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认知对比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al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结构式极具特色,其独特性和重要性在众多句式中尤其突出,一直以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动结构式是一个由谓语动词和结果补语组成的双表述句法结构,表示动作和该动作引发的结果的语义关系。其句法结构形式主要表征为SVOR,SVRO,SVR等。
  通过阅读英汉从古至今四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经典文献,对其动结构式进行穷尽性搜索、整理和统计,我们发现以往研究主要基于结构主义,生成语法视角,少量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极少基于两种或以上的跨语言对比或类型学视角。共时方面主要对动结构式的定义、产生、来源、类型、句法和语义等方面做了较细致深入的研究,成果显著,而历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动结构式某些特殊次构式或组成成分如动词或结果补语的个案的历时描写,或是对断代历史时期或专书史籍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是,总体来说,以往研究大多囿于对动结构式分类和句法语义特征的共时描写,对动结构式全面而系统的历时演变的研究却很少,而把共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对跨语言动结构式历时演变过程和特征的动态描写则更为鲜见。再者,对跨语言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共性和差异背后的认知机制和动因的解释也还不够深入。
  针对动结构式研究现状,本研究从历时构式语法视角,以构式语法理论、构式化理论、语法化理论和力动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共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语料数据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过程、特征和规律进行较详尽的概括和描写,对二者共性和个性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共性和个性背后的认知机制和动因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解释。在已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1)英汉
  动结构式具有怎样的历时演变过程和特征?(2)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过程、特征和规律有何异同?(3)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过程和特征异同的认知机制和动因是什么?
  本研究基于英汉四个历史时期的经典文献语料,对动结构式的历时演变过程和特征进行了描写分析,绘制了二者的演变过程。
  英语动结构式的显著的历时演变链条为:S+O+R+Vt→S+Vt+O+R或S+Vt+R+O→SVOR。其中,变化最大的是S+O+R+Vt演变成为S+Vt+O+R,发生在中古英语早期,属于“形式新+语义新”的构式化。因为古英语基本语序的改变和屈折系统的衰落,演变为符合动结构式因果顺序的语序SVOR。由于SVOR的高频使用,隐喻和类推机制的影响,SVRO愈加淡化和受限,其结果补语逐渐限于一些高频形容词如open充当。SVOR则得到进一步扩展使用,一直到现代时期,都属于后构式化演变。
  关于汉语动结构式,其显著的语法化链条呈现为:S+Vt+Vt→S+Vt+Vi→S+Vt+R。其中,发生在上古汉语末期或中古早期S+Vt+Vt到S+Vt+Vi的演变属于前构式化演变。变化最大的是S+Vt+Vi到S+Vt+R的演变,受类推机制和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发生了“形式新+语义新”的构式化。其后,由于动结构式的动词语义类型得到扩展,隐性致使义的动词也越来越多入句动结构式,因此属于后构式化演变。总体来说,英汉动结构式都遵循“构式演变-构式化-构式演变”的演化过程。
  英汉动结构式的历时演变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共性表现在:第一,英汉动结构式的主导语序是SVR的连续语序;第二,致使类动结构式图式性最高,能产性最强;第三;英汉动结构式语义简洁语用高效。其差异主要在于:第一,英语动结构式语序类型逐渐增加而汉语动结构式语序类型逐渐减少;第二,汉语动结构式能产性高于英语动结构式;第三,英语动结构式构式化主要机制为概念隐喻,汉语为类推;第四,英语动结构式历时演变根本动因是屈折标记系统渐趋消失,汉语是双音化趋势。
  语言是对世界的编码,在人类共有的心理和认知基础之上,由于民族、地域、传统文化、社会环境、思维模式等的不同,不同民族的语言有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编码方式。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深层认知动因主要在于:1)英汉动结构式语序的理据性存在差异,英语动结构式体现了顺序象似性,汉语动结构式体现了距离象似性;2)英语动结构式概念化的“递次扫描”和汉语动结构式概念化的“总括扫描”;3)英汉动结构式致使概念的识解存在差异,英语动结构式层级凸显力动态中的结果/使果特征,汉语动结构式由于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动词和结果补语逐渐凝结成一个固定单位,更凸显动词和结果补语的关系。本研究从语言的经济性和象似性,语言构式的概念化方式,以及力动态系统模式等方面来深入解释英汉动结构式的共性和差异背后的认知机制和深层动因。
  本研究以历时构式语法新视角出发,对英汉动结构式进行跨语言对比研究,弥补了以往学者对动结构式共时和历时演变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英汉动结构式的研究。通过对动结构式历时演变过程、特征和路径的系统的描写和共性及个性对比解析,揭示了人类语言演变不仅有语言内部的原因,有共同的心理和认知基础,也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以及思维习惯等外部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为跨语言构式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本研究成果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英汉动结构式之间的异同,有益于跨语言句式的学习和实践,有助于人们掌握跨语言句式之间的差异和共性规律,对外语教学、二语习得、对外汉语教学、英汉翻译和词典编撰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其他文献
