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胆汁酸-FXR/CCL21轴在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luz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失调与胆汁酸代谢紊乱的特征分析目的:分析急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57BL/6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DSS建模组,正常组不予干预,DSS建模组予以2.5%DSS饮用水5天诱导结肠炎,7天后处死取材。收集DSS建模组第0天和第7天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16S rDNA测序和粪便胆汁酸靶向组学测定,分别分析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的变化特点,并对二者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6S测序数据分析:与建模前相比,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粪便菌群alpha多样性显著降低,多样性指数 chaol、observedspecies、PDwholetree 和 shannon 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3、0.001、0.041和0.043)。PCoA分析显示结肠炎小鼠粪便菌群与建模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DSS建模后小鼠粪便菌群的组成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进一步LEfSe判别分析提示Lactobacillus、Bifidobacterium和Staphylococcus 菌属在 DSS 建模后明显减少,Turicibacter、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Bacteroides、Enterococcus、Escherichia-Shigella、Clostridiumsensustricto1和 Pasteurella菌属在 DSS 建模后显著增加。PICRUST2功能预测及PCA分析提示DSS建模后小鼠肠道菌群的功能发生明显变化,KEGG分析得到43条显著改变的信号途径,其中按丰度排名前5的信号途径分别为:安沙霉素类合成途径、次级胆汁酸合成途径、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途径、D-丙氨酸代谢途径、脂肪酸合成途径。粪便胆汁酸靶向代谢组学分析:PCA分析显示,结肠炎小鼠粪便胆汁酸谱较DSS建模前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总胆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16),非结合型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均明显降低(P值分别为0.017,0.008和0.043),次级胆汁酸与初级胆汁酸比值也呈下降趋势(P=0.032)。基于OPLS-DA模型的VIP值(VIP>1)及显著性检验的P值(P<0.05)联合筛选DSS建模前后的差异胆汁酸,共鉴定出11个差异胆汁酸,分别为12-ketoLCA、TUDCA、TDCA、THDCA、isoDCA、βUDCA、TCDCA、6-ketoLCA、TCA、TLCA和NorDCA。进一步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差异菌属Bifidobacterium、Lactobacillus的丰度与多数差异胆汁酸的含量均呈现明显正相关。结论: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粪便菌群结构和功能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菌群多样性下降、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和条件致病菌增加,菌群的次级胆汁酸合成功能下降。同时,结肠炎小鼠粪便胆汁酸谱改变明显,总胆汁酸水平降低,次级与初级胆汁酸比值降低。结肠炎小鼠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属的丰度与多数差异次级胆汁酸含量呈明显正相关。第二部分 婴儿双歧杆菌对结肠炎症及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的影响目的:分析婴儿双歧杆菌干预对小鼠结肠炎症、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及结肠组织转录组的影响,初步揭示婴儿双歧杆菌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及胆汁酸代谢来缓解结肠炎症。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DSS建模组以及婴儿双歧杆菌灌胃组,DSS建模组予建模的同时予以生理盐水连续灌胃7天,婴儿双歧杆菌灌胃组予以建模的同时予以婴儿双歧杆菌连续灌胃7天。建模结束后,评估小鼠炎症情况,并分别收集第0天和第7天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16S rDNA测序和粪便胆汁酸靶向测定,处死小鼠留取结肠组织行RNA测序,多组学联合分析婴儿双歧杆菌在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与DSS建模组相比,婴儿双歧杆菌灌胃组小鼠疾病活动度评分和结肠组织学评分均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09、0.046),结肠炎症明显缓解。16S测序数据分析:婴儿双歧杆菌灌胃组小鼠粪便菌群alpha多样性较DSS建模组无明显变化(P值分别为0.200,0.343,0.343,0.486),PCoA分析提示两组粪便菌群存在一定差异。与DSS建模组相比,婴儿双歧杆菌灌胃组粪便Bifidobacterium和Lactobacillus菌属丰度呈现增加趋势,Bacteroides、Enterococcus、Escherichia-Shigella、Clostriumsensustricto1和Pasterurella菌属丰度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分别为 0.886、0.343、0.886、0.886、0.514、0.886 和>0.999)。