征、单/双侧ELC征及浅/深ELC征两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84;P=0.867;P=0.069);但深/浅ELC征和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性(r=0.086,P=0.019)。(7)ELC+、深 ELC 征患者 90 天改良 Rankin(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较ELC-、浅ELC征患者更高(P<0.001;P<0.001);且均与患者90天mR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ELC+患者90天mRS 3-6分比例、mRS4-6分比例及全因死亡比例均显著高于ELC-患者(P<0.001;P=0.002;P=0.019),但两组之间的心脑血管事件复发无统计学差异(P=0.526)。深ELC征患者90天mRS 3-6分比例、mRS4-6分比例及全因死亡比例均显著高于浅ELC征患者(P<0.001;P<0.001;P=0.022),两组之间的心脑血管事件复发无统计学差异(P=0.389)。对单双侧ELC征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ELC征与患者90天不良预后相关(P<0.001),但多因素回归分析并未发现合并ELC征是患者90天不良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0.219);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合并深ELC征和患者90天不良预后相关(P<0.001),且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深ELC征和患者90天不良预后独立相关(P=0.027),合并有深ELC征患者90天不良预后风险是浅ELC征患者的1.52倍(OR 1.52,95%CI 1.05-2.21)。结论:(1)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ELC很常见,近80%的患者合并有ELC,其中超过60%的患者为双侧ELC征,近30%的患者为深ELC征,合并有ELC的患者卒中症状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重、90天不良预后及全因死亡比例更高;(2)单侧和双侧ELC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90天不良结局无明显差异;(3)合并有深ELC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90天不良预后及全因死亡风险更高,且深ELC是卒中患者90天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探讨胃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调控yδT细胞活性、凋亡以及细胞因子表达中的作用。研究外泌体miR-135b-5p在γδT细胞内的作用靶点,并初步探索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收集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和人胃癌细胞MGC803的条件培养基,刺激γδT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表达。2.使用外泌体提取试剂盒分离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通
学位
第一部分Tmprss6基因敲除在放射性肠损伤中的作用研究目的:研究TMPRSS6基因对小鼠放射性肠损伤的影响并探索可能的机制。方法:7-8周龄雄性野生型(WT)小鼠和TMPRSS6基因敲除(KO)小鼠随机分成非辐照组和辐照组,其中辐照组采用11.5 GyX射线全腹部照射建立放射肠损伤模型。H&E染色和TUNEL染色分别观察不同肠段病理损伤和凋亡情况。测量不同肠段辐照前后铁、SOD、GSH、T-AO
学位
第一部分GALNT14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明确GALNT1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明确GALNT14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对吉西他滨化疗抵抗的作用效应。方法:(1)从生物信息数据库GEO、Xena、ArrayExpress和GSA获取胰腺癌相关数据集 GSE62452、GSE15471、GSE62165、GSE71729、GSE1
学位
研究背景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约80%的肺癌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80%NSCLC患者会接受放疗,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对恶性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有不同影响,较大剂量照射(如8 Gy以上)对恶性肿瘤细胞产生损伤效应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而较小剂量照射(如4 Gy以下)对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较少。我们前期实验研究发现,较小剂量照射可能会对恶性肿瘤细胞产生“兴奋”效应
学位
目的:应用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的核酸,为临床快速诊断EV71感染提供依据。EV71拥有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阻碍宿主细胞固有免疫应答,固有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病原微生物入侵宿主细胞时,宿主通过自身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
学位
第一部分Gal-9在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表达水平变化的研究目的:通过建立成年 Sprague-Dawley(SD)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模型,检测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Gal-9)在ICH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以及与其结合的TLR-4的水平变化。方法:1.随机选取36只体重在250-300g之间的成年SD大鼠分为假手
学位
目的动脉内微导丝电凝已作为一种颅内动脉瘤的补充性介入治疗手段,临床应用于微小穿支动脉瘤等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但迄今为止,由于使用病例数有限,其有效性、安全性等对治疗结果至关重要的因素尚不明确。我们针对这些关键因素,进行了体外实验以及动物体内实验,旨在明确影响动脉内微导丝电凝促进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为今后可能进一步开展的相关临床治疗提供基础研究参考。方法利用万用表测量临床常用的微
学位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是中国西北干旱内流盆地水循环的显著特征,转化机制研究是盆地水循环规律认知和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基础。以我国西北干旱内流河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盆地和盐池盆地为研究区,建立了黑河主干河道时变水平衡模型和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数值模型,研究了长周期水文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机制,得到如下认识:(1)补给条件由以天然条件下河流渗漏为主的线状补给演变为以河流与引水渠道渗漏
期刊
目的:利用FLT3活化状态结构模型,和FLT3自我抑制结构模型为基础,初步筛选出针对FLT3-ITD突变有抑制作用的较敏感的小分子化合物。方法:1.利用江苏省重大疾病生物资源样本库,对1101例AML患者中227例FLT3-ITD突变阳性病人的突变序列进行解析及系统分类,筛选出代表性突变序列。2.利用“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对FLT3野生型及FLT3代表性序列的突变体蛋白结构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
学位
第一部分 Cyclin D1和Hepcidin在DLBCL患者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本研究通过对107例淋巴瘤患者进行免疫组化分析,探究Cyclin D1及Hepcidin在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与DLBCL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评估二者在DLBC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07月至2020年01月期间我院诊断保留标本的淋巴瘤病人的病理标本共107例,其中DLBCL共67例,对病理标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