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译者风格的计量研究——以自译和译他作品为例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张爱玲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备受中西方文学界的关注。同时,她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她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灵活运用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不仅给她的作品赋予了独一无二的价值,而且也使得她在文学领域和翻译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但学者对其翻译作品的研究远少于对其文学创作的研究。本文以语料库风格学理论和计量风格学理论为基础,借助最新的语料库工具和计量软件,研究四部张爱玲自译和译他各两部翻译文本,具体为《赤地之恋》(1956)、《金锁记》(1971)、《荻村传》(1959)以及《海上花列传》(1967-1984)。通过建立张爱玲自译和译他翻译语料库以及四个单语语料库,依靠计量统计软件QUITA获得关于每个译本翻译风格数据,从词汇特征、句法特征、语篇特征这三个层面对张爱玲自译作品库和译他作品库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张爱玲进行自译和译他这两种翻译活动时,所展现出的译者风格的共性与差异,并试图解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由于本研究的目的为对比分析张爱玲在自译和译他过程所体现的译者风格,因此为控制无关变量,本研究所选择的小说原作在内容和风格上具有相似性,即它们都是通过人物故事来揭示旧中国的社会环境,具有典型性。在词汇层面,本研究主要考察了型例比、单现词比例、平均例符长度、词汇丰富度R1指数、基尼系数、词的秩频分布的欧式长度以及词的秩频分布的R指数。统计显示,张爱玲自译作品中的词汇独特性、词汇密度和词汇多样性更强,这表明自译时张爱玲更倾向于运用更加多样化的词汇来丰富译文;在句法层面,译他作品的平均句长和句子的复杂性更大,这表明张爱玲在翻译他人作品时,更倾向于使用更复杂的句子和更多的从属连接词来充分表达原作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同时,它可以保持原作者的原始写作风格;在语篇层面,通过分析翻译作品的可读性和节奏性,本研究发现与译他作品相比,张爱玲的自译文本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且容易理解,给读者带来起伏跌宕的阅读体验。而张爱玲翻译其他作家的作品时,则在形式和文风上相对正式,以保持其原作的典雅韵味。在进行小说翻译时,译者一般首先倾向于尊重原作者,处理好译者和原作者的伦理关系,这时译者主要的任务就是尽可能重现原作的内容和原作者的写作风格。而进行自译这一特殊的翻译活动时,作者兼译者更加关注读者的感受,因此对翻译文本的处理更加灵活多样,以赢得更多的读者。本研究中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描述同一译者通过不同译本表现在语言层面上的风格特点。一方面通过对译文的分析,可以为文学翻译提供可资借鉴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有利于加深对译者身份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张爱玲翻译个案的研究,以期对张爱玲整体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其他文献
现有对学习者英语议论文的研究多从语言学角度进行探究,从修辞学角度尤其是从议论文劝说性角度的研究尚不深入。Connor和Lauer(1985)在综合了语言学、修辞学及交际学后,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说服性语篇的理论框架,从理性诉诸、人品诉诸、情感诉诸三个维度探讨语篇说服性,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文根据Connor和Lauer(1985)的理论框架,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议论文中的三种诉诸的使用情况,并探讨三
学位
近年来,作为二语写作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写作策略相关的研究大量涌现。但是,大多数研究聚焦于写作过程,致力于探究写作策略与写作水平之间的关系,关于写前阶段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社会文化理论视阈下,本研究采用包括调查问卷、半结构式访谈、刺激回忆,文本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旨在探究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前策略使用情况。本文针对中国中部地区一所理工科学校的285名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非英语专业学生写
学位
多数支配词居后的语言中,与宾语关系从句(ORC)相比,主语关系从句(SRC)在大脑阅读理解处理机制中被认为更具有优势。然而,现有的汉语关系从句(RC)实时理解研究结论决然不同,有的认为SRC处理对于汉语阅读者较为有利,因此支持基于工作记忆的解释,有的则偏向于ORC处理的阅读优势,以此支持基于经验的方法。以往实证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归因于汉语自身独特的类型学特征。汉语,虽为一门主谓宾语言,却具有支配词后
学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文明延续的重要象征,是创新中华文化、保持文明定力的不竭之源,其保护与发展对于树立文化自信、发展文化强国有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冲击,逐渐走向衰微。作为一个孕育了悠久农耕文明的国家,村落往往承载了大量的历史记忆,而村落的记忆场所则蕴含了许多有形和无形的记忆元素,在保护和传承非
学位
中国大城市空间扩张过程中,产业要素和高密度居住功能向城市外围集聚,引导着城市中心人口扩散和外来人口集聚,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快速变化。与此同时,各类公共服务空间布局优化明显滞后,老旧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城市新城区资源紧张,出现严重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人口多元化、高质量社会服务需求空间失配现象,对城市社会公平和现代化治理提出了挑战。《“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要求建设“人人
学位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文体被后世称为“楚辞体”、“骚体”。它在中国文化中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其诗风铺排夸饰,想象丰富,为中国诗歌民族艺术特色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其背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值得被深入研究和挖掘。在中国经典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对《楚辞》英译本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以杨宪益
学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要选择,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也处于新一轮的上升期,智能交通系统已成为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热点。而在轨道沿线布置大量无线传感器来对列车的行车安全进行实时监测,是实现智能交通系统的必然趋势。然而传统化学电池供能寿命有限,使无线传感器的应用受到了一定制约,能源供给问题是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利用列车通过时轨道产生振动
学位
元话语是当前语篇分析、语用学和语言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术语。过渡标记语作为元话语的一类,主要用于表达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如增补关系、因果关系和转折关系。然而,目前研究主要考察元话语在学术写作中的综合运用,包括引导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较少系统地研究过渡标记语在学习者议论文中的运用。因此,本研究采用语料库对比分析的方法描述中国大学生和本族语大学生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过渡标记语的使用情况,旨在探究中外大学
学位
伴随着各学科领域对乡村空间研究的深入以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乡村活态保护的强调,对村落的研究也从对其物质空间形态的关注转移到对其物质空间形态与社会历史文化联系的关注,对场所的精神和意义也更加重视。本文以叙事空间理论为视角,从大量的史料收集与乡村现状调研入手,将叙事理论的定性描述与地图叠加法、空间句法等量化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乡村叙事空间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分析典型乡村的叙事空间特征,通过空间组构
学位
21世纪以来,我国掀起了大规模的美丽乡村建设运动,常常为追求效率而采用乡村学习城市的思维模式,通过经济复兴来达到民生改善的目的,我们必须承认快速的城镇化造成了当下乡村空间愈发同质化的尴尬窘境,空间活力逐步丧失,缺乏情感共鸣,乡愁记忆难以延续,因此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已成为当下乡村营造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从研究乡村空间营造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发现乡村建设在改善乡村环境和提高村民生活品质的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