粪便胆汁酸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与DSS建模组相比,婴儿双歧杆菌灌胃组的粪便总胆汁酸、非结合型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均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14,0.114和0.200)。其中,DSS建模组粪便胆汁酸THDC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6),而婴儿双歧杆菌灌胃组THDCA含量显著高于DSS建模组(P=0.029)。结肠组织转录组学分析:婴儿双歧杆菌灌胃组和DSS建模组RNA-seq差异表达分析显示两组间有450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DEGs),其中在婴儿双歧杆菌灌胃组上调的DEG有401个,下调的DEG有49个。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多种免疫炎症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如白细胞迁移、白细胞趋化和白细胞-细胞黏附等,以及KEGG途径如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IL-17信号途径和细胞黏附分子途径均参与了婴儿双歧杆菌介导的肠道炎症缓解过程。进一步,通过GEO数据库分析胆汁酸受体在UC患者临床样本中的表达情况,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在UC患者结肠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SS建模组小鼠结肠FXR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婴儿双歧杆菌灌胃组FXR表达水平明显高于DSS建模组。结论:婴儿双歧杆菌干预显著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多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婴儿双歧杆菌对结肠炎小鼠的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RNA-seq显示婴儿双歧杆菌对结肠炎小鼠肠道的免疫炎症相关信号传导途径产生了显著影响。胆汁酸受体FXR在UC患者和结肠炎小鼠的结肠组织中均表达下调,而婴儿双歧杆菌干预能上调结肠炎小鼠肠道FXR表达水平。FXR可能在婴儿双歧杆菌介导的结肠炎症缓解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部分 婴儿双歧杆菌通过FXR/CCL21轴参与小鼠结肠炎症缓解目的:分析胆汁酸受体FXR对急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的影响,探讨FXR与其下游靶基因相互作用参与缓解结肠炎症的潜在机制。方法:选取C57BL/6野生型小鼠,将其随机分成野生型DSS建模组和野生型婴儿双歧杆菌灌胃组,另选取FXR敲除小鼠随机分成敲除鼠DSS建模组和敲除鼠婴儿双歧杆菌灌胃组。四组小鼠均予2.5%DSS饮用水5天诱导结肠炎,同时对野生鼠和敲除鼠婴儿双歧杆菌灌胃组均予婴儿双歧杆菌灌胃、DSS建模组均予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天。评估小鼠炎症情况,分别收集四组小鼠第0天和第7天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16S rDNA测序和粪便胆汁酸靶向测定,处死小鼠后留取结肠组织行RNA测序。联合多组学分析FXR在婴儿双歧杆菌缓解结肠炎症过程中的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FXR的靶基因,并在rhTNF-α刺激诱导的炎症细胞模型中初步验证激活FXR对候选靶基因的影响,进一步通过CUT&Tag技术验证了二者之间的靶向结合。结果:FXR敲除后,婴儿双歧杆菌灌胃组小鼠的体重、疾病活动度评分和结肠组织学评分较DSS建模组均无明显变化(P值分别为0.185、0.421、0.857),结肠炎症无显著缓解。16S测序数据分析:实验第0天,FXR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粪便菌群alpha多样性明显降低;PCoA分析提示粪便菌群组成存在明显差异;LEfSe分析发现,与野生鼠相比,FXR敲除小鼠中RuminococcaceaeUCG014菌属显著富集,而Bifidobacterium、Turicibacter菌属则显著减少。实验第7天,与敲除鼠DSS建模组相比,敲除鼠婴儿双歧杆菌灌胃组粪便菌群alpha多样性无明显变化;PCoA分析显示两组间粪便菌群略有区分,但不明显。LEfSe分析发现在FXR敲除鼠诱导结肠炎后,Turicibacter、Escherichia-Shigella、Romboutsia、Enterococcus、Akkermansia菌属丰度增加,而Jeotgalicoccus和Lachnoclostridium菌属丰度减少,其中Turicibacter、Escherichia-Shigella、Romboutsia和Akkermansia菌属丰度在婴儿双歧杆菌灌胃后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粪便胆汁酸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实验第0天,与野生型小鼠相比,FXR敲除小鼠粪便次级与初级胆汁酸比值降低(P=0.005);第7天,FXR敲除鼠诱导结肠炎后,粪便结合型胆汁酸和初级胆汁酸水平升高(P值分别为0.049,0.007),非结合与结合型胆汁酸比值、次级与初级胆汁酸比值降低(P值分别为0.028,0.014);敲除鼠婴儿双歧杆菌灌胃后粪便结合型胆汁酸和初级胆汁酸水平呈降低趋势,非结合与结合型胆汁酸比值呈增加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7,0.629,0.229),次级与初级胆汁酸比值则无增加趋势。实验第0天,通过FXR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的粪便胆汁酸差异分析筛选出5种差异胆汁酸,分别为βMCA、dehydroLCA、isoLCA、alloLCA和LCA。实验第7天,FXR敲除后,婴儿双歧杆菌灌胃组和DSS建模组间无差异显著的粪便胆汁酸。肠道转录组学分析:敲除鼠DSS建模组与野生型DSS建模组之间有471个DEGs,其中上调的DEGs有242个,下调的DEGs有229个。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两组间有19条差异显著的KEGG途径,其中包括数条免疫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如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和白细胞跨内皮迁移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7个FXR候选靶基因,包括CCL21、TIE1、CDC25B、MMRN2、SLCLA3、PLIN1和SLC1A1。