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概念的层次分析——对反乌托邦主义的驳斥以及乌托邦的重建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u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通过辨析上世纪以卡尔·波普尔为代表的反乌托邦主义思想的内容偏颇和逻辑错误,驳斥由历史主义和乌托邦精神推出极权主义的论证,为乌托邦主义在当今社会思考的重要性找回位置。波普尔分析柏拉图哲学,认为柏拉图哲学的方法论本质主义,历史主义和乌托邦工程论的特征导致了他哲学的极权主义倾向,批判了柏拉图道德上的非正义。但波普尔对柏拉图的批判没有从柏拉图所处的特殊历史语境,整体哲学取向出发,建立在对一些意思模糊词句的偏见上,并不能完全否定柏拉图“理想国”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也就不能驳倒乌托邦主义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历史上的乌托邦运动的确给人类带来过灾难,但那并不是乌托邦精神直接导致的。本文接下来通过具体分析一些失败的乌托邦运动的原因,如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运动,法国的五月风暴,指明乌托邦运动曾经的失败,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人们误用或滥用乌托邦精神的结果。具体的每次失败都有具体的社会历史原因,乌托邦的愿望和这些运动带来的灾难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正确、理性地对待理想--形式与内容,政治实践和文化理解匹配的理想,不仅可以避免理想的反总用,也可以避免没有理想带来的人性发展停滞。滥用乌托邦是可怕的,没有乌托邦更加可怕。因为没有向前的探索整合我们现实的实践,我们就会面临滑向人性低谷的可能。
   在重塑了乌托邦的必要性后,本文对乌托邦这个概念进行了层次分析。过去的乌托邦定义不是过于狭隘就是过于静止。而层次性地理解乌托邦并理解不同层次的联系和相互转化,可以使我们全面地理解乌托邦,避免讨论中不同论域互相交错而制造的争论,也可避免在改变一些乌托邦实践形式时,将乌托邦精神一起丢弃。对于乌托邦的五个层次:个人心理层次,文学表达层次,政治实践层次,文化批判层次,形而上和信仰层次,不同的层次上,乌托邦涉及不同的内容和特质。当我们争辩乌托邦的某种特质必须要意识到我们是在何层次上指明的。这五个层次又各包含不同的亚层次和不同类型。本文详尽分析了每一个层次所涉及的不同问题。各层次之间的转化是紧密而有序的,个人心理层次经过文学地表达,进入实践领域;批判的乌托邦针对实践会带来的问题进行批判;形而上的层次努力进行一种从历史的角度整合的理解。而在这个链条中,僭越某个层次存在可能的危险--不经过文学表达和反省的乌托邦心理冲动直接进入实践会导致暴力;形而上的层次的理解不能直接指导实践,只能通过文化地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来间接影响实践,直接实践形而上的历史观超越了人性,也同时泯灭了人性。
   最后本文提出了这五个层次之外传统乌托邦研究缺失的伦理维度。传统乌托邦概念建立在个人原子主义的自由幸福之上,对于伦理的先在性没有进行强调,更多视伦理为一种达到乌托邦的手段或只是一种附带的结果。然而伦理的维度的缺失使得物质的发展和乌托邦的实现之间出现脱节。这很可能给人类文明带来危险。伦理的乌托邦的重要性指明作者未来的研究将会集中于此问题的探讨,而在这个方向,作者将致力于实践层次的伦理滤网和形而上的以“他者”为指向的伦理乌托邦的结合。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哲学一直都很注重对人的心性的研究,自孟子阐发心性,开出心学伦理的基本框架,到南宋时期陆九渊的“本心之善”、明代王阳明的“致良知”,“陆王心学”作为一支重要的学派诞生了。本文在阅读大量古籍、史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贯穿陆王心学思想体系的重要道德修养方法--“减损论”,即内求式的道德修养思路和路线。这相对于程朱格致之学外求式的修养路线无疑是一个突破和创新。在有关道德修养的理论前提、道德修养的路
学位
爱比克泰德是罗马帝国时代的著名的斯多亚学者之一。他继承了斯多亚前辈关于神的观点,将其理解为一种普遍法则,或是一种普遍的理性。同时,爱比克泰德为这一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那就是把普遍法则赋予人类的理性看作是一种在人的权能之内的能力,即一种知道如何正确运用表象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选择生活的道路--善或者恶的道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是对这一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并且试图澄清这一能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在古希腊是指两个人感情亲密地共同生活、相互间一贯处于意愿而主动地为对方做事情的关系。所以希腊语友爱的涵义要比英文的友谊的概念宽泛的多。友爱不单指家庭之外的任何亲密的关系,而且还包括家庭内部的一切亲密的关系。(如父母和孩子、孩子和父母间的感情,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夫妻间的关系)。在古希腊,友爱做为两个人之间以及城邦生活的联系纽带,同时存在于特定的共同体当中。  相反者的友爱就是城邦共同
