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角下莫言《红高粱》中移就修辞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作为理论框架,选取莫言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红高粱家族》中移就现象的使用情况。具体分析移就在中文作品中的使用以及中文移就及其翻译的异同,并探究其原因。该论文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
  1)《红高粱家族》中有哪些移就类型?
  2)《红高粱家族》中移就的使用与其翻译有何异同?
  3)移就和翻译的异同表达有何原因?
  论文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主要是关于不同类型的移就出现的次数和频率,以及其对应的翻译。《红高粱家族》中共有253个移就表达,可分为三种类型:移人于物,移物于人和移物于物。HowardGoldblatt的《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对移就表达的翻译可分为12种情况,其12种情况是中文移就与其翻译的相同之处。译者不译的情况则展现了中文移就与其翻译的不同之处。定性研究则是分析移就表达和其翻译的异同点,试图揭示其文化背景和个人意识形态,从而分析出可能的原因。
  研究发现:1)移就在《红高粱家族》中广泛使用,主要集中在第四部分《高粱殡》。三种类型的移就中,移人于物最多。根据翻译的形式,移就的翻译可以按照形容词、名词、动词以及无翻译来进行分析。2)移就和翻译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移体+本体的形式,移体可以为形容词、名词和动词。其中AAN形式占比最大,因其形容词+名词的形式与移体+本体的形式最为接近。3)由于移就和翻译的不同,译者没有进行翻译,也就出现了无翻译的情况,无翻译主要分为:地方方言、描写细节和重复性的指代。
  通过对移就和翻译的对比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外国人理解移就,使之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作品有更全面的理解。
其他文献
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之一,伊丽莎白·鲍温(1899-1973)被高度赞誉为仅次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感情细腻,抒情色彩浓郁,着重心理刻画。《剑桥指南:英国小说家》一书曾评价“鲍温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小说家”。除此之外,她还用写小说的方式丰富了文化观念的内涵。然而,她在英国文学与文化观念互动史上的应有地位至今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以“分离与焦虑”为切入点,深入探究鲍温是如何
石黑一雄(1954-)是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于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其移民身份,他被称为英国文坛的“移民三雄”之一。他热爱写作,因而发表了很多优秀作品。《别让我走》作为反乌托邦科幻小说,是石黑一雄的一部力作。小说记录了克隆人作为器官捐献者在人类社会中成长与死亡的过程。石黑一雄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活泼生动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使得小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大量的解读,但
学位
伍绮诗是美国新兴华裔女作家,《小小小小的火》是她继《无声告白》在文坛大火之后的最新作品。小说着眼于两个美国家庭,讲述了理查德森一家与米娅和她的女儿的相处以及发生的激烈碰撞。伍绮诗通过讲述她们不同的生活以及她们间的碰撞,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社会里一些人病态与冷漠的异化状态。  本文以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指导,从人与自我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和人与社会的异化三方面解析《小小小小的火》中的人物在生活中遭遇的异化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垮掉一代”的核心人物,其作品大多采用即兴自发式写作方式,描绘当时美国年轻人在迷惘、失望和悲伤中寻找新的精神信仰和自我救赎之法的生存状况。作为凯鲁亚克的初登文坛之作,《镇与城》这部半自传体小说却采用传统的写作手法叙述了马丁家族从小镇到大城市生活的兴衰史。在小镇加洛韦的成长过程中,马丁家族成员逐渐构建起其内在的地方感与地方身份。当肉体和心灵两个层面的家园失守后,家
学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研究,但针对中美贸易冲突这一特定话语的概念隐喻研究较少。本文通过以下问题专门研究中美贸易冲突话语的概念隐喻:1)中美两国贸易冲突话语的语料中各有何关键语义域?关键语义域通过哪些源域使其概念化?源域的使用有何异同?2)中美两国贸易冲突话语的语料各使用了哪些概念隐喻?其隐喻使用有何异同?导致这些异同的原因是什么?3)贸易冲突话语中概念隐喻的使用分别体现了两国怎样
学位
构式“有X有Y”,被收录入汉语词典的34个半固定四字格之一,在近十几年来成为语言学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前人(向平,2000;孟彩娟,2015,2016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式结构特征,句法特征,语用价值。有些问题如构式成分顺序偏向性和构式义仍有待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该构式中的XY是否存在顺序偏向性?若有顺序偏向性,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顺序偏向性?  (2)很明显,该构
学位
“A来B去”构式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十分广泛,在现代汉语中,对举四字格形式简练,表义丰富,能产性高,具有研究价值。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1.构式“A来B去”中能进入构式的A、B的语义限制和句法限制是什么?2.构式“A来B去”的构式义有哪些?3.生成构式义的认知动因是什么?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采用定性研究,辅以定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A来B去”构式所生成的
学位
有关于原始部落语言中数词系统的研究表明,人类原始数词的发展并不是按照自然数序列有序进行的,而是呈现出一种“跳跃式”发展的特点,首先形成“1、2、3”等数目概念,进而发展出10,20,30,100等数值较大的整数,然后才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整数间隔内的其他数。除了减法式数词的命名可以体现出这一特点外,还有一种命名方式也可以看出人类早期数词系统中“跳跃式”发展的原始思维。例如,17这个数也可以理解为第二个
学位
本文以会话分析为主要框架,讨论中国民事法庭互动中的同话轮自我修正现象。通过对各语言主体同话轮自我修正策略的使用频率和交际目的进行分析比较,本文力图构建认知立场模型加以阐释其内在机制,以期对民事法庭互动中同话轮自我修正现象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围绕上述研究目的,本文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  1.中国民事法庭互动中有哪些同话轮自我修正策略?  2.中国民事法庭互动中,法官及原被告在使用同话轮自我修正策略上
学位
根据音高信息在韵律系统中的作用,世界上的语言可以被划分为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汉语作为一种声调语言,声调(即音高模式)在其中起到了区分词义的作用。汉语声调有着丰富的调型变化和调值升降,这给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造成了困难,“洋腔洋调”时有发生。  范畴化感知作为语音感知的两种基本模式之一,为研究词汇声调的感知模式提供了一种更为精细化的方式。此前,对于声调的范畴感知研究主要聚焦于两方面:母语背景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