进一步,采用rhTNF-α刺激建立炎症细胞模型,对上述候选靶基因进行验证,qRT-PCR结果显示CCL21在rhTNF-α刺激的24h显著升高(P=0.0001),同时予以FXR激动剂GW4064处理后CCL21的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001)。CUT&Tag-qPCR结果显示,实验组CCL21的水平显著高于IgG阴性对照组。结论:FXR敲除后,婴儿双歧杆菌干预对小鼠结肠炎症的缓解作用减弱。FXR敲除对小鼠的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均产生了显著影响,FXR敲除后婴儿双歧杆菌干预对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的调节作用减弱。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FXR可能通过靶向调控CCL21的表达来缓解结肠炎症,细胞水平结果证实激活FXR能抑制炎症细胞模型中CCL21的表达,CUT&Tag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二者之间的靶向结合。第四部分 溃疡性结肠炎炎癌转化的机制初探目的:探讨UC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及生物学过程的早期异常变化;分析FXR对AOM/DSS诱导的炎癌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初步探讨FXR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在小鼠结肠炎癌转化中的作用。方法:GEO数据库挖掘方面,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探讨UC癌变过程中早期基因表达及生物学过程的异常变化。动物实验方面,选取野生型C57BL/6小鼠和FXR敲除小鼠,随机分成野生型对照组、野生型建模组和敲除鼠建模组。野生型对照组予常规饲养不加干预,野生型建模组和敲除鼠建模组均予AOM腹腔注射+3轮2%DSS饮用水诱导炎癌模型,分别收集实验前后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及分析,12周后处死取材,评估结肠成瘤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了 GSE47908数据集中的13例正常对照、18例UC和6例结肠炎相关不典型增生(colitis associated dysplasia,CAD)患者的结肠基因表达数据。CAD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分析筛选出4929个DEGs(log2FC阈值为0.3),基于4929个DEGs的WGCNA将其分为6个基因模块(灰色模块除外),其中绿色和蓝色模块分别与UC和CAD呈现方向一致的相关性,分别与表型Progress之间具有最高的负相关系数(r=-0.75,P=9e-08)和正相关系数(r=0.71,P=9e-07)。绿色模块和蓝色模块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提示,线粒体功能、细胞-细胞间连接和免疫反应相关GO-BP的改变与UC炎癌转化密切相关。绿色模块和蓝色模块共筛选出13个关键基因,包括 SLC25A3、ACO2、AIFM1、ATP5A1、DLD、TFE3、UQCRC1、ADIPOR2、SLC35D1、TOR1AIP1、PRR5L、ATOX1 和 DTX3。动物实验中,FXR敲除鼠建模组的体重较野生型建模组明显下降,结肠成瘤总数目和长径分别为1-2mm和>2mm的瘤体数目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建模组。FXR敲除鼠与野生鼠粪便菌群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建模前FXR敲除鼠与野生鼠相比,肠道菌群基因数目明显下降(P=0.002),NMDS分析显示两组间菌群组成结构发生明显改变,LEfSe分析筛选出差异菌属21个,差异菌种67个;功能丰度差异分析筛选出128条差异显著的KEGG途径。野生鼠AOM/DSS建模前与建模后粪便菌群宏基因组测序分析:野生鼠建模后粪便菌群基因数目较建模前显著下降(P=0.004),NMDS分析显示菌群组成结构发生明显改变,LEfSe分析筛选出差异菌属23个,差异菌种64个;功能丰度差异分析筛选出126差异显著的KEGG途径。上述两次宏基因组LEfSe差异分析和功能丰度差异分析分别取交集,筛选出13个共同的差异菌属,36个共同的差异菌种和71条共同的KEGG途径。13个菌属分别为:Mucispirillumv、Preotella、UnclassifiedLachnospiraceae、Roseburia、Oscillibacter、Clostridioides、Bilophila、UnclassifiedFirmicutes、Butyrivibrio、Eubacterium、Ruminococcus、Acetivibrio 和Flavonifractor,上述菌属均为野生型炎癌小鼠中丰度显著减少的菌属,而FXR敲除后其丰度也明显减少。结论:WGCNA分析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细胞间连接和免疫调节异常可能是促进炎癌转化进程的重要生物学过程,其中涉及的关键基因包括SLC25A3、ACO2、AIFM1、ATP5 A1、DLD、TFE3、UQCRC1、ADIPOR2、SLC3 5D1、TOR1AIP1、PRR5L、ATOX1和DTX3。FXR敲除促进小鼠结肠的炎癌转化。AOM/DSS诱导结肠炎症炎癌转化过程中,宏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小鼠粪便菌群基因数目减少,菌群组成结构及功能发生明显改变。敲除FXR后,小鼠粪便菌群的组成结构及功能也发生紊乱。进一步分析显示,13个菌属和36个菌种同时受到FXR敲除和AOM/DSS诱导炎癌的影响。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根治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MV)是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患儿,行根治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PA/VSD根治手术后PMV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我们回顾性地分析220例阜外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PA/VSD根治手术的患者,PMV定义为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5天。单因素分