什么是政府权力的正当性基础,这是一个久远的话题。政府权力的正当性问题,首先是个历史概念,不同历史文化,不同传统政治,对政府权力正当性解释不同。从古希腊至善的自然法则到中世纪的君权神授再到近代霍布斯、卢梭的社会契约观,都在为他们各自时代的政府权力寻找着某种正当性基础;也正是这种时代性性质使得它同时也成为一个值得不断讨论的话题,因为政府权力的正当性基础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其立足点或者其视角出
学位
狭义相对论自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以来,就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人们质疑它的根本原因是对狭义相对论的不理解。因此,本文选择了一种更为清晰明了的方法来研究狭义相对论,即:在一阶逻辑的框架下研究狭义相对论。国际学者H.Reichenbach首先把一阶逻辑和时空理论的基础联系起来,通过这种理性的方法介绍刻画狭义相对论理论的一阶逻辑公理系统。  首先,本文引入关于狭义相对论的一阶逻辑公理系统:Specrel
动态认知逻辑是在认知逻辑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态行为算子,认知算子和动态行为算子共同起作用,从而对信息及信息变化进行形式化处理的逻辑理论。  1989年,普莱赞(Plaza)建立了第一个动态认知逻辑--公开宣告逻辑(PulicAnnouncement Logic),以后的许多动态认知逻辑都是以公开宣告逻辑为基础进行扩充得到的。  公开宣告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认知行为,它是向所有的主体传达同样的信息,从而引
塔斯基关于“真”的语义理论是对“真”概念的精确分析,该理论包括一系列概念和思想,如一些语义学概念、语言层次理论,以及真之不可定义性定理等等,它们在真之语义定义的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关于真的语义定义不是对“真”这一概念进行普遍意义上的定义,而是在实质适当性、形式正确性等限制性条件之下构建的。  本文以塔斯基关于“真”的语义理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介绍、分析和评论。塔斯基在1933年发表了重要的语义学
学位
描述逻辑是知识表示体系族中最近才使用的名字,以前称为术语知识的表示语言、概念语言、项包含语言等,是一类知识表示的形式系统。它的基本构件是概念、角色。除了原子概念和角色外,所有描述逻辑系统允许建构概念和角色更复杂的描述,这就需要在基本语言上添加额外的构造子,也正是通过不同的描述语言来区分描述逻辑的不同系统。这种扩充可分为经典描述逻辑的扩充和非经典描述逻辑的扩充。前者是通过添加概念构造子、关系构造子、
学位
我们表象世界中的任何可能的事物都处于必然性之中,这是叔本华充足理由律思想的基本含义。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每一事物,总有一个理由(或原因)与之对应,按照认识主体认识方式的不同,处于表象世界中的各类事物可以被划分为四个可能的层次,对于每一个不同的表象层次,充足理由律都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与之对应。这四个可能的表象层次是:由先验直觉构造起来的时间和空间及其对应的存在的充足理由律;由悟性能力构造起来的经验实在
学位
时间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利科认为哲学史上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客观时间(宇宙学时间)和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主观时间(现象学时间)的对立从未真正被解决。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是本真的时间的两个分裂的维度。时间的两个维度的分裂造成了人的两个领域的分裂--也就是人的精神领域和人的行动领域的分裂。  利科认为时间的两个维度的分裂源于笛卡尔式的“我”的自我设定。这个“我”是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