作为美国非裔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托尼·莫里森(1931-2019)与艾丽丝·沃克(1944-)在作品中主要反映了底层黑人女性的困境,表达了对被边缘化的种族生存之思考。她们不仅关注受压迫的黑人女性,更注重黑人女性对之做出的反抗。托尼·莫里森的《爱》(2003)与艾丽丝·沃克的《父亲的微笑之光》(1998)均呈现了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压迫,以及黑人女性的对抗性策略,并揭露了潜藏其中的黑人种族内部问题。
学位
外语课堂教学中母语与目标语的选择问题,一直是外语教学领域争论的热点。近年来,部分高校鼓励英语教师采用“全英授课”的方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这一做法在老师和学生中均引起争议。学生是学习环节的中心和主体,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英语课堂语言使用的看法和选择,探讨影响其选择的原因,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师制定更科学的课堂语言规则,提高教学效果。虽然关于英语课堂语言选择和动机的研究不少,但很少有在二语动机理论的系统框架
学位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学术交流的迫切需要,研究生掌握英语,特别是英语口语变得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在大学外语教学实践中,英语口语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在研究生阶段尤为明显。因此,了解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口语现状,并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探寻提高研究生英语口语表现的有效方式。  然而,现有研究大都集中于用调查问卷研究本科学生口语现状,涉及研究生的研究较为稀少。本科学生英语口语表现影响因素
学位
目前,二语交际意愿的主流研究仍以MacIntyre的金字塔模型为理论依据,探讨情感、环境、社会等因素与交际意愿的关系及其对二语交际的影响,而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沿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法等。随着二语交际意愿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二语交际意愿具有动态分布的特点,而受限于传统的研究方法,交际过程中的二语交际意愿呈现的动态特征仍有待进一步考究。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动态系统理论为理论框架,
作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几乎莎士比亚戏剧方方面面都受到了莎学研究者的注视。然而,舞蹈这一频繁出现在莎剧中的元素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舞蹈在莎剧中随处可见,从角色对话中提到的舞蹈,到戏剧中有目的地展现过的舞蹈场景,甚至在悲剧中也有舞蹈的身影。尽管已有学者注意到莎剧与舞蹈的密切联系,关于莎士比亚与舞蹈的文学性研究书籍仅有艾伦·布里森登的《莎士比亚与舞蹈》这一本。因此,关于舞蹈在莎剧中的作用仍有待系
学位
回指在指称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已有大部分研究倾向于数量最多且具有显性衔接功能的直接回指,相比之下,其它特殊类型的回指形式却鲜有关注。间接回指和事件回指是回指研究的两个重要分支,但因其数量占比较小,衔接分析较为隐性复杂,间接回指和事件回指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关于间接回指和事件回指在教学中对阅读理解的影响也缺乏讨论,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正是这些隐性复杂的特殊回指形式给读者的阅读
学位
娜恩·谢泼德是苏格兰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也是首位肖像被印上英镑的苏格兰女作家。她于二十世纪初共创作了三部小说,分别是《采石场林》,《晴雨匣》和《格兰扁通道》。目睹过祖父一辈的贫苦生活,谢泼德在小说中描写了经济萧条和战争背景下苏格兰东北部下层人民的生存境遇和选择矛盾。对于谢泼德小说的解读,批评界多聚焦于她的某部作品,且研究大多围绕女性问题,因而缺少对其小说的整体性关注。本论文尝试运用阿克尔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创作了诸多佳作。《丰乳肥臀》是其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文化外宣的背景下,翻译研究和翻译质量评价应该得到足够重视。就翻译质量评估而言,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集客观性、科学性及系统性于一体,该理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各种不同的参数,不仅研究了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基于此,有效对翻译质量进行相对客观真实的评价。  此前,虽然有学者对豪斯的翻译质量
学位
英语写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产出性技能,能充分反映一个人的英语语言水平,在高考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高中阶段,英语写作也被当作主要的学习内容之一。但在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和教育理念落后,英语写作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发展而来的教学方式,其有效性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证明。其中有一些英语写作研究虽然证明了支架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但大多数的研究对象为城市学生而非农村学
学位
在人文社科领域,每一种理论思想的兴起都为翻译研究贡献了诸多研究方法和指导原则。因此,在皮尔斯离世一个多世纪后,当他的理论重新被学界重视,在各个学科的学者间引起强烈兴趣并形成热潮时,皮尔斯符号学进入译学研究似乎有了契机。在此之前,译学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索绪尔符号学的理论为基础,在“能指”与“所指”之间考察对应关系。那么,语言符号在翻译过程中除了符合“概念”与“音响形象”的一一对应外,是否还存在着
学位