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女性癌症患者首位。临床上通常根据其分型进行针对性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激素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其中,三阴性乳腺癌由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均为阴性,无法
第一部分(综述):收缩压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和管理这篇综述总结了最新的证据,以指导收缩压(SBP)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管理和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入院时较高的SBP与心力衰竭较好的院内和出院后结局相关。相反,出院时SBP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之间存在“反J型”或“U型”曲线关系。基于目前可改善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预后的证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和beta受体阻滞
背景和目的:Ⅲ期临床试验表明,含铂化疗可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带来获益;然而,目前尚缺乏来自多个中心的大样本真实世界的数据。本研究旨在多中心的真实世界中比较含铂化疗方案与非含铂化疗方案对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了来自我国四家癌症中心的自2003年至2019年接受化疗的12568例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经过一系列筛选,最终纳入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495例。其中350例患者接受了
背景和目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和自噬-溶酶体系统(Autophagy-lysosomalsystem,ALS)关系紧密,共同控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平衡。非 ATP 酶蛋白酶体 26S 亚基 2(Proteasome 26S Subunit,Non-ATPase2,PSMD2)已被证实是多种癌症中的癌基因。PSMD2在UPS中的功能已经得
研究背景:胆管癌是一组侵袭性强,异质性高的恶性肿瘤。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处于晚期,淋巴结转移是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前胆管癌的靶向及免疫治疗取得长足进展,但依然面临着靶向治疗获益人群有限,免疫单药治疗有效率低等诸多问题。本部分研究分析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基因组特征,尝试寻找潜在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靶点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同时分析胆管癌免疫微环境的特点探索其内表达异常的基因及其与浸润的免疫细
第一部分大分割放射治疗脏器转移瘤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大分割放疗脏器转移瘤的临床结果,并探索影响病灶控制率的因素,以及影响患者局部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因素,构建预后模型,为患者选择、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纳入本中心自2007年至2019年行大分割放射治疗脏器转移瘤患者,包括肺转移、肝脏转移和肾上腺转移。针对不同部位的转移瘤,采取合适的
第一部分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显著改善生命早期不良营养编程的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异常[研究目的]目前全球糖尿病患病率迅猛增长,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我国糖尿病等代谢异常的医疗资源多分布在疾病已形成期或出现并发症后,对于疾病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迫在眉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生命早期不良营养环境将增加成年期患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本研究拟通过动物模型探究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是否可改善甚至逆转生
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主要起源于肝脏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居世界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五和第二位,是我国第四位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已经确定的肝癌危险因素包括乙型(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Hepatitis C virus,HCV)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以及饮食中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暴露是肝癌的主要病因之
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有相当一部分脊柱侧凸患者在接受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时发现合并脊髓空洞。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空洞患者以ChiariⅠ型畸形(Chiari I malformation,CIM)与特发性脊髓空洞症(Idiopathic syringomyelia,ISm)多见。但是,针对两类患者在临床、影像学特征以及接受一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